相關文獻研究:張映芬(2019)。四向度完美主義之建構暨其與成就目標、學習倦怠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504),611-634

撰稿者:胡珈華 編輯者:趙敏安

相信大家都聽過「完美主義」一詞,不過完美主義到底是什麼呢?乍聽之下“完美主義”給人一種品質保證的感覺,但也聽過一種說法追求完美是不必要的,因為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存在。那麼到底該追求它還是終止它呢?

 

在心理學的研究上也發現同樣的矛盾,例如資優生多數有著完美主義,但完美主義同時也是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難道成為優秀的人就得付出心理健康的代價嗎?研究人員鍥而不捨地持續探索,漸漸看懂完美主義的奧妙:原來完美主義也有分“適應型完美主義”和“非適應型完美主義”。前者可以強化個人達成目標的動力、成果完整、贏得他人的信任;後者則造成情緒焦慮,有時候反而弄巧成拙,像是熟知的拖延症狀,就常發現是完美主義在作祟。來看看以下的簡易表格:

 

來源/特質

對自己設高標準

相當在意犯錯

自己要求自己

適應型

 

他人或環境要求自己

 

非適應型

 

例如做一頓週年紀念晚餐,小明和小華都非常想要完美呈現。

小明:做菜本來就是件享受的事,這次可以讓我有展現的機會,當然不可以掉漆!想到可以一邊享受做菜樂趣,一邊和愛人分享成品,真幸福!

小華:人家都說,會做菜的女人可以留住男人的心,真希望這次紀念晚餐不要讓他失望,如果到時候他覺得還不如吃餐廳,我一定會很難過。

 像上述的小明就是適應型完美主義,小華則是非適應型。兩個人可能都會在準備期間花很多時間鑽研食譜、設計擺盤、練習數次,但似乎可以想像得到兩人的表情的不同:一個躍躍欲試,一個卻是心驚膽顫。他們最大的不同在於,這件事到底是不是「發自內心的想做好」。小明本身就對做菜有熱情,就算今天不是週年紀念,沒有愛人可以分享,他依然會樂在其中;反觀小華可能根本不喜歡做菜,要不是因為別人說要抓住男人的胃,她才不想下廚。如此一來,誰比較有可能在準備過程中,焦慮到失眠,結果當天反而弄亂做菜順序呢?答案應該很明顯的。

 

在面對「完美主義」之前,需要先做的,是確定這件事到底是出自內心享受,還是有外在的期許要求;當外在期許要求的成分很高時,最好就讓完美主義先到旁邊休息,事實上,能完成60分就已經很優秀了,畢竟這原本根本不是自己在意的呀!而如果發現這是自己真心期待的,那請讓完美主義來帶領一切,因為看見最後完整的成果,最開心的人會是自己。

人的一生,時間和精力有限,能做好一件事就很不容易了,把完美主義留給真的喜歡的事吧!浪費能量在做別人眼中的完美形象,實在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