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者:尤欣悅 編輯者:趙敏安
相關文獻研究:曾文志(2007)。大一學生歷經創傷事件與復原力模式之研究。教心學報,39(2),317-334。
在告別高中生活後,要轉戰大學生活並不簡單,除了要面臨分離-個體化議題外,也需要面對安全依附關係的挑戰。然而,每個新生會基於個別、家庭或環境的差異,在適應上會有不同的結果,若能夠成功挑戰危機並適應新生活的威脅,則能夠獲得復原力。
何謂復原力?
簡言之,復原力是指個體在經歷重大逆境後,適應結果仍然良好,沒有負向適應問題或心理癥狀。其中,個體的心理特質、家庭或環境社會資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即讓個體維持正向適應的保護因子。
可能影響新生適應的因素
1.歷經創傷事件:創傷事件是指一個人親身經歷、目睹或面臨真實或威脅性的死亡或嚴重傷害的事件,或是自己或他人之身體完整受到威脅,使個人產生強烈的懼怕、無助、以及恐怖感受。其中,曾在童年或青少年時期歷經創傷事件或多次歷經創傷事件之個體會增加其適應不良可能性,但會因為個別資源、環境機會、轉折點效果而使他們能夠化解適應的危機。
2.適應結果:過去研究僅聚焦於負向適應問題,但隨著正向心理學的發展,則會協助個體運用自身優勢,適應生活,因此幫助人們提升快樂或幸福感的概念也很重要。提升主觀和心理幸福感不僅能夠讓個體活得快樂,還能因為充分發揮自身潛能而得到成就與自我價值,其中,還包括自主感、環境掌控、個人成長、與他人有正向的關係、生活目的和自我接納。
3.心理社會資源:認知適應理論認為知覺的社會支持越多,知覺的威脅環境越少,若個體能夠在壓力情境下採取積極的因應策略,則有助於提升動機,進而促使個體從事利社會行為與建立正向的社會關係。樂觀和自尊是個體的酬賞,協助其調節壓力或提升適應能力,在負向生活事件和心理困擾之間扮演保護因子的角色。
如何適應新生活與挑戰
1.將生活重心放在未來:過去已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何不從現在開始掌控自己的生活?你可以試著對未來建立正向的期待,促使自己達到目標。
2.建立友誼網絡與尋求社會支持:與社會維持良好的關係,則能減少獨自一人面對壓力的負擔,有助於緩衝大學新生活的壓力。
3.能夠肯定自己:對自己有一定的肯定,則在面對危機時有因應的動機、培養堅毅的表現與態度,進而以有效能的策略尋求目標。
4.找到讓你感到安全的關係:他人的接納能夠協助你看見自己的正面看法,練習有彈性的自我基模,最後勇敢善用外在環境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