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獻研究:簡嘉菱、程炳林(2018)。學業拖延與課業情緒之交互關係:課室目標結構的調節效果。教育心理學報,50(2)293-313

 撰稿者:劉若庭 編輯者:趙敏安

「老師,我家孩子回到家都拖拖拉拉,作業寫到三更半夜!」、「老師,你的作業會不會派太多,孩子怎麼總是寫不完?」、「為什麼學生總是不主動完成自己的作業?總要大人逼?」……

教育現場中家長與老師的心聲,心理學家都聽見了!

根據研究調查顯示:無論國外或國內,學業拖延的表現在學生學習歷程中普遍可見,而學業拖延對學習會帶來負面的影響,例如:考試焦慮、壓力與無助感,負向預測自我調整、自我效能、自尊、學業成績、缺乏效率時間管理等等,一旦孩子有了學業拖延的表現,即是在自我設限,是逃避策略的一種,不只影響學習表現,更深入影響了學習動機,這個讓我們頭痛的課業拖延症,有沒有解決的辦法呢?

 

過去「學業拖延」一直是教育心理學家著力研究的議題:

首先,我們發現:拖延症的病因,與「情緒」脫不了關係。

家長與老師口中學生會表現出對於課業的「拖延症」,心理學家將之定義為個體因受到害怕失敗的恐懼,而採取拖延的方式,以便及時給予自己在失敗時合理化的理由。也就是說,我們發現學生有拖延的行為表現,與情緒因素有大的關係。

 

多篇研究告訴我們:學業拖延,真的可以改善

研究中,我們將拖延的行為界定為「特質」與「情境」兩種;有些孩子的拖延行為與個人特質有關,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可以透過情境(即學習環境)來改善,所以,老師及家長們千萬別灰心,讓我們來看看教育心理學家終結孩子拖延症的三大密技吧!

 

一、提升學生的正向課業情緒

在課業情緒理論的研究中,我們了解學業拖延與課業情緒具有交互效果關係。孩子過去累積的課業情緒是具有回饋作用的,若對於課業的情緒為正向,那麼可以抑制學業拖延。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常常施加壓力、給予負向的回饋,學生會在後續的學習歷程中出現較多負向情緒,影響學業拖延的發生,相對地,老師若願意多花心思肯定、鼓勵學生學習,也會讓後來的學習過程更順利。

 

二、謹慎使用課堂競賽

根據研究發現:老師如果能引導學生理解學習精熟的價值,在競爭的氣氛不一定有害。在現今的教育現場,許多老師喜歡用競賽活動的方式上課,增加每位學生的參與度,但是教育心理學家提醒:在課室中,應該盡量不要強調能力的比較,若能力的訊息較不突顯,學生較少會去注意自己與同儕的比較、也不需使用學業拖延來維護自我價值,若是教師太過重視能力表現,學生以能力為注意焦點,學生關注自己及同儕的能力比較,則較可能採取學業拖延。

 

三、營造以學習、求知為主的課堂目標

在學習脈絡的研究中,若讓學生知覺到學習環境裡,強調學習是為了要促進自己理解、進步與智能發展(即課室精熟目標結構),而非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要證明能力與勝過他人(即課室表現目標結構),那麼學生較不容易自我設限。老師在營造課堂氣氛中,若以讓學生知覺學習的目的是學到更多、讓自己進步,發自內心的認同學習對自己是件好事,便較不會著眼於害怕學習上的失敗,而是自己的成長,那麼也可以調節降低學生學業拖延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