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獻研究:學業競爭及升學因應策略對心理困擾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9(1)43-67。

                                                 撰稿者:劉若庭    編輯者:趙敏安

課堂上的小組競賽,到底好不好?

現在的教育現場在「翻轉」,許多教師嘗試不同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軸設計教學活動,例如小組競賽、能力異質性分組策略等等,也成功吸引學生上課的注意力,增加學習動機,這樣的教學法為以往講述式的傳統教學帶來一股新浪潮,但在第一線的老師們奮力改革之際,教育心理學家要提醒的是:

如果教學策略是以成績目標表現為導向,例如以成績作為小組評比,營造這樣的學業競爭氣氛,可能反倒對學生有不良影響。

小心!不只有成績表現會塑造學業競爭環境。

臺灣的學生常常在競爭環境下學習,不只是同儕間爭奪較高的成績表現,能力分班、挑選好老師、班級內的小老師(菁英)制度、及嚴格執行各種紀律規定等等班級規定,都在在彰顯對學業表現的強調及競爭的存在。

 

老師們讀到這裡,恐怕覺得很冤枉吧!制定規定確實初衷為善,但教育心理學家發現:台灣青少年感受不輕的考試壓力,而且考試壓力會損害學業表現。也就是說,假如在學業競爭下,學生的心理壓力增加,會有學業表現的反效果。老師立意良善的規定及苦思出來的教學策略,反倒成為學生心中的無力,實在是兩敗俱傷的局面呀!

 

守護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是身為老師的責任!

對於有些成績表現較後段的學生,可能由於基礎能力不佳,面對這場大型的學業競爭,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心理適應受到影響;對於能力前段的學生,可能承受身邊不少重要他人的期待壓力,沒有時間與空間發展學業以外的獨特能力與興趣,心理健康也會受到影響。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困擾是青少年日後罹患憂鬱症的重要風險因子,原本心理健康較差的學生在激烈的學業競爭之下,可能有更多的心理困擾:焦慮、緊張,甚至較易引發憂鬱症,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是身為老師的責任。

我們教育工作者在翻轉教育時,要提醒自己要善用班級學業競爭的教學策略,觀察教室學生的狀態,避免運用不當。

教育工作者可以怎麼做?

1.        採取互助合作策略取代競爭:

身為教育工作者,可以做的是盡可能不將教學內容直接連結升學,並採取互助合作策略取代競爭,讓學生對學習連結充實自己、成長與樂趣,照顧到學生的心理健康。

2.        把升學觀點擴大加廣:

面對學業競爭的壓力,特別是九年級、高三生,面臨重大考試前,老師可以輔導孩子把升學觀點擴大加廣,例如跟學生談談在社會中實不可避免競爭環境,有了競爭環境下才能讓社會改善進步,也讓個體可能激發潛能,學生進而了解競爭對個人及社會的意義,得以發展自己的應對之道,採較正面的態度面對學業競爭。

3.        善用同儕效應:

讓同儕間彼此討論科系興趣及學校選擇,而非只是各自的「分數期望」,如此一來,同班級中,或許也只有少數同學對同一個學校或科系期望選項相同,帶來互相激勵且積極的氣氛,來避免瀰漫競爭氣氛的班級,不讓學生有太大的競爭壓力。

 

  讓我們不只當翻轉教育的領頭者,也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