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獻研究:陳雅鈴 (2015)。發展經濟弱勢幼兒執行功能課程之問題及成效。教育心理學報,47(2),261-279。


撰稿者:鄭蓉    編輯者:趙敏安

看幼兒時期的學習經驗有多麼重要! 所以弱勢家庭的幼兒更不能被忽略。

不知道目前在幼稚園工作的老師,至今是否還記得當時的學習情況呢?可能有些人還存留一絲片刻的記憶,多數人可能早已忘個精光。但幼兒時期的學習經驗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些能力可以預測個人未來的學業表現和社會行為。然而有些幼兒因為家庭經濟狀況較差,使得其無法像一般幼兒有較好的學習機會與環境,培養良好的學習能力,包括:社會互動能力,而讓他們容易出現破壞性行為。因此目前許多學者也開始思考如何從教育著手,讓這群弱勢幼兒不再因為家庭環境失利,而錯失發展學習能力的重要階段。

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課程中納入哪些教學策略呢?

國外目前已有針對提升學習能力的計畫。以Tools of mind 計劃來說,主要是透過廣泛的遊戲活動,並適時加入老師專業的指導,來提升學童的學習能力。然而目前國內並沒有針對幼兒學習能力相關的計畫可以參考,因此研究者參考國外成功的Tools of mind 計劃作為國內經濟弱勢幼兒學習能力的課程。

第一項策略:學習夥伴

  透過合作的方式,達成任務。例如:在「我愛刷牙」的課程中,以兩人一組的方式進行,一人負責數牙,一人則檢查是否正確,之後再交換角色。在過程中,負責數牙的幼兒將調整好自我情緒,克制想去做其他事情的衝動,以順利完成工作;負責檢查的幼兒則是運用觀察與記憶,確認剛才同伴的算數是正確的,並克制自己不介入正在操作的同伴。研究者執行課程後,發現學習夥伴的搭配需以「一強一弱」(大班配小班)為佳,當一組有一位能力及自控力較好的幼兒時,才能順利進行活動,避免幼兒都搞不清組老師指令的窘境。除此之外,在扮演角色時,老師也應製作提示卡,避免小朋友介入對方及發生爭吵的情況。

第二項策略:搭鷹架

  搭鷹架的意思是有能力的成人或同儕提供外在支持來協助個人學習,當個人上手後,再減少他人的幫忙,讓個人具備更多的自主學習及責任感。舉例來說,一開始老師會帶著小朋友一起做洗手的動作;之後,當學生逐漸上手時,老師則改以口令提醒小朋友洗手的步驟;最後,當學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洗手時,老師慢慢的就不需要在旁引導了。研究者執行課程後,發現鷹架策略對於幼兒的許多活動、生活指令及衝突解決方法都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因為進行團體活動時,老師常以參與度高的幼兒作為判斷標準,而忽略程度較差及年齡較小的嬰兒。因此之後的課程預計都會安排小組活動,讓老師有更多機會和每位幼兒互動,以設計更符合幼兒的外在支持與協助。

第三項策略:問題表徵-計畫-執行-評估

  首先,幼兒能否理解課程所欲進行的內容,如:蓋一個飛機積木;第二,幼兒計畫要蓋怎麼樣的飛機,如:在紙上先畫草稿;第三,幼兒開始蓋積木;最後,老師和幼兒一起檢視成品和計畫是否相同。每個步驟需要慢慢來,才能真正提升幼兒的學習能力。

總結

  建議老師可以在既有的課程中,加入提升學習能力的課程;並仔細觀察每位幼兒在活動中所展現的能力,適時調整課程規劃,使其發揮最大的效用。

也許家庭生長環境很難改變,但是透過在教育上的努力,弱勢幼兒的學習能力缺乏就有很大的機會可以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