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陳明蕾(2019)。台灣十年來教師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表現關係之探討:來自PIRLS 2006、2011 與2016 的證據。教育心理學報,(1)。

撰稿人: 王子軒 尤欣悅

閱讀的習慣是學習的基礎,教師可以培養學生歸納文章意義的能力

現今各個國家漸漸都瞭解,不論科技與媒體傳播的技術再怎麼進步,想要學習新的知識時,本身的閱讀能力非常重要。甚至回顧台灣閱讀的教育政策,從西元2000年與2006年都是很重要的年度,政府推動了全國兒童閱讀計畫等政策與對國小生閱讀素養做大規模調查,都看出我國政府對閱讀能力的重視。而近年發現台灣學生閱讀成績提升原因,由於學生在學時間很長,所以教師對於「閱讀教學方法」對學生閱讀成績就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要提升學生閱讀成績,教師除了要教會學生看懂的生字之外,還要教學生統整理解文章的內容,學生才能從文章中找到學習真正的內容與意義。

孩子如何讀懂文章?預測故事發展與提出自己想法是要點!

對於國小同學來說,由於國小四年級剛進入藉由閱讀來學習新知識的階段,更需要有人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閱讀的能力讓學生逐漸學會閱讀的技巧外。更要教他們學習讀完文章後,要試著預測推論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老師會在課堂上引導閱讀,學生接著提出對文章的看法,再讓學生進行推論。

或是讓學生閱讀文章後,提出自己對於文章的看法和觀點,借此機會教導學生從文章中找出什麼是重要的概念,進而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學生試著用自己的方法評論作者寫作風格及結構,最後對文章進行總結。

 

影響孩子閱讀能力的重要的兩因素:教師教導閱讀時間的長短、接觸不同風格文章

研究發現,台灣自2000年開始至今20年,老師在課堂上進行教學閱讀的教學活動比例有升高外,台灣孩童的閱讀成績也有普遍的提升,可見教導閱讀時間的長短對閱讀成績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但除此之外,還能怎麼幫助孩童增加閱讀能力?建議同時也可以試著讓孩子接觸各種類型的文章,這也是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重要關鍵。研究發現,教師使用長篇文章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表現,而且對於教師使用的長篇文章並沒有特別局限於是哪種文章類型,也就不論是小說、百科全說或是非小說的文章都可以達到提升閱讀表現的效果。

學習閱讀的小技巧:可以先從放聲大讀開始,再漸進式學會默讀。

研究同時也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閱讀的活動中,從一開始教的放聲大讀,之後會慢慢漸進到四年級教的默讀方法。因為默讀可以幫助學生將心裡想的與眼睛看到的字結合。教師在學生閱讀文章後,老師再用口頭提問的方式對同學提問,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這可能是因為教師使用默讀和口頭問答的方法,幫助學生重新組織連貫文章的內容,因而提升學生在閱讀的測驗成績。

結語:閱讀成績提升的關鍵─學會統整歸納文章的能力

要提升閱讀成績的關鍵其實就在於學生如何學會統整文章的能力,當老師在課堂上教導閱讀的次數越多,學生與老師花費在閱讀的時間比例越高時,學生的閱讀成績越高。這是因為當老師越常教導學生,學生可以學習越多關於統整歸納閱讀的文章內容,越可以幫助學生增加閱讀成績,雖然不同的老師常有不同的教法但真正重要的還是在於學生學習的機會與時間。因此身為師長或家長要增加孩子的閱讀表現,除了幫助增加學習機會外,我們也能增加孩子學習的文章種類,而實際閱讀中則可以用放聲朗讀策略,讓孩子漸進式學習默讀的技巧,並利用提問的方式幫忙孩子統整、組織文章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