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鄧蔭萍(2020)。「家庭社經地位」與母親教養效能、幼兒適應行為及詞彙理解能力之關係。

撰稿人:尤欣悅 王子軒

小孩成長過程中,父母在教養中所扮演的腳色舉足輕重,因為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對於適應力的展現與培養,甚至於性格。過去許多研究針對親職角色與家庭的社經地位對孩子性格與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已經有許多討論,但身為家長的我們真的知道自己在這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嗎?

 

何謂教養?

    教養所包含的是教養態度與教養型態,教養態度說的是父母對於教育孩子時所秉持的價值觀與意念,而教養型態就是指父母在教養孩子時實際展露出來的行為與表現。不同的教養方式會對子女產生深遠的影響,許多學者對於教養分成了不同的類型。我們採用兩個因素,大概介紹兩類家長類型─

要求型家長:家長對孩子通常是用堅定的方式,對孩子採取高壓的要求,家長與孩子通常站在對立的立場。

反應型家長:家長對於孩子在需求與紀律問題上,家長的感情與表達都是合宜的,並透過愛的方式與孩子相互溝通了解。

不同家庭社經環境對於教養子女的影響

在家庭壓力下,高社經地位的家長通常面對的經濟壓力較小,所以可以花費比較多時間在孩子的教育身上,同時因為面對較小的生存壓力,父母在擔任教養的職務上自己認為自己可以比較好的勝任父母這項工作。家庭收入與幼兒行為問題有相當的關連,也就是當家庭收入較佳時,孩子外顯的行為問題比較較少。

但相對於低社經地位的家長,通常背負更沉重的經濟壓力,且在生活壓力下,許多研究結果揭露這些家長通常花費很多心力在工作與謀生上,所以自己認為在擔任父母這項職務上並不能很好的勝任,且該家庭的孩子有較多的行為問題。因為學者們認為貧窮不僅限制兒童獲取的資源,同時也增加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的可能性。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與教養方式的不同

而低社經家庭的教養行為較多是以嚴苛的「要求」為主,這又會對孩子發展造成他較差的適應行為,如孩子可能產生情緒問題或是注意力缺失/過動及「攻擊」等問題,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因為當父母有經濟壓力時會讓家長產生情緒與行為問題,而使教養產生困境,同時自我懷疑自己是否能擔任好父母的腳色。

較佳的家庭社經地位的父母,教養方式則多以「反應」愛的表現與孩子互動,這可能是因為高社經地位的家庭所擁有的資源較多,如:家中有的收入及個人有的能力較多,且不用整日為生活拮据而煩惱,而多能傾聽幼兒的心聲,而家長也認為自己能比較好的擔任自己的教養職務。

這樣的現象產生可能是因為,不同社經地位的父母可能秉持不同價值觀,甚至在不同狀況下的壓力,這都會影響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行為與態度。

結語:家長教育程度是幼兒適應行為的保護因子

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孩子在情緒適應行為問題中也越少出現問題,這可能因為高教育程度的家長擁有較有多的資源,比如家長1. 與幼兒一起閱讀、購買繪本 2. 積極營造有利於幼兒發展的家庭環境,這些都會讓幼兒的情緒適應更加穩定與正向。另一方面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比較能增加個人能力,如問題解決、改善與因應環境的能力,也比較能夠嘗試不同的溝通、分析技巧與自我控制,讓父母能有效地解決孩子的教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