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

林秀玲、吳相儀、張聖翎(2021)。<突破合作學習困境:得獎教師教學策略分析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52(4),807-828。

秒懂撰稿人:王昱媗      編輯助理:尤欣悅

合作學習浪潮

分組合作,是在台灣中小學最常見的教學策略之一,常帶給學生們意想不到的學習。同儕間想法交流、溝通協調,以及尋找共識的過程,皆能有效幫助學生練習表達自己與傾聽他人。除此之外,分組合作使得組員們朝共同的目標努力,提升了許多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因此,合作學習「能達成多種學習目標」的特性,使得這項策略被廣於應用。

小組合作中的常見困難

然而,儘管合作創造許多學習機會,研究發現仍有許多老師們在讓學生們分組時遇到合作的困難。包含:

1. 合作前期。成員無法展開互動對話、無法或不願意針對目標議題發言、不想提供自己的想法、聽不見彼此的發言內容,或各說各話無法交集。

2. 合作中期。小組無法有效分工、無法認同分工指令、跟對分工有意見、發生意見衝突,或對同儕態度不友善。

3. 合作後期。小組無法得出有效結論、無法取得共識、無法有效整合眾人意見、得到不符合小組成員期待,或無法了解團體責任感的重要性。

開始合作之前,人際關係的磨合是必要的過程,也是產生許多合作困難的根本原因。簡言之,「合作」本身,即需學習!

破解合作困難之教學策略

針對上述的合作困難,研究訪談諸位突破合作困境的教師,並整理出下列策略來有效幫助學生真正從合作中學習:

1. 教師示範營造互信互賴。由老師親自示範合作中要如何發言、如何傾聽,以及如何給予他人肯定,而後再邀請同學嘗試表達,針對每個人的發言語氣、內容、音量給予回饋。

2. 組內成員互助回饋成長。老師引導學生理解在組內尊重他人及互助的重要性,從學生互動的情境中點出不尊重或干擾的行為,協助學生了解如何能有效進行合作,同時營造尊重的氛圍,減少衝突、增加發言意願。

3. 小組內明確分工分責。老師監督學生組內分工是否明確、具體,確保不會有同學因分工模糊而有搭便車的心理;再者,老師亦肯定每份工作的價值,鼓勵個人為團體的學習成果盡一份心力, 以提升團體凝聚力及個人努力意願。

4. 加強良性溝通達成共識。老師強化學生的溝通、整合能力,從旁指導如何分配討論時間、發言如何切中主題,以及如何從討論中摘錄重點,提升小組運作效率,進而整理出符合課程要求的小組結論。

5.教師鼓勵促成共享共榮。老師在小組合作後,引導團體回饋每一位學生的貢獻,強化個人對團體的責任感、榮譽感,以及在團體中的學習,使學生帶著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在下一次的團體合作時更願意參與投入。

好的合作學習奠基於互信互助的團體氛圍與人際溝通技巧。期待同儕合作的形式給予學生更多元的學習之前,老師也能先一步掌握「合作」本身,更細膩地帶領學生了解,「何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