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

王櫻芬、黃瑛琪、陳宛宜(2019)青少年案主觀點的諮商關係體驗~初探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50(4),659-683。

秒懂撰稿人:胡珈華      編輯助理:尤欣悅
 

說到「青少年」,會想到什麼呢?狂飆期、叛逆、自我中心…,聽起來真是一群不好相處的人類;回想我們自己青少年階段,是否也不禁感到害臊,真是難以理解的一個時期呢。

除了家長、教師之外,諮商輔導人員也常常會被邀請進青少年的系統中,無論是自願求助,還是系統轉介,身為諮商輔導人員在面對這群很有個性的青少年時,該怎麼做才能真正貼近他們,滋養這群青黃不接的孩子?

和青少年諮商的特殊性

在討論如何能貼近青少年的想法前,得先了解和青少年工作的特殊性,包含:一、非自願個案;二、口語表達能力限制;三、不信任權威。許多青少年進到諮商輔導系統,並非主動求助,或是帶有轉介者的期待,因此需要重視提升青少年的求助動機。再者,青少年階段還在學習如何描述抽象感受,得利用許多引導式問句、媒材等,幫助青少年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後,青少年普遍出現不信任權威的心理狀態,即便是“有益的建議”,要真正被青少年接受並不容易。

了解這三種特性後,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對青少年來說有用的、信任的諮商關係需要具備什麼條件,讓這群小野獸也可以展現溫柔的一面。

秘笈一:平等有如同儕

研究人員找來六位接受過八次以上諮商、平均年齡十五歲的青少年,訪問他們的諮商經驗,訪問的內容包含「OO老師/心理師給你的感覺是什麼?」、「你們會怎麼形容和OO老師/心理師談話的狀況?」、「什麼原因讓你願意持續和OO老師/心理師談話?」「和OO老師/心理師談話對你有幫助或沒幫助的地方是什麼?」 等。

整理受訪者的回應後發現,有沒有被「平等對待」是他們很重視的事。如果青少年在對話過程中,感受到輔導人員把自己視為像同儕一樣的朋友,想法能夠被尊重理解,這會使他們更願意以溫和的態度回應。

這似乎和成人諮商有些不同,成人諮商對於助人者的信任,有時候需仰賴專家角色的權威感;但青少年的生活裡不缺給予規範的大人,因此諮商輔導人員表現出的平等尊重,反而讓他們更願意卸下心防。

秘笈二:讓他感覺「被在乎」

在一般成人諮商中,雖然也關注諮商師如何看待彼此的關係,但青少年族群特別說到了被諮商輔導人員「在乎」的感受。受訪者提到:「就會感到欣慰,原來還有人在乎我,因為大部分的人其實都不太在乎我」、「我擔心他會擔心;因為他在乎我,我就會在乎他」。在部分有問題行為的青少年族群中,常因感受不到身邊大人的重視與在乎,因此透過問題症狀渴望得到關注,身為諮商輔導人員,在諮商關係中若能展現出真誠在乎個案的需要,對青少年而言是重新建立安全依附的經驗,藉此協助青少年建立正向的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

秘笈三:看見微改變,而不是外在症狀解除

當諮商輔導人員成為青少年心中信任的大人後,青少年會改變對待諮商輔導人員的態度,像是能準時出席晤談、說話時不帶攻擊,而這樣的改變也可能延伸至青少年的生活中,在人際交往上有彈性、不輕易爭吵等。訪問他們諮商對自己的幫忙是什麼,他們會提到:「不懂得體貼別人,我覺得這點是我跟老師談完後發現的」、「那對我有幫助,這樣我就不用尖銳,用尖銳的口氣,讓其他老師覺得這樣的小孩子很難管教」、「在講的過程中越來越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可以看得出青少年的改變是從內在啟動的,因為對自己有了新的發現,於是願意在與人相處上調整自己。身為輔導人員,要比外在系統更先肯定他們的微改變,因為很多時候,外在系統會優先關注問題症狀的解除,如果青少年的微改變跟不上外顯問題的解除,因而失去足夠的鼓勵,就有可能中斷了改變的延續。

透過以青少年為主體的研究整理,了解對他們來說最有幫助的輔導介入,或許下次在面對這群小怪獸時,能先暫時放掉成人的眼光,以平等、真誠在乎、更關注內在改變的角度,和他們建立關係,一旦獲得了他們的信任,說不定能看見他們平常不為人知,可愛而純真的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