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

李介至(2013)。主動/被動拖延者之後設認知信念,期限壓力及在高/低成就回饋後之情緒困擾變化。教育心理學報,45(2),175200

秒懂撰稿人:胡珈華      編輯助理:尤欣悅

「完蛋了,我又要來不及了」、「可以再等我一下嗎 ? 對不起,對不起」。「居然已經12點了!我今天怎麼都在耍廢!」

你有拖延症嗎?不論是趕上學、趕開會、交作業、準備期末報告、完成年度計畫…,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多希望一切都在完美的掌控中,偏偏想耍廢的念頭總是佔據心中,直到最後關頭才被滿滿的罪惡感拖著,熬夜、狂奔、壓死線交件。

 

當我們提到拖延症時,很快就會聯想到那種身不由己的無奈感,但其實拖延症也有分優雅型和慌亂型,在研究上,前者我們稱呼為「主動拖延者」,後者稱呼為「被動拖延者」。大家所認識的經常是被動拖延者的情況,會有自責的聲音、時間失控的感覺,就像在最後一天晚上才把整個學期的作業瘋狂補齊的學生,邊做邊懊惱,明明學期初就希望自己痛改前非的;然而有另一種主動拖延者,他們一樣會有拖延的行為,可是往往在越接近期限時,他們會主動出擊,列出所剩的時間,制定合理的計劃,並且確實執行,和被動拖延者不同的是,在截止日期前,他們的姿態與心情是優雅從容、平靜理性的。

同樣都是拖延者,到底他們的區別在哪裡呢?

一、當發現時間快要不夠的時候:

主動拖延者:會開始著手進行規劃。

被動拖延者:會繼續逃避。

二、對時間的態度:

主動拖延者:喜歡在有壓力的狀況下激發潛力。

被動拖延者:不喜歡被時間追著跑的感覺。

三、當做出不錯的成果時:

主動拖延者:認為我自己很有能力和價值。

被動拖延者:則會可能是因為運氣好。

四、當面對情緒困擾時:

主動拖延者:心情起伏不大、穩定。

被動拖延者:心情起伏大,而且較多負向感受。

研究發現,主動拖延者有自己獨特的做事模式,無論在期限前、逼近期限當下、或是結果出爐後,他們大多都以正向理性的態度,面對時間壓力,甚至是主動把自己放進時間壓力裡,因為這樣可以激發潛能和創意。因此,拖延對他們來說不是壞習慣,而是他們的好夥伴呢!如果說到這裡,發現原來自己的拖延是如此優雅,那麼就好好與這樣的特質相處吧!只要注意不要造成他人困擾,或是錯估時間的有限性,那麼拖延反而是讓你能一一破解眾多待辦事項的助力。

研究也發現,被動拖延者往往和低自尊、低自信有關,以下幾個步驟的思考,也許能幫助你重新建立自信,讓挑戰成為跳板!

一、找出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的原因:

如果做一件事,是發自內心的想要完成,有強烈的動機完成,會增加想要面對挑戰的動力。例如,想要完成期末報告是因為報告的主題很有趣,希望可以透過撰寫作業,也對這個主題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把目標切成小部份:

目標如果距離太遠,會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拖延的慣性就可能溜出來,這個時候把目標切成很多小部分與步驟,更知道如何開始第一步。例如:期末報告要交3000字,這三天的進度是先把資料讀完、寫好大綱。

三、培養壓力因應技巧:

壓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助力,嘗試找出適合自己的壓力因應技巧,在適度的緊繃中創造出新可能。例如:今天完成報告的小目標後,泡個澡舒壓一下吧!

四、制定有現實感的計畫:

把所剩的時間、自己可以負荷的壓力,都放進計畫中,讓理想和現實同步。例如:明天和朋友聚餐回來後,我一定會想要休息,所以今天要多做一點才能補齊明天的進度!

無論你是優雅的拖延症還是慌亂的拖延症,或是拖延根本不成困擾,最重要的都是,找出想做這件事的核心動機,然後用適合自己、感覺舒服的做事步調完成它,如果這時不小心被罪惡感、自我懷疑給纏上,有一句手錶廣告的台詞很適合當作鼓勵:每一刻都是全新的開始。從這一刻開始為自己努力,永遠都不嫌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