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不喜歡閱讀的孩子,除了給獎勵,還能怎麼做?
取自:
蔡逸芬、陳品華(2015)。國小高年級學童課外閱讀自我決定動機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6(3),425-448。
秒懂撰稿人:劉若庭 編輯助理:尤欣悅
臺灣的學生不愛看書嗎?
隨著大考命題方式改革,閱讀素養的能力愈來愈被重視。在跨國性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中,臺灣學生在三領域(科學、數學、閱讀)中,於2018年排名落到17,在三領域中排名最落後。不管是家長或是教育工作者都開始懷疑:臺灣學生沒有愛看書的風氣?還是不懂如何閱讀呀?這些問題在國內外教育心理學者的研究下,漸漸了有了一些答案:
鼓勵孩子閱讀:那就給獎勵吧?
「只要你讀完……,就給你……獎勵!」這樣的鼓勵方式或許很常被大人所使用,但是在教育心理學家的研究中,我們知道給予獎賞雖然有短暫效果,但卻不是最好的方法。
產生「內在閱讀動機」,才會愛上閱讀。
閱讀動機是影響閱讀的關鍵要素之一,它決定學童對於閱讀的選擇與投入。
讓我們先來看看教育心理學家曾經做的一個有趣的實驗:
讓兩組學生閱讀文章,一組學生被告知學習後會測驗學習的結果並給予成績,第二組學生則被告知可能有機會運用此學習內容去教導別人。
結果發現,不只教導別人的組別對於知識內容有較清楚的理解,也有更強的內在動機,最後的學習表現也比較好!
這告訴我們:如果動機的品質不好,比如學童是為了能快點讀完、快點交差了事,或者只是因為測驗而完成閱讀,即使這樣的動機很強,也會很快完成,卻未必能深刻理解內容,也未必能有持續想閱讀的動力,不只影響學習行為,也會影響後續的學習表現。
因此,學生閱讀的動機中,最理想的就是「內在動機」,指的是當我們因閱讀能為自己帶來興奮、樂趣和興趣,而出於好奇和興趣去閱讀,並能感受到精神上的自由,此動機是完全自主以及自我決定而來的,並且能夠持續自己產生閱讀動機。
該怎麼引發孩子閱讀的內在動機?三大策略!
1. 自主感
-當孩子能自主決定閱讀的內容,並可以付出時間及精力閱讀。
-讓孩子自行挑選想讀的書,大人不需要過度干涉,但可以適當與孩子討論書中內容,以此培養閱讀的自主感。
2. 勝任感
-閱讀內容有挑戰,但能感受到自己可能可以達成,所以願意嘗試。
-舉例:在教室中,由教師帶領學生,設定閱讀目標,並讓嘗試的孩子有良好的回饋,當有了好的反饋,學生也會更願意讀更有挑戰的文章。
3. 聯繫感
-孩子感受到跟另一個喜歡閱讀的人的聯繫感,將他人喜歡閱讀的價值觀內化成自己的。
-當孩子感受另一個喜歡閱讀的人是尊重、喜歡他的,便會受到其行為的影響,若是老師,則會因為感受到這位老師的喜歡,進而願意閱讀、喜歡閱讀。
總結
根據教育學家研究發現:隨著年級增加,閱讀動機普遍有下滑的趨勢,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愈小讓學童培養閱讀動機愈好。身為家長以及教師,在協助學童進行課外閱讀時,可以就研究結果思考如何使學童能在自主性、勝任感和聯繫感的心理需求上獲得滿足,增強內在閱讀動機,同時應該減少運用外在獎勵的誘因,避免少了獎勵,或是壓力解除,學生對於閱讀失去興趣,甚至產生抗拒感,培養內在動機的過程雖然耗時又耗心力,但我們可以攜手為孩子努力,引導閱讀不再成為負擔,而是孩子學習的享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