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
曾玉村、連啓舜(2006)。兒童摘要的推論歷程。教育心理學報,49(4),537-556。
秒懂撰稿人:彭英錡 編輯助理:尤欣悅
還記得最近閱讀的一本書的內容嗎? 假如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對一篇文章進行簡單扼要說明,你打算要如何做呢?當你拿起筆畫記內容時,就已經在思考文章重要內容在那裡,用筆記錄段落文字,或者聯想到其他相關文章或經驗,馬上進行推理下個情節,並且檢查與自己想的是否一樣。
在閱讀文章時,我們的腦中常常需要選擇和簡化吸收的資訊,而且要在了解文章內容的情況下,才會有信心說出自己的想法。大腦吸收知識有二個階段:首先讀者在閱讀文章時會不斷地產生新的思考和觀點,在閱讀過程中我們會注意到文章相關主題和重點;然後,随著閱讀訊息的增加,讀者會不斷進行修正、調整和推論,最後找到連貫文章的流程,以達到閱讀理解的目標。例如:一篇題目為「樹木的功能」的一篇文章中,分別選出四段文字,「樹木能吸入有害氣體」、「有害氣體溶解在葉內的水分裡」、「因此可以減輕空氣污染的程度」、「樹木上常有各種昆蟲和鳥類棲息樹木」。仔細推敲這四句話的意思,可以發現第一句可以包含第二句和第三句的涵義,強調樹木可以吸收不好的氣體,相對於第四句和其他句的關聯性比較低,就可以進行刪除。
每個人都在閱讀文章時,大腦會選擇去想像一段一段文字的涵義,為所閱讀的文章提出好的解釋。在現今網路時代,我們已經習慣接收大量資訊,然而,只有精彩的片段,才會留在我們的印象中。而大腦為降低我們吸收知識的負擔,會遺忘大部分的資訊,留下精彩的片段,所以我們可以繼續專注在思考。舉例來說,「小華偷偷地拿出了戒指」和「小英高興地哭了」,在這二句話中,你可以產生求婚的推論,而前句隱含求婚的意涵卻遠多於後句。因此,當你真正想像文句中的涵意,並體認到文章中美好的情感時,會笑得更多,感動得更多,進而更有信心去表達文章背後想要傳達意義。
在一個四與六年級學生的閱讀教學實驗,比較不同年級學生的摘要推理能力,以及他們表達文章內容的完整性;研究發現兒童腦中保留愈多精彩的片段時,愈有能力對文章脈絡進行思考與表達。因此,教師教學時,可鼓勵學生多舉手表達想法、在學習中增進多一些印象深刻的記憶點,累積學生的豐富學習經驗,這樣會幫助他們保留精彩的閱讀經驗在記憶裡,進而產生對人事物間的因果關係推理,可以讓學生更有能力去表達所閱讀的文章內容。
在另一個教學實驗中,研究得知即使四年級兒童的學習發展低於六年級兒童,但心中精彩印象保留愈多,可以表達摘要的能力也會愈高,但也另外發現六年級兒童因有較多的學習經驗,會依自己的週遭資源與嘗試經驗,運用其他閱讀策略進行摘要,如觀察文章結構、選取重要詞彙、請同學協助等。因此,當對文章進行簡化並找出重點時,不僅可以運用自身經驗與能力進行推理寫出摘要,當然有時候會不容易找到重點時,也可以善用環境資源,如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圖書館找書或上網查詢,而對閱讀的內容有了更多的了解。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若要提昇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可以讓孩子學習找出文章的重點。在找重點的過程中,孩子會透過已學過的知識或經驗,加以串接成有意義的文句敘述。因為,在摘要形成過程中,兒童多數能自動「刪除」過多而無關資訊,而會進行自我評估,選擇並保留自己認為文中具有特色或精彩的片段,這樣的摘要練習過程可以逐漸地提昇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妨可以讓小朋友試試這樣的閱讀方式,說不定可以更增進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