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

蔡秉勳、林緯倫、林烘煜(2013)。心情對了,創意就來了-情緒對發散性思考與頓悟問題解決的不同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5(1),19-38。

秒懂撰稿人:胡珈華     編輯助理:尤欣悅

不管是西方的畫家梵谷、文學家愛倫坡,還是東方的詩人,甚至是現代許多音樂創作者、劇作家,好像生命中背著一些憂鬱情懷,再加上多愁善感的特質,能讓他們靈感噴發、才華飛揚;這讓人不禁好奇到,難道憂鬱的心情會讓人更有創意嗎?

但其實在腦科學的研究中又發現,其實好心情能讓增加認知彈性度,就像有些人數學問題解不出來,睡一覺舒舒服服醒過來後,就靈光乍現了!到底正向心情比較能想出點子、還是負向心情呢?

在這裡,先來看看「想出點子」這件事情。「想出點子」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正確答案,一種是沒有正確答案。有正確答案的包括想數學題目、玩魔術方塊、愛迪生發明電燈、搭捷運突然遇到停電等等,這種需要想出正確答案用以解決問題的,會有這個點子通過與不通過之分;沒有正確答案的,則像是文學創作、藝術創作、聯想遊戲、主持人即席笑話等等,這類的點子越是超出一般常規的認識,帶給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表現,代表越有創意。前者在研究上稱為頓悟型創意思考,後者則是發散型創意思考。而這兩種的創意的所需要的心情狀態就不太一樣了。

頓悟型創意思考,因為除了需要有點子,還需要讓點子符合能解決問題的要求,因此對應到“好心情能讓認知變得有彈性”,這類的問題在心情好的時候最能展現創意,但這個心情不能到太好,因為情緒太高漲時,反而會讓前額葉工作效能降低,就像我們會看到很多獲獎人因為太興奮,一上台反而感謝詞全部忘光光一樣。

發散型創意思考則就不同了,因為發散型創意思考不需要符合解決問題的要求,越跳脫框架越好,因此高漲的情緒反而能產生創作動力,而且這個高漲的情緒,無論是正向還是負向,都會很有幫助。至於為什麼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只要是強度夠高的情緒都有助於發散型的創作呢?有理論說到,其實非常快樂和非常難過都會讓我們不舒服,大腦與心理更喜歡處在情緒水平安穩的階段,因此創作是一個發洩情緒、釋放能量的過程,透過精力的抒發,創造出驚人的作品,也讓創作者得以在創作完後心情恢復平靜。

什麼狀況下最能發揮創意呢? 

 

有正確答案

(頓悟型)

沒有正確答案

(發散型)

正向心情

V

(普通強度)

V

(高強度)

負向心情

X

V

(高強度)


  根據這樣的發現應用在生活中,如果我們遇到需要發揮創意的任務時,可以先思索這是發散型的還是頓悟型的,如果是發散型,或許看部喜劇或悲劇電影可以有助於靈感湧現;如果是頓悟型的話,犒賞自己一杯手搖杯、小甜點、或是運動紓壓,再重新回到任務時,可能就會茅塞頓開喔!

在心理治療中的存在主義治療學派曾經說到,人生就是一趟意義的追尋,但是意義如何找到呢?就是透過投入創作、投入愛、投入工作中尋找。當我們將自己生活中的悲喜,透過創作,成為一份可以與其他人分享的作品時,或許也能讓同樣有這樣感受的人,得到共鳴,這就是一種深刻的意義。想像唱著動人歌曲的歌手,不也就是把自己的所感,透過音樂傳遞給更多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