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

謝名娟(2017)。誰是好的演講者?以多層面Rasch 來分析校長三分鐘即席演講的能力。教育心理學報,48(4),551-566。

秒懂撰稿人:鄭念茲      編輯助理:尤欣悅

「同學們在台下很熱吧!校長在這邊只講兩句話。呃,首先… …」這段台詞應該是學生時代的共同回憶,而且每個人都知道--校長們通常不會「只講」兩句話。

有的時候一站就是20分鐘,鐘聲響起也沒辦法阻止,如果接下來還有教官、主任、生教組長要講話,那麼連高掛天空的大太陽都要為我們掬一把同情淚。

這個「超時」的現象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或許我們可以從「演講者」的角度思考。

何謂好的演講者?校長的養成之路

要在台上講什麼?很多時候並不是校長自己能決定的,再加上儲訓時期、培訓方針的不同,演講如何與時俱進,遂成為重大課題。

根據謝名娟的研究顯示,在資深的校長們心中,「好的演講」要能與觀眾互動、具有幽默感與親切關懷的口吻,肢體語言也必須適當,以免產生傳統高高在上的嚴肅形象。至於「時間控制」也是重要的一環,才能在一定的時間內把該講的話講完。此外,決定演講好壞的要素有三項,包括「語言溝通能力」、「非語言溝通能力」與「內容組織能力」,主要概念如下:

1. 語言溝通能力演講者要有清楚的發音、講話的速度要適中,來強調演講的重點與方向。文法與修辭也有助於吸引聽眾的專注力,讓聽眾更能了解演講者所要傳達的意思。

2. 非語言表達能力適度的非語言的表達,如:肢體語言、穿著、眼神、臉部表情和手勢,有助於聽眾理解訊息。

3. 內容和組織能力有組織性的演講內容、每個段落採取適度的標題和重點、有助於聽眾聚焦於演講者的內容,更正確地理解訊息。

透過客觀評分理解演講內容,好的演講有什麼特質?

為了整理歸納校長之演講特質,謝名娟採用「多層面的Rasch 模型」(Multi-Facets Rasch Model, MFRM)分析台灣校長們的三分鐘即席演講資料,希望能藉由「內容、儀態、表達技巧及時間掌控」的評分更客觀地理解校長們如何演說。

經過嚴謹的評分訓練與MFRM分數校正後,研究結果顯示高分者具有以下特質:

(1)能利用小故事帶動氣氛、吸引目光,透過詢問的方式與聽眾互動。
(2)架構、流程條理分明,讓人有種舒適感,並藉由總整理提醒聽眾該注意的事項。
(3)肢體語言,手勢使用適當,表情和語調變化豐富,親切、溫和的口吻強化聽眾的認同感。
(4)聲音宏亮、抑揚頓挫有致,台風穩健,有助於強調理念。
(5)演講的對象準確,抓得到重點;控制時間適當,不會有突兀感。

整體而言,校長們在架構、內容、適當語詞與時間掌控上較感困難,而對於發音標準、演說中有合適的語調,具有良好的儀表態度等向度感到較為容易達成。若能跟聽眾互動,使用適當的手勢、語氣、語調與語詞,亦有助助演講的進行。

小結

不同年齡、出身時期的校長,在演說時會有著不同的重視層面,例如:資深的校長在畢業致詞時,更可能著重「對於學生的期望與期許」、「未來的升學建議」等,但是對於學生來說,他們反倒喜歡聽一些校長自己的小故事、有趣且相關的人生經驗--而且最重要的,還是不能超過專注力的極限。

即使是TED的演講,也通常以18分鐘為限,否則再棒的內容也無法被聽眾吸收。當聽眾們站在不一定有遮蔽物的地方,這個專注的時間恐怕就更短了

最後,還是希望大家能體諒一下校長們的辛勞。上台致詞只是他們職務的一環,並不是他們工作的終極目標。做事務求確實的日本人甚至出版了名為「朝會該怎麼說」的參考書(www.facebook.com/vljapan/videos/1866991010143222),讓校長們每週不必苦惱於上台該講什麼,也讓我們略為窺見這個任務不容易的地方。

不論各位讀者喜不喜歡朝會的這個環節,我們還是可以從中學會一點東西,至少在輪到自己演講時,我們可以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會更好,使得台上台下的每一分鐘都不會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