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

童懿辰、劉奕蘭(2021)。以動態系統取向探討母親後設情 緒理念、母子情緒互動彈性與青少年內、外向問題行為之關聯。教育心理學報,52(4),963-984。

 秒懂撰稿人王昱媗      編輯助理:尤欣悅

親子間的情緒互動,與孩子的負向行為相關

隨著成長的歷程,孩子開始發展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不服從與叛逆的行為,常讓許多家長苦惱。根據研究,在家長與孩子長期互動的過程中,形成「家長說教、孩子防禦」的模式最為常見。而研究進一步指出,當孩子的負面情緒出現時,家長的應對其情緒的方式,將影響孩子的發展與適應。

研究將家長應對情緒背後的信念,歸納出以下四種類型。

家長對情緒的信念之四種類型

1. 情緒覺察/情緒教導型。家長能敏感覺察孩子情緒的變化,視負向情緒的出現為教育機會,並對於孩子的情緒關心、尊重以及接納。

2. 情緒摒棄型。家長認為孩子的負面情緒是有害的,需盡快消除的。能敏感發現孩子的負面情緒,但傾向於否認負面情緒,因此較難深刻表達自身與孩子的情緒。

3. 情緒失控型。家長認為負向情緒是危險的,常因自己與孩子情緒調節的問題困擾,容易因情緒影響對行為的判斷。

4. 情緒不干涉。家長對孩子的情緒秉持不干涉、不反應的理念,對於孩子的情緒不關注,認為不需特意教導孩子的情緒發展。

家長如何應對孩子情緒,影響孩子情緒調節

根據上述家長對情緒的信念態度,歸納以下應對情緒的方式以及對孩子的影響:

1. 懲罰或忽視情緒。孩子的負向情緒較難以獲得理解,使情緒調節發展較弱,容易將情緒化為攻擊行為或者敵意,於親子關係中也容易有衝突或溝通不良。

2. 覺察、討論與接受情緒。孩子的負向情緒得以被發現與討論,使情緒調節能力較佳,並能在未來有較佳的課業表現、生理健康,以及較少的外向問題行為。

給家長的建議

僵化的親子互動常是導致衝突的原因,但並非家長「單方面了解」孩子的情緒便能化解僵局。研究指出,「具有情緒互動彈性」者,是允許親子都能了解彼此的互動模式,使雙方都得以重新協商並加以修正。故使孩子了解家長,亦為正向親子關係中重要的一環,建議家長除了討論孩子的情緒外,也向孩子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以及背後的關心。

給家長的同理

 

身處在重視孝道與輩分的華人文化中,家長們在教養上難免會有較高的主導性,希望兒女能吸收理解,並且不習慣談論某些負面、隱晦的情緒。對於兒女的指正和責備,其實也代表著家長們的關心。期望透過本篇文章的研究結果,鼓勵家長們與兒女討論彼此的情緒,並且抱持彈性的溝通態度,讓孩子更能感受到愛,也更能朝正向的身心狀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