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王珮玲 、邱貞瑜、胡中凡、黃于庭(2015)。母親與子女對過去情緒經驗談話的性別差異。教育心理學報,463),377-400

秒懂撰稿人:陳湘妤 編輯助理:尤欣悅






先天還是後天,科學嘗試解答

        女生天生就比較情緒化嗎?女生天生就比較會表達情感嗎?為什麼男生好像不太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這些是「天生」的嗎?還是後天影響呢?心理學家透過不同的實驗逐漸證實,無論嬰幼兒的先天氣質,雖然寶寶還沒有出現明確的「性別氣質」,主要照顧者就已經因為寶寶的性別,而有不同的情緒表達跟對話反應傾向了!

        1989 年,心理學家Malatesta 等人發現,在嬰兒出生後,母親會對女嬰就展現比較多且強烈的臉部表情,即使剛出生不同性別的嬰兒臉部表情是無差異的。等到第一年過去,女嬰,比起男嬰,會逐漸開始展現更多樣而且更強烈的情緒。在這個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嬰兒天生的情緒表達是無性別差異的,是因為主要照顧者對不同性別的嬰兒有不同的情緒反應,才逐漸影響了孩子的情緒表達。

        幼兒的情緒發展其實是一個複雜的辨證過程,這個過程並不只是嬰幼兒內在單獨改變的結果,而是透過與成人的互動得以學習。當父母笑,嬰幼兒也會模仿、反應父母相對應的情緒。而除了肢體語言,語言也是非常關鍵的。

        怎麼說呢?研究發現,母親對於小孩訴說過去經驗、說故事的方式,會轉變為孩子的內在處理情緒的思考模式。當媽媽向孩子說一個過去發生的事,媽媽很自然地會有著重的情緒、忽略的情緒,這個過程,影響了嬰幼兒決定什麼是重要的情緒、什麼是不重要的情緒。

        研究學者發現雖然男孩與女孩常運用的情緒詞彙量沒有差異,但母親和女兒之間會使用比較多的「難過」詞彙;而母親和兒子之間會使用比較多的「生氣」詞彙;研究也發現不同性別的子女在情緒詞彙量沒有差異。詞彙量的差異其實不大,關鍵在於「使用詞彙的方式、頻率」有存在著性別差異。

對於不同情緒,媽媽是怎麼反應的?

        2015年,台灣學者王珮玲、邱貞瑜、胡中凡、黃于庭對於這個現象做更深入的探討,他們發現主要照顧者(媽媽)對於嬰幼兒情緒表達的用語其實也存在性別差異。他們請受試母親選擇一個安靜的角落,請母親與幼兒談論過去曾經共同經驗的「快樂」、「難過」、「生氣」和 「害怕」等情緒事件。事後將對話用不同的編碼方式加以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媽媽不管對兒子或是女兒,在處理生氣的情緒時都會說比較多的話。這和以往的實驗結果非常不一樣。或許是因為華人社會希望以和為貴,因此會特別花時間與幼兒談論生氣事件。另外,媽媽對兒子或女兒使用的語言並沒有不同,反倒是有口氣上的差異。

我們怎麼看待在孩子身上的快樂與生氣

        比起女孩,母親更重視男孩對於「快樂」的說法,所以會延伸快樂的談話,問比較多的問題,也有比較多的討論。但在生氣的情緒上,媽媽會更會傾向問「你為什麼生氣?」「為什麼生這麼大的氣?」,其實都隱藏著一個「生氣是不好的」價值觀。

女生為什麼比較會處理難過的情緒?

        對於「難過」這個情緒,媽媽會更以「指導」的方式與女孩談論,像是「你可以換一個方式想」也常在情緒當下會拍拍她或是安慰她。面對男孩時,媽媽則較常用「問題」方法討論難過情緒,比較傾向「為什麼難過」,其實也讓男生有較少的機會直接處理難過的情緒。或許是因為教養方式下意識的不同,造成了男生女生對於難過情緒處理的方法有了差異。

男生可不可以害怕?

        相較於女孩,台灣媽媽比較會花時間以陳述、澄清和指導方式協助男孩處理其害怕情緒,這 或許與母親的性別刻板印象有關,認為男孩要勇敢,不應該害怕任何事物,害怕對男孩是不適切 的行為表現。男孩會主動陳述「怕黑」、「怕狗」、「怕很凶的阿姨」和「怕打雷」等,而媽媽對他的反應反而是「不可思議及困惑」,想要澄清和確認他害怕的起因,也會指導男孩面對害怕情境的調適方式,以協助他學習克服害怕的心理現象。

        而對於女孩,母親反而比較能夠接受女孩的害怕情緒,不會詢問,只會給予口語或肢體的安慰,同時在學者的研究中發現,在討論害怕情緒的時後,女孩的情緒語彙量會較男孩多,似乎母親較能接受女孩談論較多的害怕經驗。

        社會化的過程時常是隱微幽暗,人們身處其中而不自知的。即使我們時常會將某些表象自然地歸納到性別,「啊,因為他是男生」「那是因為她是女生」。然而這些研究告訴我們,就算在嬰幼兒時期,我們的情緒表達方式,就已經受到這個社會的性別觀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