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

邱獻輝(2017)。社區強制諮商團體對預防再犯親密暴力的成效探究。教育心理學報,49(2),163-192。

秒懂撰稿人:羅心雅    編輯助理:尤欣悅

 

   最親近的關係卻帶來更沉重的傷害,親密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發生在現有或曾有婚姻、同居、或交往的伴侶中,截至目前仍是每年家暴案件中占比最高的一項,為了積極防治親密暴力的再次發生,依法施暴者需要接受認知教育輔導、心理輔導、戒酒教育等強制處遇。然而,處遇之一的強制諮商團體是否真能確實降低再犯率?

現今親密暴力處遇的內涵

  從通報資料中可得知,國內親密暴力案件的施暴方仍以男性施暴者為主。在社會文化的脈絡下,女性主義觀點看見男性如何憑藉父權宰制的控權行徑,讓親密關係中的暴行被合理化,社區強制諮商團體大多承襲此觀點,結合認知行為療法採取具體介入歷程的方式,期望有效阻斷親密暴力的再發生。

參與強制諮商團體如何減少親密暴行的發生?

  呼應認知行為療法強調信念與改變的歷程,強制諮商團體在肢體暴力的行為改變尤其具有療效,整理以下五點關鍵影響因素:

1. 覺察施暴歷程

  絕大多數的施暴者能透過團體覺察施暴的心理歷程,進而鬆動原先看待伴侶關係的價值觀。從經驗團體後的施暴者訪談中,可以看見他的想法變化:「過去我一直認為男人承擔家庭經濟責任後,女人就應順從我;而我也有責任要求和管控家人,做不好就該罰!現在我發現這些想法造成家人疏遠我、甚至指控我家暴;這是社會在改變,我的想法也過時了。」

2. 遠離施暴情境

  同儕經驗的學習在團體中發揮了重要的功能,共享相似困擾的成員會互相提供避免再犯的建議,透過團體學習到新的技巧面對施暴的自己與伴侶。

3. 調整施暴信念

  團體幫助施暴者看見自身行為背後的信念,藉由分享與討論創造改變的可能,有助於施暴者調整既有、且容易促發再犯暴行的信念,以真正理解親密暴力帶來的不良後果。

4. 抒發情緒

  情緒的失控經常成為施暴的起點,有時施暴者也苦於無力面對洶湧的情緒大浪,此時團體提供一個安全、支持的情緒紓解場域,並能從中習得如何與適當地抒發情緒,施暴者認為此可減少再犯的機會。

5. 抑制暴行

  團體中反覆談論的抑制暴行的主題與方法,除了前述提到同儕的建議外,領導者亦能發揮傳遞資訊的功能,若施暴者能確實吸收並將之實踐,亦能降低再犯機率。

然而,除了「肢體暴力」以外呢?

  可惜的是,肢體暴力的減少並不代表其他形式的暴力具有同等療效。由於肢體暴力最容易辨識,施暴者可能轉而施以其他形式的傷害行為,如:精神、言語、性等等。由於存在對暴行的認定差異,也會發生施暴者認為自己已經改變、伴侶卻仍承受暴行之苦的情況。一位施暴者受益於團體的收穫,聲稱已停止施暴行徑,然而他的伴侶如此說道:「他這陣子沒再打我,但還是一副自以為是的老爺樣,不聽他的就罵不帶髒字的那種罵,又大嗓門;他講得對,但聽了很不舒服,這一點他都沒改,還說都我的錯,叫我也要去上課。」

期許強制諮商團體發揮最大療效

  除了最大化並持續追蹤團體中的療效以外,面對親密暴力的議題也需要司法、醫療、社福等體系的共同合作,包括:以高積極度激發改變動機,化解施暴者對團體抵抗;在司法與醫療方面能以切實的衡鑑,提供施暴者最適合的處遇,以保障親密暴力的惡果不再蔓延。

---------------------------------------------------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