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

彭淑玲(2019)。知覺教師回饋、個人成就目標、學業自我效能與無聊之關係:中介效果與條件間接化效果分析。教育心理學報,51(1)83-108

 

秒懂撰稿人王昱媗    編輯助理:尤欣悅

 

對於學習,學生普遍感到無聊

  學習動機向來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願意主動精進自己的重要因素。然而研究發現,孩子在學習國、英、數三大主科的過程,超過一半的時間感到無聊。而無聊的狀態,容易使學習者不能專注眼前的事物,對當前的訊息或活動感到不滿足、無活力,並感覺時間過得特別漫長。  學生表現出無聊的狀態,也無形中帶給老師許多挫折感;對於「無聊」這種看似沒來由的情緒,老師通常會覺得難以介入改善。然經研究指出,老師在課堂中給予學生的「回饋」,其實便能夠有效改善無聊的感受。

感到無聊的原因

 

無聊的起因可分為外在環境影響,以及內在個人狀態影響。

1.  外在環境的影響缺乏刺激、單調及不斷重複的課堂形式,為容易引起無聊的環境條件。

2.  內在個人狀態的影響對學習歷程感到低控制(學習內容高於或低於個體能力),或在認知上認為學習內容低價值性等,則容易使學習者產生無聊感受。  除了上述之外,研究中更提到兩項能「影響」無聊情緒的因素,以作為教學建議之參考。兩項因素分別為:學生在科目中的「自我效能」──個體對於自己在學科領域中的能力知覺,以及「個人成就目標」──個體從事學習工作的動力來源。

老師如何回饋,能減少無聊感受  

       「學習回饋」,是造成學習者產生正/負向情緒的重要原因,而教師則扮演著給予學習回饋的主要角色。僅提出以下兩點回饋原則供教師參考。

1.  回饋重點針對個人表現,而非針對整體比較當學生知覺到教師的回饋,是針對自己在學業上的進退步,會讓學生將注意集中在學業本身、引起學生趨向精熟的學習目標;反之,當學生知覺到教師的回饋在針對群體的比較,較容易引起競爭的氛圍,學生更容易因名次感到焦慮,進而容易逃避課業、有挫折感,後續便容易因逃避而產生上課的無聊情緒。

2.  給予增進自我效能之回饋當學生知覺到自己的能力在某領域中的正向表現,會進一步提升在學業的自我效能感,並能有效降低在學習中產生無聊情緒的機會。故教師的回饋可讓學生覺察自己在科目中曾表現出的能力,提升學生在科目上的自信。若學生因回饋而在主觀上感受到自己有能力,亦能有效減少在學習時的無聊情緒(以及其他負向情緒)。
學習情緒反應了學生在學習歷程中,是否遇到困難的線索。即便情緒強度低的「無聊情緒」,亦可能代表著自信低落、渴望逃避、無助或焦慮等學習狀態,值得在教學過程受到重視。
  而當老師在改善無聊情緒的過程,其實更是在轉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教會學生更主動且更自信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