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改編自:吳相儀、張聖翎、蕭舒謙、簡晉龍(2018)。感恩到幸福:從復原力探討感恩與心理健康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50(1)。83-106

 

撰稿者:陳湘妤 編輯者:廖育秀



相信各位不時收到長輩群組裡的「早安!感恩~幸福~」,大部份時候你也只是點開再關掉沒有多想吧?「感恩的心」真的具有力量嗎?根據一項在馬來西亞的調查,研究人員針對馬來西亞的北、中、南各地的6間獨立中學的209位教職員,採問卷量表方式,調查他們的對感恩、復原力、心理健康(幸福感、壓力知覺)的內在想法,發現「感恩的心」會影響「復原力」,進而影響心理健康。

什麼是復原力?

講到這邊就要來談一下,什麼是復原力呢?復原力(Resilience)是心理諮商學界與社工界的專用名詞,他的定義為「個人具有的某些特質或能力,使個人處於危機或壓力情境中時,能發展出健康的因應策略。」舉例來說,如果小美今天考試考零分、回家的路上踩到狗屎、回家之後又遇到爸爸媽媽吵架,媽媽吵架之餘就把怒氣發洩在小美身上,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讓小美非常沮喪,但小美其實是一個擁有很多好朋友的人,她每次遇到一些麻煩的事情就會找朋友一起幫忙、想辦法、吐苦水,讓自己的心情好一點。「小美是一個擁有很多好朋友的人」、「遇到麻煩的事就會找人幫忙」、「想辦法讓自己心情好一點」,這些就是小美的復原力!復原力概括自己的特質(比方說你是一個正向思考的人),以及因為自己的個人特質而擁有的社會支持、資源(例如,小明是一個悲觀的人,但他總是會吸引一些很熱情、善良的人當朋友)。復原力很重要,若一開始看起來順遂的人,沒有良好的復原力,可能容易一遭遇重大的打擊就一蹶不振。因此,心理諮商、社工的介入,就這個角度來說,也是為了協助個人增進復原力。
在另外一個支持復原力的研究中,指出復原力對幸福感有顯著的正向預測力,對壓力則有顯著的負向效果。也就是說,復原力愈高,對壓力的感受相對愈小、對幸福的感受相對愈高。
 
感恩與復原力之間的關係

感恩是個複雜的概念,它可被視為一種情緒、美德、人格特質、情感或是因應反應等。近來相關研究主要聚焦於兩種感恩,一是視感恩為一種情緒狀態(emotions/state gratitude),另外則是將感恩視於是一種個人特質(traits),認為感恩的人比較知足、容易將事情的結果歸因於感恩、欣賞的簡單事物等特質。

這針以馬來西亞華人獨立中學教職員(含北、中、南區)為對象的研究發現,感恩傾向對復原力有顯著的正向預測力,對幸福感也有顯著的正向預測力,但對壓力知覺沒有顯著的直接效果。 這表示:愈容易感恩傾向的人,其復原力也愈強韌,也愈感到幸福。但感恩對壓力沒有直接效果,也就是感恩並不會直接影響我們對壓力的感受。

總的來說,感恩的心並不會直接讓你幸福,但若感恩可以提升你的復原力,也會間接地帶來壓力的緩解,並帶來幸福感!
 
人人都有感恩的心嗎?
 
看到這裏,是否會想,難道我要開始培訓我的「感恩能力」嗎?那既然感恩是一份人格特質,是不是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呢?一份2007年針對同卵及異卵雙胞胎之感恩研究發現,感恩兼受先後天因素共同影響,約有 40%是來自先天基因,約有60%來自後天環境及社會化經驗影響。感恩「並非」固定不變的特質,是可以練習的!藉由感恩日記、信件、電話、留言、拜訪等方式,都能有效強化我們的感恩經驗及表達!
 
無論你是否決定要培養自己的感恩之心,至少下次長輩們發圖的時候,你更會清楚感恩與幸福中缺少了一個中繼站,「復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