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改編自: 王玉珍(2018)。 青少年目的感經驗之探究。 教育心理學報49(3), 437-459。

撰稿者:盧映君 編輯者:廖育秀

 

 

「志向」是一種願景與理想,可以成為青少年對未來引導的力量,讓孩子的生活更有目標與意義,在探索志向的過程中,能幫助孩子更有自我感,進而提升正向的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雖然「志向」對孩子的重要性不證自明,但在我們的求學過程中,志向、興趣的探索卻鮮少被重視;取而代之的是,升學導向的影響,學業成績幾乎是所有孩子的唯一生活重心,對現在的國中生來說,缺乏興趣、沒有志向的情況,可說是常態。

除了只注重讀書、考試的態度之外,在平日的生活中缺乏探索、少有觸動心靈的機會,也讓孩子難以對志向有更具體與豐富的想像,導致每當選填志願的季節來臨時,常常可以在輔導室裡看見,孩子們面對未來焦急又茫然的面孔。
 

觀察國三孩子們選填志願的過程,我發現許多家長在這時候才開始與孩子認真討論對未來的想法,孩子開始查資料、思考自己的未來,但志向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在生活經驗中慢慢發展而成的。其中,不管是學校、家庭還是同儕的互動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甚至這樣的影響從小學階段就開始。因此,若家長可以在平常就參與在孩子思考未來的過程,那將有助於孩子發展現自己的志向。

以下提供三個可以與孩子討論的面向,幫助家長與孩子一同探索:
 

1.帶著好奇的心,進入孩子的世界

孩子興趣、專長常常是影響志向形成的重要原因。在聆聽孩子的興趣時,切記不要因著帶著擔心孩子的不切實際,而抹滅孩子的想像力,讓孩子感到被批評。試著帶著好奇的心,進入孩子的世界,瞭解孩子真正喜歡的是什麼,為什麼喜歡,以及其中的內涵。

志向從個人的興趣專長發展而來是較為一般人所知,但「助人利他」與「存在意義」也是重要的引導力量。如果志向同時是自己的興趣又能夠助人,孩子更能從中獲取成就感與意義。是故,在與孩子討論志向的過程中,如果可以更多包含社會貢獻、意義感,可以幫助孩子探索更廣泛的面向與深層的需求。
 

2.與孩子一起討論

在發展志向的過程中,即便孩子對未來有自己的想像,但孩子其實也不如我們所擔心的那般天真,相關研究顯示孩子在思考志向的過程中,仍會考量重要他人的看法,以及社會期待。因此在討論志向的過程中,與孩子討論對志向的外在條件、現實條件與社會貢獻等想法,適時的給予有經驗者的建議,可以幫助孩子在思考未來的過程中,更加貼近現實。
 

3.鼓勵孩子採取探索的行動

瞭解孩子對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採取行動、去接觸的情形,並且給予鼓勵,甚至可以從中引導孩子與所學結合。在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從中獲得經驗,進一步回饋自己對志向的想法、更加認識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三階段,因為考試、課業壓力等因素,常會限縮孩子探索與創意的動機,因此在國三階段,師長可以幫助孩子面對該階段所需的時間管理與壓力調適,等大考壓力結束後,再重新與孩子討論志向、安定內心想法。

志向其實是一段有意義的探索歷程。志向在小時候就慢慢萌芽,並非在青少年階段才突然清晰起來。儘管在國中階段孩子的同儕關係越來越重要,然而家人仍是他們生活重心的所在,對孩子的發展志向也相當重要。除了家庭經驗,志向的發展也與個人成長經驗息息相關,因此更為廣闊的生活與學習經驗,也是有助於刺激有意義的志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