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改編自:林惠雅 (2014)。教養互動型態與青少年問題行為:母親與青少年知覺探討。教育心理學報,46(2),187-203。

 

撰稿者:鄭蓉 編輯者:廖育秀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青少年的自己是如何和媽媽相處?而當時彼此的關係是溫暖合作還是緊張衝突呢?在回憶的同時,先與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

小青,今年17歲,正就讀高中二年級。小青很喜歡跳舞,高一就參加校內的熱舞社,當時,因為課業還沒有很繁重,所以父母親也沒有加以干涉。但是隨著高二課業與考試日漸繁多,母親開始希望小青退出熱舞社,好好專心在讀書上。然而小青目前擔任社長,怎麼能退社呢,因此小青和母親便時常因為這件事而發生衝突。父親在這件事情上,其實沒有特別的意見,只是覺得爭吵對家庭氣氛不好,加上小青又是家中唯一的女兒,父親從小便對她疼愛有加。

每當小青開始和母親發生爭執時,小青會拉攏父親站在他這邊,要父親支持她的行為。而父親因為疼愛女兒,希望她的生活是快樂的,因此常與母親在小青不在場時,對小青的學業與社團有所爭吵。小青對於母親的反對相當不以為然,母親越要她認真念書,她玩得更兇,甚至連學校都不去了。
 
大家在這個小故事中看到什麼樣的親子關係互動呢?首先,學術上將父母教養議題上的互動稱為「教養聯盟」,而彼此之間可能是支持或合作和抵制或衝突。在上述的例子中,父母親即因為教養觀念不同,而出現抵制與衝突的情況。第二,隨著子女的認知能力增加,在親子關係中,小孩不再只是乖乖聽話,也開始會說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拉攏父母其中一方,此稱為「結盟」。

在故事中,小青為了能夠繼續留在熱舞社,而與父親結盟,一起對抗母親。第三,教養聯盟的情境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顯性的,父母自己、配偶與子女當在場時,父母所表現的支持或抵制行為。第二種是隱性的,父母一方單獨與孩子互動時,對於不在場的一方有支持或抵制的行為。第三種是私下的,也是故事中的情境,父母在孩子不在場時,對教養有所討論或爭吵。
 
關於小青後來出現的蹺課行為,大概可以從親子互動與家庭氣氛窺知一二。如果父母每天都在反對自己想做的事情,家中每天都在吵架,大家還會想要待在家中嗎?想必大家都喜歡和樂融融的家庭氣氛,可以從父母親身上獲得支持與鼓勵吧!研究也指出合作教養聯盟與子女的內化問題,如:焦慮、社交退縮,及外化問題,如:攻擊、反社會行為,呈現負相關,亦即當父母在子女的教養上是合作關係,子女較不會出現上述這些情況。反之,如果父母在教養上是衝突的,則子女越容易出現這些問題。
 
在親子關係中,家長和小孩所知覺的教養互動可能也會有所差異。例如,故事中的媽媽可能認為自己沒有不支持小青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只是她應該要先讀好書,才能去跳舞。但是小青可能在與母親的爭吵中就認定媽媽是不支持她,不然為什麼要自己退出熱舞社。親子對於教養互動的不一致,也同樣易使子女出現憂鬱或攻擊的行為。建議父母先討論如何與子女互動的模式,儘管方式不同,但是立意和目的盡量一致,以避免子女出現負面的行為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