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研究文章:彭淑玲、王佩琪、林宏泰(2017)你求助嗎?個人目標導向與適應/非適應課業求助/避助行為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49(2),267-293。

撰稿者:盧映君 編輯者:廖育秀



我們都希望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無法獨自解決的時候,可以向身邊的同學、師長尋求協助。然而,面對學習困難學生是否求助、怎麼求助,其實既可以反映個人學習動機、更會影響個人學習成就與表現。是故,透過瞭解學生的面對課業困難的反應,可以進一步瞭解學生的學習情形,進而提供更適合學生學習的策略。

 


相關研究把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的行為分成五種類型,分別為:


第一種是當學生遇到學習困難的時候,會主動嘗試向身邊的人尋求解決問題的相關資訊,像是問老師、與同學討論等,參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並從中學習,稱之為「工具性求助」。


第二種則是「執行性求助」,指的是當學生面對學習困難的時候,直接尋求問題的解答,然而其目的是為了追求快速解決問題,卻沒有想要從問題中學習。上述兩種求助行為,表面上都是學生在遇到學習困難的時候主動求助,然而深入探究便會發現兩者行為背後的動機卻是大相逕庭。


第三種「掩飾性避免求助」指的是遇到學習困難時,學生不願向身邊的人求助而想要暗中私下解決,常見的情況有:抄同學答案、直接看參考書答案等,表面上學生可以獨立完成作業,然而實際上卻非靠自己的能力。


第四種「獨立性避免求助」也是學生學習困難時不會第一時間向身邊的人尋求協助,但不一樣的是,學生是希望獨力解決問題而尋求不同的方法,例如:上網查資料、翻書等。


最後一種學生在遇到學習困難時的反應為「完全不求助」,不論面對的學習困難是什麼,既不願向身邊的人尋求協助,更是以忽略、隨便亂寫、應付或是拒絕參加等消極的態度面對遇到的問題。


上述五種學生面對學習困難採取的因應行為,其中,工具性求助與獨立性避免求助行為是比較好的因應方去,因為學生持續參與在解決學習困難的裡面,並寫從中學習;而執行性求助行為、掩飾性避免求助行為與完全不求助是比較不適應的解決學習困難的方式。


當學生面對學習困難時,不是懂得向身邊的人尋求協助就是可以從中得到學習的;反之,當學生面對學習困難時,不尋求他人協助也不見得是在消極的不願面對自己的問題。因此,在面對學生學習困難時,更細緻的瞭解學生解決困難的過程與動機,才能根據學生的特質,提供更適應的、有助於學生解決學習問題的方式。若學生願意向身邊的師長、同儕尋求協助時,可以鼓勵學生採取能助於未來學習與成長的工具性求助,而不僅是快速省時卻無意學習的執行性求助;若學生比較不習慣向他人求助時,身為師長亦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尋找相關學習管道和解決問題的相關資源,進一步培養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而非私下採取快速無益學習的解決方式或是漠視、放棄解決問題。


最後,教師若能在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生理解、鼓勵學生勇於挑戰、允許學生犯錯的學習情境,將有助於學生更趨向適當的問題解決行為,也能在學習上有正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