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
羅耀明(2021)。喪親者與逝者關係之轉化及哀傷調適之研究:以與逝者對話活動為例。教育心理學報,53(1),85-108。
秒懂撰稿人:江雅晏 編輯助理:尤欣悅
為緬懷所愛而生的哀悼儀式,卻讓傷痛凍結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經的終點,卻從來不是容易面對的事情。在華人文化中,為了哀悼逝者的離去,而有了慎終並讓生者宣洩情感的哀悼儀式。只不過,在喪禮儀式進行時,為了節制生者的情感表達,會因親疏遠近及各階段的儀式,而規定不同哭泣的方式與程度,甚至被提醒不能哭,以免逝者無法安心離開,這些做法難免讓生者壓抑哀傷,未能盡情宣洩情緒;哀悼儀式過後,往生者家屬常因為擔心悲傷情緒影響他人而避談逝者,鄰里則是因傳統禁忌而在喪親家屬服喪期間避免拜訪,生者的哀慟往往就這樣被凍結在逝者不在的時空,無法宣洩、無法被療育。
為甚麼哀慟這麼頑抗?
當我們失去所愛,為甚麼哀慟會影響我們這麼深、這麼久呢?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留下來的生者持續壓抑對逝者的悲傷、負面情緒、甚至被禁止表達,因此無法修補因為其中一方過世而斷裂的關係,使生者與過世的親人之間形成不和諧關係,留下遺憾、自責、愧疚、悲傷等沉重、難以釋懷的負向情緒。因此,在陪伴喪親者從哀慟中復原的路途中,我們需要給予他們安全的空間、讓他們能夠向逝者表達內在情感,並且修補彼此關係,轉為正向和諧關係。在羅耀明(2021)的研究中,則提供我們陪伴喪親者復原或自我照顧的有效方法。
療癒,從正視自己的哀慟開始
1. 安全網絡才是王道
研究發現,「時間並不是最好的解藥」,即便哀傷深埋心底若干年,也不一定隨著時間消逝,往往在憶起逝者時,情緒又再次翻騰。但是,如果環境網絡能給予喪親者足夠的支持跟接納,則可以讓喪親者安心地以自己的步調去處理內在痛苦。
2. 觸發對逝者的情緒
透過接觸能引發喪親者對逝者情緒的媒材,逐步幫他們找回、宣洩在他們生活中,不被允許表達、壓抑許久的情感,讓他們在安全的環境中,安心地表達各種情緒與內心話。
3. 創造對逝者的正向回憶
持續多年哀傷的喪親者,當憶起逝去的親人時,腦海中的親人往往停駐在令人哀慟的影像,像是逝者在臨終前與死亡時的樣貌或創傷事件,或是未能及時在逝者生前表達的情感與行為。因此,協助喪親者喚起與創造對於逝者的慈愛身影以及彼此間的美好回憶,將有助於修補心中對於逝者的影像,重建與逝者和諧的關係。例如,一起整理逝者的照片,談談以前的故事,問問彼此從逝者身上看到什麼美好的特質,學到什麼,有什麼啟發。逝者不會希望生者只記得他們是怎麼死的,更希望記得他們曾經是怎麼好好活著的。
4. 正念協助壓力減輕
在回憶跟逝者相處點滴時,「難免會令身心產生難受的感覺。」,透過開放、不評價的正念覺察,允許哀傷再次湧現,在一呼一吸中觀察與接納身體的緊鬆以及情緒的起落變化,耐心地陪伴自己度過時時刻刻,並相信不適感並非固定不變,身體會慢慢調節。在正念覺察中,緩和身心的壓力,也可減少大腦的慣性反應。。
5. 對逝者表達來不及說出口的話
喪親者依照自己偏好的方式,可以在面對逝者照片或默想逝者時,大聲說出來,或是沈默表達,或是書寫給逝者,對於逝去所愛內心未道完的話,在表達情緒與內心話後,也請喪親者靜下來,進入逝者的真心,想像逝者聽完後的溫暖回應,能幫助喪親者重建彼此和諧關係。
「死亡不是愛的結束,也不是關係的終點,而是轉換成另一種關係的連結」,也許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將經歷許多次失去所愛的痛苦。但是,我們仍然能夠選擇讓逝去的親人陪伴著自己,讓愛繼續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