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

謝曼盈、張景媛(2019)。家長參與、科學學習動機與偏鄉地區國中生科學學習成就。教育心理學報,51(1),1-22。

秒懂撰稿人:尤欣悅  王子軒     編輯助理:尤欣悅

國際調查研究PISA指出台灣學生在科學成績上有城鄉差異

科學教育對於社會競爭力與未來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但台灣近年來多次參與PISA調查發現,台灣隱藏教育公平危機,雖然台灣的科學成績不比鄰近亞洲國家差,但是我們的科學成績卻隱藏著城鄉差距。研究發現家長是影響孩子學校教育的因素之一,也因此可以從家庭的功能角度來解釋待偏鄉地區國中生科學成績比都市區國中生還落後的原因。

孩子學習的動力與家長的支持與陪伴有關係

從學生家庭的結構來看科學成績,可以從家庭結構中所包含的:物質資源、人力資源、以及社會資源,學生的學習會受到以上三種資源的影響。家庭所傳遞給子女的觀念,逐漸會內化成學生自己自我學習的動力。子女接收家庭引導後,這種內化出的學習動力也可以稱為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有以下兩種:

1. 在父母親或社會的期盼下,子女認為自己有義務去完成父母或社會期盼的事。

2. 子女經由自己理性判斷,自己決定所做出有益於自己或他人的事。

因此,孩子受到家庭所給予的觀念影響,會漸漸建構出一套自己的價值觀。國外研究顯示,父母親對於子女學校生活的參與程度越高,則孩子的學業成績也越高。家長參與子女的學校生活可以是陪伴孩子去圖書館、教導孩子功課、陪伴參與社區活動等,上述這些方式都可以幫助子女更關心並投入在自己的課業與學習表現上。

家長永遠是孩子最大的後盾,支持且正向的力量

研究結果指出,孩子的學習意願與家長是否有參與孩子的學習都會因此對子女的科學成績有影響。但科學成績卻不會受到性別的影響,換句話說,不論男女生,家長對於他們科學成績的期盼都是一樣的,並沒有差別。但同時也發現校內成績與之後的會考成績有一定的相關性,所以家長如果願意鼓勵孩子、引導孩子一定可以增加孩子的科學學習成就,進而提升會考成績。而從教育的觀點來看長期的影響,如果偏鄉家長可以成為子女的助力,進一步透過善用工具與網路資源,就可以為孩子創造正向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