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能力測驗的編制(高級中學用)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 School Form of the School and College Ability Test學校能力測驗是擷取SCAT及ACB兩測驗之長而設計的。本測驗應用於高中階段是整個學校能力測驗計劃中的一個測驗。標準化樣本為臺北市及臺灣省高級中學十二所、國中三所。共計72班3,429人,建立有高中各年級男女常模六種。信度研究無集約是內部一致係數或穩定係數,均達0.01顯著水準;而效度研究,效標為學業學期成績,其預測效度係數在.21-.60之間,十六個係數中有十三個均達0.01顯著水準。
關鍵字: -
從心理學的觀點談孝并分析青年對孝行的看法
Filial Piety from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本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從心理學的觀點,對我國經書上所說的「孝行」,試作分析,以瞭解那些行為對行孝者本身的意義。第二部分包括一項問卷調查,以國中、高中、及大專學生為對象,探討他們對於孝道的態度和如何行孝的意見。結果發現這羣青年中,85%以上認為在現代生活裡,向父母盡孝仍屬必要的行為;同時他們對行孝的方式,意見頗為一致,似不受性別、年齡、及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響。
關鍵字: -
國小男女生學業成績的性別差異與其教師性別差異的關係
Sex Differences in Elementary School Achievement as Related to Sex Differences of Teachers本研究之目的乃是從社會因素論的觀點分析:(1)不同社會環境下,國小兒童學業成績的性別差異與其教師性別差異的關係;(2)教師對兒童意見反應中、男女教師對男女兒童行為期待的差異情形。以分層隨機的方式在台北市、台北縣、嘉義縣、澎湖縣、金門縣五地區各選一校,每校各選一至六年級各一班,並比較同班男女兒童在國語算術兩科的成績。另在該等地區進行教師對國中兒童意見調查;計收囘有效問卷265份(男141,女124)。結果發現:(1)抽取的班級樣本中,各地區教師性別人數的分配極不一致;北市與北縣全為女教師,嘉義地區男女教師各半,澎湖與金門地區則多為男教師。這現象大致與教育部最近公布的統計資料相一致。(2)在女教師為主的學校中,女生的成績較男生為優;在男教師為主的學校中,男生的成績較女生為優。這顯示國小兒童成績的性別差異與其教師性別差異具有密切的關係。(3)教師們對男女兒童行為的意見,表示顯著的不同;他們一致的對女生有較佳的印像,對男生則是期望切而失望大。(4)就上述第三點男女教師意見比較,女教師對兒童行為的知覺較窄;偏向於給女生更多的讚許,給男生更多的批評。這顯示男生與男教師具有較佳的師生關係,也可以說在女教師班上的男生較難適應。對上述結果在理論上與實際上的意義,本文均有說明。
關鍵字: -
增強因素對特殊學習缺陷兒童減法運算成績之影響
The Effects of Reinforcement Contiencency on Subtraction Performance in Learning Disabled Children本研究旨在探討增強因素對特殊學習缺陷兒童學習減算技能之影響,並推介「應用行為分析法」在研究兒童學業行為的效用。受試是兩位美國兒童,均就讀於專門辅導特殊缺陷兒童的特殊班級。男孩是11歲,女孩是12歲,二人對算術特別感到困難,尚未能熟練最基本的減法。實驗採用「多基準線設計法」,以臺灣五元硬幣及玩具為增强物,激勵受試兒童學習基本減算法及兩位數借位減法,實驗結果顯示:兩位受試兒童在增強階段的成績進步特別大,不僅習得新減算技能(借位減法),而且在熟練程度方面進步也很可觀。此一結果得以佐證,若教材難易能適當配合兒童之現有能力,並考慮減算技能本身的難易層次再適當運用強而有力的增強因素,誠可增進特殊學習缺陷兒童的學習效果。
關鍵字: -
高低測驗焦慮組學生在實驗室測驗情境中的心跳速率之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eart Rate Responses under Laboratory Testing Situation for Students Differ in Test Anxiety利用自編「測驗焦慮問卷」從124名大學生中選取27名高測驗焦慮組和27名低測驗焦慮組受試者,使在實驗室中接受由幻燈機呈現試題的模擬「智力測驗」,以比較這兩組在測驗焦慮傾向方面有顯著差異的受試者,在具有心理壓力的測驗情境中之EKG表現的異同。每次兩名(每組一名)受試者成一共軛組,重複接受六個測驗階段的不同實驗處理。結果發現:(1)整個測驗過程中,高測驗焦慮組與低測驗焦慮組的EKG表現並無差異可言。(2)測驗焦慮問卷上的得分與HR改變值之間並無相關存在。(3)全體受試者各測驗階段間的平均HR改變值之差異達顯著水準。第(1)(2)項結果支持「人格量數與自主神經系統激發狀態無相關」的說法。第(3)項結果顯示以EKG為指標的測验焦慮可經由指導語和測驗情境而誘發,其HR改變值平均可達15bpm之多。故測驗情境的確是一種具有使自我涉入的威脅性刺激;即使問卷結果顯示測驗焦慮甚低的受試者之心跳速率也不由自主的顯著加速。
關鍵字: -
態度相似度與態度社會期望性對人際吸引與交往意向的影響
Effects of Opinion Similarity and Opinion Social Desirability on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and Interaction Intention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下列兩個問題:㈠將對方所具有的社會期望的態度數量保持恆定後,吸引程度是否仍隨態度相似度之增加而增加。㈡當對方具有較多的社會所期望的態度時,受試是否較願意與態度相似者成爲親蜜的朋友;反之,當對方具有較多的社會所不期望的態度時,受試是否較願意與態度不相似者成爲親蜜的朋友。本研究採2×2因子設計。其第一因子爲態度相似度,分.25與.75兩層次,百分比高者表示對方之態度與自己相似,低者表示態度不相似。第二因子爲態度社會期望性,分.25與.75兩層次,百分比高者表示對方具有很多社會期望的態度,而社會所不期望的態度很少;百分比低者反是。本研究以80名大學女生爲受試。主試告訴這些受試說這是有關「印象」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受試根據「假設的對象」(hypothetical stranger)在態度問卷上的囘答判斷他是怎樣的一個人。結果發現:人際吸引不僅隨態度社會期望性之增加而增加,而且隨態度相似度之增加而增加。「態度相似度之提高有助於人際吸引」這一結果與預期不符。此現象可能暗示:當對方具有某一相似的態度時,受試可能卽認爲他具有某一良好的屬性。此現象也可能暗示:相似的態度是一個具有增強作用的刺激。本研究同時發現:當對方具有較多的社會期望的態度時,受試較願意與態度相似者成爲朋友。當對方具有較多的社會所不期望的態度時,受試則較願意與不相似者成爲朋友,但此傾向並不顯著。此不顯著的現象可能有兩個原因:㈠當對方具有某一相似的態度時,受試可能卽認爲他具某一良好的屬性,所以當對方具有很多社會所不期望的態度時,如果其態度很多是與自己相似的,受試願與之交往的程度便不如預期的低;㈡可能受試在實驗過程中涉入程度不够。
關鍵字: -
兒童概念學習加速發展效果的考驗研究
A Study on the Acceleration of Children´s Conceptual Learning本文係爲探討兒童概念學習加速發展是否可能之初步研究報告。根據皮亞傑認知發展的觀點。選取幼稚園兒童,使他們學習某一概念,再使概念發生學習遷移。直到兒童確實學會後,再故意設法破壞其新養成之概念,以考驗他是否又返囘未學習前之想法。如果返囘原來想法,就表示加速學習並沒有成功。本研究五項實驗之中,除了水位概念實驗結果有待進一步探討外;其他數量保留、容量保留、質量保留、磁鐵吸鐵等四項實驗結果顯示:本研究兒童概念之加速發展的假設傾向於可以支持皮亞傑的看法。亦卽兒童概念發展未達到某一成熟水準時,不可企圖加速其發展。是否眞正如此,則尚待進一步作詳細的研究。
關鍵字: -
國民中學輔導工作實施狀況之調查研究
A Study on Guidance Service at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本研究旨在瞭解目前國中實施輔導工作之現況、成效與困難,以為輔導工作改進之依據,並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參考之用。本研究係以學校、教師與學生三者為對象,採問卷調查法普遍實施於臺灣省與臺北市共五百六十三所國中,並抽樣訪問全省三十所國中。據調查結果顯示:在教育行政機關的加強督導與指導教師的積極努力下,輔導工作已漸為各校所重視,且有普遍推展之趨勢。然就目前而言,由於缺乏輔導專業師資與學校行政單位未能充分配合等因素,多數學校之輔導工作推行尚不甚徹底,實施成效亦不顯著。一般言之,教育輔導方面,各校多著重「提供學生升學輔導資料,協助學生升學」;生活輔導方面,多注重「與訓導工作相配合,以減少學生之間題行為」,僅有少數學校能協助學生由自我了解而達成自我指導與自我實現的理想;職業輔導方面,在就業輔導機構的主動配合下,半數以上的學校在「職業資料介紹與就業輔導」上表現頗積極。綜合本調查所得之改進意見,以建立完善之教育行政督導制度,確立執行秘書與指導教師之專業資格與地位,健全「指導工作推行委員會」組織,舉辦指導教師研習會等措施顯然是改進目前國中輔導工作當務之急。
關鍵字: -
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
The Perception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It´s Relation to Adjustment of Adolescent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父母教養方式與少年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對象為台北市國中二年級男女學生321名,分中上社經濟階層及低社經階層組。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社經階層受試對親子關係問卷之反應,顯然有別。中上社經階層父母較為愛護、保護、寬松、給予精神獎勵,而低社經階層父母較為拒絕、忽視,並應用較多的懲罰,中上社經階層女性受試適應較優於社經階層之女性受試。不論中上社經階層或你營房經階層,父母教養方式均與受試生活適應間有密切的關係。父母的積極性教養方式(包括愛護、保護、寬松、精神及物質獎勵等)與受試生活適應間呈現有顯著正相關關係。而父母的消極性教養方式(包括命令、拒絕、忽規、精神及物質懲罰等)則與受試生活適應間呈現顯著負相關關係。其中父母的愛護、命令、拒絕、忽視、精神懲罰及物質懲罰等教養方式都是重要的變項。女性受試之生活適應較易感受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受試個人適應與父母教養的關係較社會適應密切。受試智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均未達顯著水準。受試智力與父母教養方式間亦多無顯著相關。
關鍵字: -
國中學生內外制握與適應問題的關係
Internal-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and Adjustment Problems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本研究在探討內外制握與國中學生適應問題的關係。研究對象爲我國國中學生331名,根據在諾史氏制握量表得分,凡受試得分超過平均數一個標準差者,爲外在制握組;低於一個標準差者爲內在制握組;介於±.50標準差者爲適中制握組,共選出180名,每組60名(男生30名、女生30名)。本研究之主要發現爲:(1)就適應困擾問題總數而言,外制組的一般困擾問題多於內制組及適中制握組;適中制握組的一般困擾問題多於內制組。男女性别之間則無顯著差異;(2)根據結果分析,發現內外制握與適應的關係,成直線相關的趨勢,即愈偏外制,愈有不良適應現象;(3)適應困擾問類的類別,因制握組別,性别而有差異;(4)三組的困擾問題類別之等級次序有顯著的一致性;(5)在「自我關懷」、「學校生活」與「金錢、工作與前途」三方面,目前我國國中學生感到適應困擾的問題較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