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20-1期
  • 一歲至兩歲嬰兒身心特質之發展(一)動作能力之發展
    The Moto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fants from One to Two Years Old
    蘇建文 Chien-Wen Su, 盧欽銘 Ching-Ming Lu, ]陳淑美 Shoo-May Chen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一歲至兩歲嬰見動作能力發展的趨勢,與家庭背景對於動作能力發展的影響,研究對象為420名健康足月嬰兒,分為12、15、18、21及24月組,每組受試84名,男女各半,測量工具為貝萊嬰兒動作發展量表,採個別測量方式進行,研究結果方面,本研究製定了各年齡組受試通過貝萊動作發展量表各項目之百分比,一般而言,受試嬰兒於12個月之前已經能夠坐下與站立,12至15個月之間能夠單獨行走,橫走與倒走數步,15至18個月之間能夠由人扶著上下樓梯,一腳踩在行走板上,18至21個月之間,能夠脚踩粉筆線走路,獨自上下樓梯,21~24個月之間,能夠雙脚在行走板上走路,至於跳高、跳遠等能力較為困難,夢購兩歲受試嬰兒能力所及。本研究結果亦顯示受試的年齡與身高是預測動作發展的重要因素,智力與動作發展之間呈顯著之正相關關係,而社經水準、家庭型態、出生序等因素與受試嬰見動作發展無關,中美嬰兒動作發展趨勢亦很相似。


     


    關鍵字:
  • 科學學習材料具體化程度對中小學生認知學習的成效研究
    The Effect of the Concreteness of Science Materials on the Efficiency of Cognitive Learning
    林清山 Chen-Shan Lin, 陳李綢 Li-Chou Chen

     本文為有關「科學學習材料具體化程度對中小學生認知學習的成效研究」一系列兩年研究計畫的第二年研究報告。利用本研究第一年計畫中所編製的認知發展能力測驗為工具,繼續探討布魯納認知理論應用於中小生科學教育的可行性及其理論的正確性。其目的有四:(1)探討不同年級、性別及段別的國中學生認知發展能力之差異。(2)探討自編的認知潑展能力測驗與紙筆式認知測驗間的關係。(3)探討不同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認知學習效果的影響。(4)探討加速學習對促進國小學生認知學習效果的可能性。為探討本研究口的(1),以國中一、二年級前後段男女生共240名為受試,實施認知發展能力測驗。以三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及單變項分析處理資料的結果發現:國中二年級學生認知發展能力優於一年級生,尤其是符號表微能力及影像表徵能力上,二年級生皆高於一年級生。男生在符號表徵及影像表微二項能力上顯然優於女生。前段班學生不論在動作、影像及符號表徵三項能力上皆優於後段班學生。目的(2)的研究,仍以上述240名受試為對象。經皮爾遜積差相關結果得知:本研究編製之認知發展能力測驗與紙筆式認知測驗間具有高相關,說明自編的認知發展能力測驗為一有效的認知能力測量工具。本文目的(2)的研究,則以國小五年級學生共180名為受試。他們被隨機分成四組,每組接受一種教學策略,然後測量各組認知學習效果。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先動作而影像而符號組」及「先影像而符號組」二組的教學效果最佳,以「符號組」及「動作組」二組的教學效果最差。為探討本研究目的(4),以165名國小四年級學童為受試並將他們隨機分為二組。一組受試以國小六年級以上的數學教材,利用先動作而影像而符號的教學方式使其加速學習;另一組受試則不予以加速學習。二組受試在實驗處理後,隨即接受認知學習測驗的測量。經t考驗分析結果發現:接受「先動作而影像而符號」加速學習組的認知學習效果優於未加速學習組。同時經進一步探討四年級加速學習組與五年級不同教學策略組的認知學習效果,發現:四年級加速學習組與五年級接受「先動作而影像而符號」教學策略組之學習效果並無顯著不同,但是皆優於五年級「先影像而符號組」、「符號組」及「動作組」之學習效果。這些證據說明加速學習顯然具有可能性。本研究上述結果,支持了布魯納認知理論的觀點:「任任學科的主要概念都可利用某種心智上真實方式,有效的教給任何發展階段的任何兒童」,也就是說教師只要能配合學生認知發展的水準,以動作表徵、影像表徵而符號表徵的順序,協助學生產生認知上的重組,學生必能學會教材所含的概念而產生真正的學習。



    關鍵字:
  • 教師工作心厭與背景因素關係之研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Burnout and Teacher Background Variables
    郭生玉 Sheng-Yu Kuo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工作心厭與其背景因素之問的關係。研究對象為將近五百名國中教師,他們透過自己的知覺填答教師工作心厭量表及背景資料調查表。資料採用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和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後,得到以下的結果:(1)教師工作心厭量表在我國使用,也具有理想的構念效度和信度。(2)在五項背景因素中,僅學校地區、年齡和任教年資三個變項和教師工作心厭有顯著相關,但屬於低相關。(3)五項教師背景因素對工作心厭,具有預側效力,但預測力並不高。(4)就教師工作心厭整體而言,因其性別、年齡、學校地區、擔任職務和任教年資不同而有顯著差異。(5)一般而言,年齡愈輕的教師,其工作心厭比年齡愈大的教師更高,而任教年資愈短的教師,其工作心厭比年資長的教師更為明顯。(6)在城市服務的教師其工作心厭比郊區或鄉村的教師為低;擔任教務處行政工作的教師,其工作成就感高於科任教師。


     


    關鍵字:
  • 大學生幫助肢障者的行為研究
    College Students´ Helping Behavior Toward the Physically Handicapped
    蘇清守 Ching-Shoou Su

    本研究兼採自然觀察和問卷調查兩種方法,探討大學生幫助肢障者的行為和心態。受試者為師範大學和臺灣大學男女學生共計二四三名。測驗場所分在校園內和市區中實施。首先觀察他們遭遇一位受困女性肢障者時的行為反應,其次詢問他們當時的心理感受。結果發現兩校大學生五個之中有四個自動幫助肢障者,顯現出高度的助人比率和利他行為。而且兩校學生的助人表現並無差異,經分析師大學生的答卷資料,發現實際幫助和口頭幫助情形相當一致,幫助肢障者的認知和情感,認知和行為,情感和行為亦均極相符。而認知、情感、和行動一致者亦高達百分之八十二,可見三老之間確有極高的關聯,印證大學生的人格具有相當的一貫性和統整性。此外發現大學生的助人行為,並不因本身的性別、宗教信仰、接觸殘障者的經驗、修習特教課程而有差異,亦不因場所而有不同,可是幫助熟識肢障者要比生疏肢障者更為積極。大學生亦表現出助人方式的固定性,和助人行為的可變性。針對研究結果,提出若干建議:1.肯定惻隱之心與激勵道義之感,2.自居助人楷模與倡導助人風氣,3.發揮社會贊許與社會責備功能,4.善用助人與致謝的溝通技術,5 .遷移助人行為與培養利他性格。 



    關鍵字:
  • 大專學生之生命意義感及其相關:意義治療法基本概念之實徵性研究
    College Students´ Meaning of Life and Its Correlate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Concept of Logotherapy
    何英奇 Ying-Chyi Ho
    本研究以873名大專學生為對象,利用生命目的測驗、責任感量表、羅克齊價值量表、無力感量表、職業價值量表與時問知覺量表等工具,探討我國大專學生的生命目的與慧義,以及Frankl之意義治療學中有關生命意義感、責任感、自我超越、時問知覺等變項之關係。本研究得到如下發現:一、我國大專學生中約有四分之一覺得他們的生命比較缺乏目的與意義,因而感受到「存在的空虛」。大學女生感覺生命缺乏目的與意義的情形比大學男生為嚴重。二、大專學生之生命意義感與責任感呈正相關,與無力感呈負相關,與自我超越性價值呈正相關,與對過去、目前、未來持樂觀態度的時問知覺呈正相關。研究結果大多支持Frankl之意義治療學之理論。三、大專學生之責任感、無力感、價值觀念、時間知覺等變項可以解釋及預測「生命意義感」總變異量的33.4%。此外,這些變項也有效地區分出高、低「生命意義感」不同的兩羣大專學生。換言之,本研究用來測量生命音義感的「生命目的測驗」具有建構效度與區別效度。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認為「意義治療學」可以作為建立我國大專學生輔導工作之理論的參考。

     



    關鍵字:
  • 受試特徵曲線在能力測量之應用研究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erson Characteristic Curve to Ability Measurements
    范德鑫 Der-Hsin Fan

    本研究旨在探討試題邏輯分析與受試特徵曲線(person characteristic curve)在能力測量上可能之應用情形。受試者取自國中一二年級男、女生前、後段班四二九人,以實施普通分頷測驗語文理解與方塊計算兩類試題的結果作為分析與研究的資料。具體研究項目包括:(1)利用試題邏輯分析方法,找出造成方塊計算試題之難度差異的因素。(2)探究受試特徵曲線在鑑定試題測量單一能力上運用之適當性,(3)男、女限制草體(restricted group)是否影響到受試特徵曲線之運用。(4)前後段限制軍體是否影響到受試特微曲線之運用。(5)試題鑑別力指數是否影響受試特徵曲線之功能。研究結果發現:(1)試題圖形之是否清楚,和方塊之排列方式影響方塊計算試題的心理計量的難度。(2)受試特徵曲線具有鑑定測驗是否測量單一能力之功能。(3)限制軍體不影響受試特徵曲線之運用。(4)刪除鑑別度。30以下之試題後,所剩優良試題仍能維持該能力測驗之特徵。筆者的建議:(1)重視使用各種方法找出造成試題困難差異之因素,以作為能力界定之基礎。(2)使用受試特徵曲線以鑑定試題是否測量單一能力,以保障測驗之構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3)測驗編製者應進一步利用受試特徵曲線之功能以改進測驗之實施。 



    關鍵字:
  • 潛在特質理論與其應用於適性測驗之評估研究
    林世華 Sieh-Hwa Lin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探討:(一)潛在特質理論與傳統測驗理論二者之間的關係。(二)潛在特質理論應用於適性,對於心理測量所産生的助益。研究者使用電腦模擬的方式,模擬受試者對項目的反應,並就適性測驗θ已知與θ求知的兩種情況模擬反應的過程,從事系列性的追蹤觀察。結果發現:一、潛在特質理論的a參數、b參數及θ參數分別與傳統測驗理論的r(下標 bls)、P及個人得分等統計數乏間均有很高的相關。二、θ已知時的翱生測驗路徑,根據b參數進行羣聚分析結果可以得到三種類型。這三種類型的路徑,也就是高、中、低三種不同能力水準受試者的路徑。這些路徑主要是依照能力與項目難度相匹配的原則所形成。就測量的功能而言,使用題庫中不到50%的題目所測量的結果與使用所有題目所測量的結果是一樣的。而且隨著題數逐步增加,側量結果也逐斯趨於穩定。三、對θ未知的適性測驗路徑進行軍聚分析的結果顯示:根據a參數可以得到兩類,根據b參數可以得到三類,根據c參數則可以得到四類。每一種類型的路徑都代表某個能力水準範圍內受試者的路徑。路徑的形成主要還是依照能力與項目難度相匹配的原則。惟,在測量的功能上則呈不穩定的現象;測量的結果並不會因題數的增加而趨於穩定。根據本研究的結果可以得到本研究的結論是:一、潛在特質理論與傳統測驗理論二者之基木觀念上是相通一致的。二、將潛在特質理論應用於適性測驗是可行的,而且可以改善測量工作。但是因為目前使用的方怯產生的偏差仍舊相當大,所以在技術上仍有待進一步研究突破。本文最後研究者根據結論提出,估計θ有關技術的改善建議,以利適性測驗的實際應用。

     



    關鍵字:
  • 理情教育團體對大學生理性思考、社會焦慮與自我接納效果之研究
    The Effects of a Rational-Emotive Group on Rational Thinking, Social Anxiety and Self-Accept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吳麗娟 Li-Chuan Wu
    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以「理性情緒治療」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理情教育團體,對大學生理性思考、社會焦慮及自我接納的團體輔導效果“本研究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一般科系二、三、四年級22名學生為對象,隨機分派至實驗組與控制組各11名:第二部分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本科系(教育心理系)三年級26名學生為對象,隨機分派至實驗組與控制組各13名。實驗組接受九週(或八週)的理情教育團體輔導,每週一次,每次二小時;控制組僅參加前後測。本研究以「理性行為量表」、「社會生活問卷」及自編之「理情教育團體同饋表」為評量工具,所得資料分別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和t考驗進行處理。研究結果顯示,理情教育團體除了對本科系學生社會情境焦慮的減低有正向顯著效果外,其他在理性思考、社會焦慮及自我接納上,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差異均未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性,然而由平均分數來看,實驗組均有正向改變的趨勢,自口非理性思考分數減低,社會焦慮分數降低,自我接納分數增加。研究者並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若干建議供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
  • 高中同儕輔導員訓練及同儕團體輔導之應用效果研究
    The Effect of Peer Counselors´ Training Program and Peer Group Counseling in a Senior High School
    王文秀 Wen-Hsiu Wang
    本研究探討:(一)同儕輔導員訓練對同儕輔導員的效果;(二)同儕團體輔導對高中人際適應困擾學生的效果。受試者為臺北市立中山女高高一學生計112位。第一階段為同儕輔導員接受八週,每週二小時之助人技巧訓練;第二階段為同儕輔導員帶領之成長團體。分別以同理心評量表、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孟氏行為困擾調查表、人際關係量表、社會關係量表評量其效果。所得資料以Timm的一般線性模式考驗、t考驗與重覆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處理。結果顯示:(一)同儕輔導員訓練對高一學生之同理心與自我概念有正向顯著效果;(二)成長團體對成員在團體中之情緒擴張性與受支持性均有顯著正向效果,但對其人際適應困擾與人際需求則無影響。

     



    關鍵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