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31-1期
  • 國中生學習行動控制模式之驗證及行動控制變項與學習適應之關係
    The Verification of Action Control Model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ction Control Variables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程炳林 Biing-Lin Cherng, 林清山 Chen-Shan Lin

     本研究的目的在:(1)建構一個國中生學習行動模式,並蒐集實際的觀察資料來驗證此一模式的適配度;(2)根據觀察資料來建立羅吉式廻歸預測模式,以預測中國生的學習成就與教師評定的學習適應。受試者是臺灣北部及中部地區13所國中30個班級共780名學生及他們的班級導師。受試學生接受行動導向量表、行動控制策略覺察量表、行動控制策略使用量表、和情意反應量表的測量,班導師則接受教師評定量表的施測。 


    研究結果顯示:(1)本研究根據理論與實徵研究結果所提出的「國中生學習行動控制模式」在整體適配度考驗上雖然卡方值達顯著水凖,但是其他七項重要的適配度考驗指標(如GFI, AGFI, NFI, NNFI, CFI, IFI, RFI等)都顯示模式與觀察資料可以適配,內在結構適配度也顯示理想的模式內在品質,潛在變項之間的效果考驗則支持本研究的假定。(2)本研究根據實徵資料所建立的二個羅吉式迴歸預測模式都能有效預測學習成就和教師評定的學習適應這二個效標變項項對二個效標變項的正確區別率分別是67.95%和69.10%,而在預測變項的相對預測力上,觀察資料也顯示支持理論文獻的結果。

     


    關鍵字:
  • 大學生發展成熟的人際關係中親密性能力的發展:自我揭露與自主性之年級與性別差異的探討
    Capacity for Intimacy in Developing Matu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Sex and Grade Differences on Self-Disclosure and Autonomy
    邱文彬 Wen-Bin Chiou, 林美珍 Mei-Jen Li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大學生發展成熟人際關係的過程中,建立親密性能力之自我揭露自主性是否有年級與性別差異。受試爲352位的大學生,採用問卷法進行研究。以性別與皉爲自爲項,自我揭露(包括廣度與深度)與自主性(钖情緒獨立性,工具獨立性,與相互依賴性)爲依變項,進行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1)在自我揭露的廣度方面,性別與年級交互作用達顯著,大四男生在自我揭露的廣度比大一與大二、大三男生要高,但不同年級的女性大學生沒有顯著差異。在自我揭露的深度方面,性別與年級交互作用達顯著,不同年級的男性大學生沒有顯著差異,大四女生在自我揭露的深度比大一與大二、大三女生要高。(2)在自主性的情緒獨立性方面,大一、大二、大三學生在情緒獨立性的表現比大四要高;性別與年級交互作用達顯著,大一、大二、大三男生的情緒獨立性比大四男生要高,女性則是大二、大三學生又比大一要高;性別與年級交互作用達顯著,大四男生的工具獨立性比大一、大二、大三男生要高,大二、大三、大四女性的工具獨立性比大一女生要高。在自主性的相互依賴性之「避免相互干涉、競爭」因素方面,大一學生的表現比大二、大三、大四要低。



    關鍵字:
  • 子女知覺父母婚姻暴力經驗、社會支持和共依附之關係
    Study on Relationships among Adolescence´s Perceptive Experience about Parental Marital Violence,Social Support and Codependence in Taiwan
    吳秋月 Chiou-Yech Wu, 吳麗娟 Li-Chueng Wu
    本研究旨在探討子女知覺父母婚姻暴力經驗、社會支持和共依附之間的關係。以大台北地區高中、高職及專科共713人爲研究對象。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所調查結果分別以次數分配、t檢定、多元迴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1.父母不同婚姻狀況的子女在知覺父親肢體暴力、父親精神虐待、母親口語攻擊及整體知覺父母婚姻暴力經驗上有顯著差異存在。2.不同性別的子女在知覺母親口語攻擊上,女性知覺母親口語攻擊程度顯著高於男性。3.子女知覺父母婚姻暴力經驗可以有效預測共依附特質,依預測重要性排列順序爲「父親口語攻擊」、「母親口語攻擊」。4.子女知覺父母婚姻暴力經驗、社會支持可以有效預測共依附特質,依預測重要性排列順序爲「情緒支持」、「父親口語攻擊」、「母親口語攻擊」。

     

     



    關鍵字:
  • 女性對生涯阻礙知覺之質的分析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Career Barriers Perceived by Women in Taiwan
    田秀蘭 Hsiu-Lan Shelley Tien

    本研究以質的分析方式探討女性所知覺到的生涯阻礙類別。研究對象爲十二名女性大專學生或在職成人,經半結構式的訪談之後,以基礎理論(Grounded theory)質的分析方式進行訪談逐字稿的分析,並參考生涯阻礙理論及相關實徵研究,建立一假設性的生涯阻礙階層模式。階層模式中的最底部包括自我觀念、職業觀念、工作環境、個人背景、人事背景、支持來源、小孩的照顧、結婚、以及來自原生家庭的種種因素;經意義單元的編碼及核心類別的發展等步驟之後,模式的最頂端爲環境、個人心理、及社會人際三大類因素。未來可針對此一模式作進一步的實徵驗證。 



    關鍵字:
  • 祖父母協助托育孫子女的決定過程—運用家族治療中結構學派的分析
    The Decision Process of Grandparents´ Nurturing the Grandchildren - Using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
    賈浩妃 Hao-Fei Chia, 陳秉華 Ping-Hwa Chen

    本研究旨在瞭解祖父母協助托育孫兒的決定過程中,二代之間的權力運作、憑藉、消長的情形,以及二代間界限、聯盟的運作情形。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共有六位,其中兩對是婆媳,另外一對是母女。在研究方法上,透過深度訪談的方式搜集「托育決定過程」的相關資料,再依結構學派的觀點分別分析三對研究參與者彼此權力、界限、聯盟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如下:1.在托育決定上,第一代在托育決定上往往有其優勢,婆婆似乎是最有權力的人,但第二代也並非完全被動的接受。2.托育的決定不完全被視為新家庭單獨的責任,甚至社會文化賦予婆婆帶孫的義務觀點被延續,有能力托育的婆婆有時反成為環境下的被決定者,不能不帶。 3.相對於男性在托育決定的不主動,女性似乎仍被期待為托育較主要的負責人,然而第二代的女性在使夫婦雙方共同參與托育決定上,往往較第一代的女性更為積極。 4.女兒(媳婦)對文化規範下的父系優先的順序似乎更為謹慎,此影響往往更勝個人期待由自己媽媽托育的意念。因此,若能再次和自己媽媽建立合作的關係,彼此往往就有著鬆散的界限,與婆媳間清楚乃至僵硬的界限便很不相同。 5.二代的互動上似乎會透過關係較親近的家庭成員,以便能順利的和關係較遠離的成員做聯繫,而互動的方式似乎也強化了彼此原有的關係。 6.第二代的夫婦聯盟往往仍是家庭中穩固的次系統,原有的親子聯盟--特別是母親和兒子--仍然維持,但並不絕對影響新家庭的運作。這兩個聯盟的成員似乎較容易擔心自身的聯盟關係會受到其他聯盟的威脅,而產生不安感,特別在媳婦身上更是如此。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供未來相關研究、諮商輔導領域的參考之用。 



    關鍵字:
  • 數字系列完成測驗試題認知成分分析之研究
    The Study on Cognitive Component Analysis of the Number Series Completion Test
    林世華 Shih-Hwa Lin, 葉嘉惠 Chia-Huei Yeh

    本研究之目的在結合認知成分分析與心理計量分析的觀點來了解影響數字系列完成作業試題難度的試題成分,以及分析在數字系列完成測驗中所測量之心理構念是否因為數列規則破壞與否而有所不同。研究題材乃採用青年智力測驗中的數學測驗446名高二學生預試資料;在分析方法方面,同時採用多元逐步迴歸方法以及線性對數潛在特質模式來了解試題成分對於試題難度的影響。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㈠編製數字系列完成測驗時,加入不規則數列不會造成試題反應維度的改變。㈡影響數字系列完成測驗試題難度的試題成分為「是否為移動數列」、「週期長度」與「字串間是否有假造相同的數字」等三類;此三類試題成分對於試題難度皆具有正向的預測力。㈢試題成分之間的交互作用也是試題難度變異的來源之一。㈣利用多元逐步迴歸方法以及線性對數潛在特質模式進行試題成分分析所得結果頗為一致。 



    關鍵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