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諮商心理師執業現況與執業意見之調查研究
Practice and Opinion Survey of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in Taiwan本研究的目的在於調查諮商心理師的執業現況和對執業相關問題的看法,作為諮商心理師專業發展的參考。主要探討的問題包括:諮商心理師在哪些場所執業?心理諮商實際和合理收費是多少?主要的工作內容和時數為何?平均每月收入是多少?對於收費標準的訂定單位、公會常年會費的合理額度、諮商心理師是否納入健保,以及諮商心理師人力是否足夠等的看法為何?研究工具為自編的「諮商心理師執業現況問卷」,以全體執業登記的諮商心理師為研究母群,回收有效問卷共計325份。主要研究結果:1. 有64.4%的諮商心理師在學校執業;2. 專兼任比例為57.62%和42.38%;3. 專兼任諮商心理師的平均月收入為44,809元和54,133元;4. 專職諮商心理師每週工作時間的三成從事諮商實務工作,將近六成從事行政工作;5. 心理諮商每次平均收費為1,268元,諮商心理師認為每次心理諮商的合理收費標準是1,425元;6. 諮商心理師的個案來源有74.3%是靠機構安排;7. 諮商心理師的專長主要在青少年、大學生和成人,以及一般發展性問題和生涯與職業問題,以及學校諮商;8. 諮商心理師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個別諮商、上課演講與工作坊、心理測驗與衡鑑,以及團體輔導;9. 諮商心理師服務對象主要是成人,其次是青少年,再其次是兒童;10. 有82.5%的諮商心理師執業時會使用心理測驗,有8.9%會使用生理回饋;11. 多數諮商心理師認為心理諮商所收費標準應由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訂定;12. 有76.3%的受訪者贊成將諮商心理師納入執行全民健保給付項目的醫事人員;13. 有81.6%的諮商心理師未來五年的生涯規劃是在機構專職或兼職執業;14. 對於諮商心理師人力的估計,有50.8%的受訪者認為不足,有34.8%認為過剩。最後,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專業發展與未來研究的建議。
關鍵字:執業調查、諮商心理師 -
應用決策樹探討中學生學習成就的相關因素
Applying Decision Tree to Investigate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Factors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透過分類與迴歸樹(CART)分析方法,探討中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情形及其相關因素,比較不同學習階段中學生之學習成就相關因素的差異,並進一步建立不同學習階段學習成就高低的分類預測模型。本研究以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為資料來源,採用第一波國中樣本和第三波高中/高職/五專追蹤樣本學生和家長問卷,樣本數為3022人。研究發現:(1)中學生於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有顯著差異,高中/高職/五專階段的學習成就表現高於國中階段;(2)中學生於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相關因素是有差異的。國中階段的CART分類模型包括11個變項,涵括了個人、家庭和社會網絡三個因素,高中/高職/五專階段的CART分類模型,包括課程類別和學校公私立別兩個變項,包括了個人和學校兩個因素;(3)中學生於不同學習階段,用來區分學習成就高低的因素有差異。
關鍵字:分類與迴歸樹、學習成就、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
產科病房心理支持方案之可行性研究: 以某醫學中心為例
The feasibility of an obstetric psychological support project at a medical center女性在孕產期間的心理健康狀況應受到關注,而國內醫療機構在產婦生產過程中所實施的心理支持方案相當有限,並且未曾由受過心理學訓練之人員所執行,因此本研究以先驅研究的方式,探討心理學人員在產科實施心理支持方案之可行性。研究以質性典範進行,依據「聆聽式訪視」與「親嬰治療」之非指導式諮商、觀察、詮釋等方法,於中部某醫學中心產科病房執行共十週之「心理支持方案」,由五名心理系師生擔任會談者,共接觸68名產婦。會談者於執行期間撰寫紀錄,並對紀錄內容進行分析。分析結果發現,在人時地狀況方面,產婦的生理狀況、會談者性別、住院生活步調、病室環境等對於心理支持方案之實施均有影響。在產婦與家屬的反應方面,產婦對方案的接受程度、投入狀況各異。產婦所關心的心理社會議題包括作息與坐月子方式、情緒、教養、夫妻與婆媳關係等;先生關心的是生活忙亂、教養;娘家在意的是產婦是否被妥善地照顧,婆婆則對產婦的坐月子方式有著複雜的情緒。依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建議未來的產科心理支持,在實務上可朝孕期宣導、設計會談主題、以家庭為中心、依據產科特性訓練心理學人員、加強醫護與心理人員之合作等方向著手。在研究上,則應發展孕產期心理衛生之評量工具,並對心理支持方案進行效果評估。
關鍵字:心理支持、心理學人員、孕產期心理衛生、家庭中心、質性典範 -
家庭分化與家庭暴力經驗對愛情依戀的預測
Prediction of Romantic Attachment from Family Differentiation and Family Violence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愛情關係中的依戀反應與過去家庭情緒經驗的關聯,而本研究所指的而家庭經驗包括家庭分化與家庭暴力等兩類經驗,家庭分化又分成父子間、母子間與知覺父母間的情感共振與干涉侵犯,家庭暴力包括父子間、母子間與知覺父母間暴力;採多元階層逐步迴歸分析,探討這些家庭情緒經驗對愛情關係中焦慮與逃避依戀向度的活化反應之預測,同時也比較性別差異。有效研究樣本共計480人,其中男性168人、女性312人,皆為正在某段戀情關係中的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1. 整體而言,愛情中焦慮依戀反應最能被親子暴力預測,但僅具有低度預測力,並具有性別差異。2. 整體而言,愛情中逃避依戀反應最能被知覺父母間情感共振所預測。3. 對男性而言,知覺父母間情感共振最能預測其愛情中的逃避依戀反應,並具有中低度的預測力。整體而言,親子間暴力經驗愈少,個體在愛情關係中的焦慮依戀反應可能愈少,而知覺父母間情感連結愈多,個體的逃避依戀反應可能也愈少。最後進行討論與探討研究限制。
關鍵字:家庭分化、家庭暴力、愛情依戀 -
兒時目睹家暴之受暴婦女在諮商中所知覺重要事件之研究
An Analysis of Significant Events in Counseling with a Battered Woman Who Witnessed Domestic Violence during Childhood本研究旨在探討某社區諮商中心一位兒時目睹家暴之受暴婦女,接受八次諮商過程中所關注的主要議題及內容,其所知覺及認定的重要事件及內涵。本研究採諮商歷程研究,於當事人每次接受諮商後,立即以人際歷程回憶(IPR)進行重要事件的訪談,整理成訪談逐字稿,研究者透過與協同分析者及專家共同歸類分析與討論,進行資料分析,研究主要發現:(一)當事人於八次諮商過程中關注的主要議題共有:當事人眼中的案夫、與案夫及夫家人的溝通與互動、家庭經濟分擔、家事分擔、親子關係與教養、對目前處境及關係的抉擇、夫妻關係、自我揭露與探索、兒時目睹家暴的影響、自我照顧,以及婚姻暴力的重新理解與因應方式;(二)當事人所認定的正、負重要事件可分為十類。本研究針對研究發現進行討論,並對未來研究及諮商實務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受暴婦女、重要事件、諮商歷程、IPR人際歷程回憶 -
敵視女性態度、強暴迷思、與強暴行為
Hostility Toward Women, the Rape Myth, and Rape本研究探討敵視女性態度影響強暴行為的機制,提出強暴迷思是敵視女性態度與強暴及多元強暴行為中介變項的假設。本研究以無記名自陳式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針對具有全國代表性的大專學生樣本進行調查,共計得到大專男生有效樣本數七百三十二位。研究結果顯示,敵視女性態度對強暴及多元強暴行為的影響須透過強暴迷思,強暴迷思是敵視女性態度及強暴與多元強暴行為的完全中介變項。研究結果支持假設。最後就研究對象及測量工具、敵視女性態度的形成、研究結果的應用、以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討論。
關鍵字:強暴行為、強暴迷思、敵視女性態度 -
受苦轉變經驗之存在現象學探究:存在現象學和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的對話
An 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Study on the Transitional Experience of Suffering: Dialogues between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y and Theories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對於人類受苦與離苦經驗的關注是諮商與心理治療的核心議題,本研究透過諮商理論的爬梳提出相關問題並從存在現象學出發進行受苦轉變經驗之探究,以達理論間對話之目的。本研究以存在現象學研究法,透過三位訪談者在二年中的三次訪談文本,分析參與者在二年之中的受苦轉變經驗,結果發現:(1)受苦者以情緒與身體做為工具,反思原有籌劃之可行性以及世界所呈現之意義;(2)受苦者將轉變經驗視為「學習」的過程,關鍵在「修正」原有籌劃以及「接受」被視為威脅的世界;(3)在被視為「學習」的轉變經驗中,受苦者在痛苦的身體與情緒中,發現其所面對之不熟悉的處境其實和過去不同,並展開解決現在與過去矛盾的過程,包括期望解決問題、重新理解與接受自身的過去、在現在力求解決過去與未來的矛盾;(4)在痛苦的學習過程後,呈現在受苦者面前的是新的處境或新的可能性,因而受苦者開始可以將自己投入新的未來。本研究除了從諮商理論與存在現象學進行理論對話之外,並對諮商實務工作者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存在現象學、受苦轉變歷程、現象學心理學、諮商與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