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多重目標觀點探討課室目標結構對國中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的影響:課室教學實驗研究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Classroom Goal Structures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daptation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Goals: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課室目標結構的研究多探討「單一」而非「多重」課室目標結構對學習行為的效果。本研究採用教學實驗方法,同時探討單一的趨向精熟課室目標結構與多重課室目標結構對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影響,及此影響隨時間而改變之情形。為完成此研究目的,本研究抽取6個班級、共152位七年級學生參與此研究。研究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實驗操弄,分為趨向精熟課室目標結構組、多重課室目標結構組與對照組三組,並於前/後/延後測三階段蒐集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資料。研究結果顯示課室目標結構與測量階段在動機/情感調整與情境調整策略上的二因子交互作用達顯著。其中,多重課室目標結構對策略使用的保護效果最大,其能維持動機/情感調整與情境調整策略的使用,並對兩種策略產生延宕效果;其次為趨向精熟課室目標結構,其亦能維持動機/情感調整與情境調整策略的使用,但並無延宕效果;對照組在兩種策略的使用上則隨著時間呈現低水準或下降的趨勢。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提供國中教學學習輔導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多重目標、課室目標結構 -
從禪坐者之身心體驗重新理解高峰經驗
To Re-Understand Peak-Experience Base on Zen Meditation Experience本研究主要目的在從禪坐經驗重新理解高峰經驗,藉由禪坐者的身心體驗呈現高峰經驗的面貌,並進一步還原出令它如此這般的本質,一方面期望澄清大眾對高峰經驗的迷思,另一方面也藉此重新認識高峰經驗。本研究以現象學為方法,邀請八位禪坐者接受訪談,研究發現:高峰經驗與禪坐經驗二者師出同源,都希望吾人能淡化「小我」界線,逐漸回歸「大我」之中;然而,禪坐經驗比文獻上所記載高峰經驗來得更加完整微細,而且高峰經驗沒有固定特徵。若想體驗高峰經驗,不需要催化物,只要相同本質的活動,例如:瑜珈或太極拳,皆能使身心轉化,達致高峰經驗。高峰經驗的本質在於「超越小我,成就大我」,親證超個人心理學的宇宙觀與人性觀,其意義在於「實現自我」之上更要「超越自我」,超越這個非永恆的「小我」進而實現「真我」。
關鍵字:高峰經驗、現象學、禪坐經驗 -
委外式員工協助方案心理師之專業倫理困境與其因應策略
The Professional Ethical Dilemmas for Psychologists in Outsourcing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 (EAPs) and Their Coping Strategies本研究旨在探討委外式員工協助方案心理師遭逢之專業倫理困境與因應策略。對五名心理師採個別深度訪談,以內容分析法行質性資料分析。研究結果之助人專業倫理困境有:(1)心理師處在以誰利益為優先之為難;(2)心理師感知企業在導入諮商專業時的測試舉動;(3)心理師處在企業講求成本控制的壓力;(4)心理師擔心個案免受傷害權遭到威脅;(5)心理師卡在個案無求助意願,但有受助需要之間的掙扎;(6)心理師處在個案福祉與機構要求之間的衝突。其因應策略為:(1)心理師向企業傳達助人價值理念,化解利益衝突的為難;(2)心理師以關懷、勇氣的助人特質,化解企業的防備心;(3)心理師以具體可行策略,走出企業講求成本控制的困境;(4)心理師調整諮商風格,維護個案的免受傷害權;(5)心理師實踐諮商的助人取向,化解個案無求助意願的困境;(6)心理師發揮合作精神,消除在個案福祉與機構要求間的衝突。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參考建議。
關鍵字:心理師、因應策略、委外式員工協助方案、專業倫理 -
華語嬰幼兒表達性詞彙的語意內容及詞類組成之發展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the Content and Composition of Early Expressive Vocabulary in Mandarin-Speaking Infants and Toddlers嬰幼兒早期詞彙發展大致上遵循著一個共通的發展順序,但仍會受到先天生物因素以及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產生個體在速度、順序、風格等方面發展上的變異性。本研究以一項具國內大規模常模施測的嬰幼兒語言溝通發展資料為基礎,分析1897名華語16-36個月大嬰幼兒表達性詞彙在「語意內容」和「語法詞類組成」發展上的變化,以提供語言早期發展趨勢的實徵資料,並檢驗相關的理論。研究結果顯示,華語嬰幼兒早期表達性詞彙的發展與其他語言背景的幼兒呈現相同的趨勢。華語幼兒的前50個表達性詞彙語意內容,以符合兒童日常生活情境使用的名詞為主。有關詞類的組成,普通名詞在各詞彙量的發展階段所佔的比例皆最高。不同的詞類呈現不同的發展趨勢,普通名詞與動詞、修飾語詞同樣在早期表達性詞彙發展階段呈現出快速增加的現象,但封閉詞組則是在幼兒詞彙發展的過程中呈現緩慢而持續的成長。除了理論上的探討之外,本研究所提供個別詞彙發展順序的資料,也可作為兒童語言介入設計詞彙教學課程重要的參考依據。
關鍵字:表達性詞彙、華語、詞類組成、語意內容、嬰幼兒 -
情緒表達矛盾的個別差異分析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mbivalence over Emotional Expression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情緒表達矛盾的個別差異,分析個人層面的人格特質與文化層面的自我構念對情緒表達矛盾的影響,並進一步瞭解情緒表達矛盾與情緒調節策略的關聯,歸納出與情緒表達矛盾有關的重要因素。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以台灣地區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問卷348份。研究工具有情緒表達矛盾量表、人格量表、自我構念量表和情緒調節策略量表等。運用t考驗與階層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情緒表達矛盾有性別差異,男生的情緒表達矛盾高於女生。(二)在控制性別差異後,人格特質中的神經質可顯著預測情緒表達矛盾,但外向性的預測力未達顯著。(三)在排除性別與人格特質的影響後,文化自我構念的相依我可顯著預測情緒表達矛盾,但獨立我並未達顯著。(四)情緒表達矛盾與反芻思考、逃避疏離、分心放鬆等情緒調節策略呈正相關,與尋求支持策略呈負相關,在各項情緒調節策略中以反芻思考最能預測情緒表達矛盾。整體可知,人格特質中的神經質、文化自我構念的相依我、以及情緒調節策略的反芻思考這三者與情緒表達矛盾有較高的關聯,供心理健康領域的研究與輔導實務參考。
關鍵字:人格特質、文化自我構念、情緒表達矛盾、情緒調節策略 -
發展經濟弱勢幼兒執行功能課程之問題及成效
The Problem and Effect of Developing the Executive Function Curriculum for Economic Disadvantaged Children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發展國內經濟弱勢幼兒之執行功能(EF)課程,並評估其實施之問題及成效。EF課程開發歷程中問題的資料收集主要透過定期討論、錄影及教學省思。課程成效評估的資料收集主要包括課程發展階段的觀察及實驗階段的EF施測。課程問題及發展階段歷程的資料主要採質性分析;實驗階段的成效評估主要採統計方式進行分析。參與課程實驗的班級為一班級組成90%為經濟弱勢的班級。研究結果顯示:發展EF課程中教師遇到的主要問題為:欠缺進行「學習夥伴」及「問題表徵-計劃-執行-評估」的基本技能,需花時間逐漸建立。另外,鷹架策略較易忽略能力較低落或內向幼兒的個別需求。成效評估的結果顯示:EF課程進行中較易發現EF能力較弱的幼兒,教師特別的EF策略介入可提升幼兒EF能力,EF能力施測結果也顯示幼兒的EF能力有顯著進步。不過,因為研究採單組前後測設計的限制,無法排除幼兒自然成長對課程成效的影響。文末針對EF課程的實施策略、年齡對EF能力之影響、EF能力評估方式及EF概念爭議提出討論及建議。
關鍵字:幼教課程、執行功能、經濟弱勢幼兒、鷹架策略 -
以神經生理回饋為主之神經心理治療對改善注意力監控之療效研究—以注意力缺陷/過動疾患兒童為例
The Effectiveness of Neurofeedback-Based Neuropsychotherapy on Improving Meta-Attention Functions for Children with ADHDArns等人(2009)後設分析指出神經生理回饋(neurofeedback, NF)訓練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疾患(ADHD)之注意力與行為症狀具有良好療效,但所應用之NF訓練模組需時較長,且缺乏以神經心理層面的證據來討論所強化的注意力監控功能之心智機制。本研究旨於驗證一套需時較短且融合NF和神經心理理論的神經心理治療模組,且以多層次的心智功能指標來檢驗其療效。以廣泛性注意力訓練系統(comprehensive attention training system, CATS)與自主性概念融入NF,建構一套稱為「Will Well NF(WWNF)」之神經心理治療模組,每治療期程約20小時。二十二名學齡期ADHD患者隨機分派至等候控制組(CON組)與實驗組(WWNF組)。CON組接受前測後,維持原醫囑和治療方式於十週後進行後測;WWNF組則在原醫囑和治療方式內加上十週之WWNF治療。以個案之神經心理功能、家長填答之日常功能行為問卷,以及學習適應問卷三層級指標做為療效指標。統計以二因子重複量數分析與拔靴法之相依t檢定檢驗組內改變。F-test檢測三層級療效指標結果顯示在多項指標上達顯著交互作用,皆為WWNF組進步優於CON組,分別為神經心理測驗中多項注意力指標,如遲緩錯誤數、漏失錯誤數、正確反應數,及反應時間;行為問卷中之不注意症狀數、總症狀數,及注意力指標;以及適應行為之時間管理功能等。經WWNF後,注意力監控與執行功能無論在神經心理層面與生活行為上均呈現明顯改善。雖樣本數較少,但已可實證WWNF對ADHD之療效。未來研究可增加樣本數,用以討論個別差異對療效之影響、追蹤療效之持續性,以及跨其他心智障礙患者之治療效果。
關鍵字:CATS、注意力缺陷/過動疾患、注意力監控、神經心理治療、神經生理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