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理資優大腦白質網路結構分析之研究
White Matter Network Connectome of Mathematical and Scientific Talents近期研究已普遍指出數理資優個體的大腦結構與常人不同。然而,多數研究較著重於認知功能與單一大腦區域的運作之關係。本研究首從圖形理論取向探討數理資優、智力與大腦白質網路結構之關係。參與者為42 位神經功能正常的成年男性,數理資優與一般成人各21 人,其年齡分別為年齡為21.00 ± 1.67 歲及年齡為21.48 ± 2.29 歲。研究者採用魏氏成人智力測驗第三版評估個體智商,並進行擴散張量影像掃瞄,再依此建構大腦白質網路,使用圖形理論計算大腦網路屬性及各節點之連結效率。結果發現,數理資優組在大腦局部區域內節點之間的傳遞效率較佳,並以左側額上回尤甚。進一步控制數理資優與一般組的智力均等,數理資優組在大腦局部區域內的節點訊息傳輸效率仍占有優勢,並以涉及空間處理能力的左側枕上回群聚程度最佳。其後,分別分析數理資優與一般組在智力與大腦網路拓樸屬性之相關結果指出,僅一般成人作業智力與大腦網路全局效率為正相關,數理資優成人的智力與大腦網路連結則無直接關聯。上述結果不僅提供數理資優與常人在大腦白質結構差異情形的實徵證據,更從大腦拓樸網路之取向區辨數理資優、數理能力以及智力之異同,將可做為往後評估資賦優異的參考。
關鍵字:智力、圖形理論、數理資優、擴散張量影像 -
親子遊戲治療對外化問題兒童與母親親職壓力之成效
Effects of Filial Therapy o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Externalizing Behaviors本研究旨在探討親子遊戲治療對於外化問題兒童與母親親職壓力之成效。對象為「兒童行為檢核表」外化量尺T 分數達邊緣臨床範圍以上(T ≥ 60 分)之六對兒童及其母親,對其進行為期十週、每週一次2 小時之親子遊戲治療。本研究成效之評估採質量並呈方式,量化部分採單組前後測設計,團體開始前和結束後實施「兒童行為檢核表」和「親職壓力量表」前測、後測和追蹤測,以及「教師報告表」之前測、後測,進行Wilcoxon 符號等級考驗;質性部分,在團體結束後對六位母親進行約1 小時之個別訪談,以探究外化問題兒童母親參與親子遊戲治療團體的經驗。研究結果:1. 親子遊戲治療對外化問題兒童之內化、外化問題與整體問題,以及母親親職壓力具立即與持續改善效果;2. 質性分析顯示,外化問題兒童母親之成效包括:覺察與理解、正向改變與看見美好、家人關係與溝通的改善等面向。綜合上述結果發現,親子遊戲治療對研究對象具有正向之影響。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建議,以供實務工作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外化問題、親子遊戲治療、親子關係、親職壓力 -
角色提及順位與呈現形式對中文讀者代名詞推論的影響
The Influence of Order of Mention and Type of Character Expression on Mandarin Chinese Readers’ Pronoun Resolution在有多位角色的文本中,作者常以不同的呈現形式介紹角色,如:人名、代名詞或角色描述名,且角色呈現的順序也不同。當文本中以代名詞指稱前文提及的角色時,讀者需要推論代名詞指稱何者。唯有正確的代名詞推論,才能促成文章的連貫,因此,角色提及順位與呈現形式等因素都會影響讀者代名詞推論歷程。本研究旨在探討此兩因素對中文讀者在代名詞推論的影響,以代名詞推論句的反應時間為依變項探究其推論歷程。本實驗以24 位成人與26 位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實驗設計為三因子混合設計:年級提及順位呈現形式,採用自我控制閱讀速度作業,紀錄逐句的閱讀時間。結果顯示三因子交互作用未達顯著,進一步分別探討提及順位(第一順位/第二順位)與呈現形式(人名/角色描述名)二因子對兩群年齡層讀者在代名詞推論之影響。結果發現,成人讀者在代名詞推論時,不受提及順位與呈現形式兩因素的影響;六年級學童在代名詞指涉第一順位角色時,閱讀時間不受角色呈現形式的影響,但在代名詞指涉對象為第二順位角色時,以人名呈現角色的方式會有助於代名詞推論。最後,從讀者在角色提及順位(第一順位/第二順位)與呈現形式(人名/角色描述名)所形成的四種情況之閱讀時間來看,六年級學童在代名詞推論的閱讀模式和成人的閱讀模式相近,此結果對於學童代名詞推論的閱讀發展歷程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關鍵字:代名詞推論、呈現形式、時近效應、提及順位、閱讀理解 -
動勢取向舞蹈治療團體對女大學生身體意象之效果研究
Effect of Dongshi Based Dance Therapy Group on Body Image i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身體意象為現代女性自我發展之重要議題之一,過去預防方案多注重身體意象的負向之影響因素。近年「正向身體意象」重視個體對自己身體正向感受以及身心調和,但尚欠缺實踐探究。本研究旨在以動勢概念發展身體意象促進方案,探討此方案對提升女大學生自我身體欣賞、覺察程度,及降低負向身體意象之效果。本研究招募三組受試者,依次是實驗組(N = 14)、體育課組(N = 15)及控制組(N = 20),共49 名某國立大學女性大學生參與。實驗組受試者接受每週1 次,每次1.5 小時,共計8 次之團體介入。三組皆採用自陳氏問卷,於介入前、介入後以及三個月追蹤之三個時間點進行資料搜集。結果顯示,相較於體育課組及控制組,實驗組在身體覺察上於後測及三個月追蹤皆較前測有顯著之效果,實驗組的外貌比較行為亦較控制組有明顯降低。本研究嘗試以動勢取向舞蹈治療作為基礎,發展身體意象促進方案,初步發現可有效提升大學女生的身體覺察程度和比較外貌的行為。
關鍵字:正向身體意象、身體意象、預防方案、舞蹈治療 -
科學探究能力評量之標準設定與其效度檢核
Validating the Standard Setting on Multimedia-based Assessment of Scientific Inquiry Abilities本研究係以臺灣大台北地區605 位11 年級學生接受科學探究能力評量施測所蒐集的實徵資料,以達到兩項研究目的。其一為依據待加強、基礎、精熟三個等級之標準表現描述,設定科學探究能力評量之標準,其二則從內部、過程及外部等多元效度證據來源,檢核Bookmark 法進行科學探究能力標準設定的適切性及有效性。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科學探究能力的標準設定可獲得過程效度證據的支持。其次,內部效度評估結果顯示,14 位標準設定成員在第一輪到第二輪之各表現等級的標準誤均在可接受範圍(SE < 0.12),表示成員內標準設定結果檢具可靠性。另以二輪決斷分數中位數之樣本平均數的標準誤評估標準設定方法內的一致性,結果顯示各表現等級的標準誤均在可接受範圍(SE < 0.12),表示標準設定方法內的結果相當一致。再者,以獨立樣本t檢定進行標準設定成員間一致性的考驗,分析結果顯示不同群組成員所設定的決斷分數均未達顯著差異。此外,標準設定極端值的監控結果發現,僅有少數極端值出現,故而對於整體決斷分數的影響甚微。因此,本研究科學探究能力標準設定可獲得內部效度證據的支持。最後,本研究以群聚分析標準設定,透過探討Bookmark 法所得決斷分數之輻合效度,結果顯示二種標準設定法將學生分為三個表現等級之相關係數達顯著水準,表示在判斷表現等級有相當程度的一致性。另利用區別分析檢核標準設定的一致性,分析結果顯示,Bookmark 法在「觀察與定題」、「計畫與執行」、「分析與發現」及「推理與論證」整體分類一致性依序為79.50%、86.00%、100.00%、89.90%,可見Bookmark 標準設定法所得出的決斷分數在各表現等級分類之區別力相當高,可獲得外部效度證據的支持。綜合以上證據,研究結果顯示經由Bookmark 法所設定之科學探究能力標準適切而且有效。
關鍵字:科學探究能力、效度驗證、標準設定、Bookmark 標準設定法 -
青少年優勢力量表之發展研究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trengths Scale for Adolescents in Taiwan本研究旨在發展青少年優勢力量表。量表發展第一階段以438 位中學生及73 位國中教師為對象,以質性方法蒐集國中青少年優勢力相關內涵,所得結果為編製題目之基礎。第二階段進行專家效度檢核後,以170 位國中生進行預試分析,建立正式量表。第三階段為正式量表信效度驗證,431位研究參與者中,男生218 位(50.6%),女生213 位(49.4%);年齡介於12 至16 歲,平均年齡14.31 歲(SD = 0.77)。所建立的正式量表包含9 個構念,共47 題。構念名稱分別為,內省負責、創意好奇、夢想企圖、活潑幽默、利他合群、幸福感恩、隨和友善、轉念釋懷以及樂觀希望。分數愈高表示該部分之優勢力愈明顯。各分量表Cronbach’s α 係數介於 .80 至 .93,各因素相關在 .39~ .70 之間。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模式適配度頗佳,組合信度在 .61 到 .91 之間,平均變異抽取量除了樂觀希望分量表為 .35 外,其餘為 .47 到 .71 間,潛在因素相關為 .42~ .82,整體而言,具有不錯之建構效度與效標關聯效度。九個分量表中以創意好奇分量表最高,活潑幽默分量表最低,僅利他合群具性別差異。根據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及實務應用建議。
關鍵字:國中生、量表發展、優勢力 -
對英語學習的熱情?比較臺北市兩種類型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與自我知覺英語能力
A Passion for English Learning? Comparing the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s and Self-Perceived English Proficiency between Two Typ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aipei, Taiwan本研究探討綜合與科技兩類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和自我知覺英語能力。從臺北市抽樣公私立之綜合與科技大學,共得720 份有效問卷。資料分析採EFA 與CFA、t 檢定、MANOVA 和多元迴歸等。自編「英語學習動機量表」,因素分析抽出內在動機、工具性動機和外在要求的被動性動機等三因素,以及「自我知覺英語能力量表」,均具良好信效度。研究發現:1. 內在動機強度最高,有別於東亞大學生的英語內在動機較低的結果;而外在要求的被動性動機最低,也呼應近期部份大學學生廢除英檢畢業門檻(外在要求動機),轉而重視內在學習動機之訴求。2. 學生的自我知覺英語能力不高,平均為1.64(3 點量表)。3. 大學生之背景變項加三種學習動機對其自我知覺英語能力的預測力為31.9%。最後,提出增強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建議。
關鍵字:大學生、自我知覺英語能力、英語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