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50-4期
  • 正向心理學介入對幸福與憂鬱效果之後設分析
    Effect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on Well-Being and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陳景花、余民寧

    近年來,由於正向心理學持續的蓬勃發展,相關研究受到世界各地的研究學者所關注;關於正向心理學介入研究的整體效果評估,目前有兩篇後設分析論文已經發表,一篇是Sin 與Lyubomirsky(2009)的研究(1977-2008),另一篇則是Bolier 等人(2013)的研究(1998-2012)。因此,為了解正向心理學介入對幸福與憂鬱效果後續發展情形,本研究將接續Bolier等人(2013)的研究,研究時間界定為2013-2017 年,共納入47 篇期刊論文(48 項研究),實驗組6143人,控制組4509人。研究結果發現:(1)正向心理學介入對於增進幸福感與減緩憂鬱症狀,具有低度至中度之間的正向效果,且有持續性的效果。(2)調節變項以介入時間、介入方式、年齡層次、招募方式、招募類別、樣本特徵、學生類別、控制條件及不同語言發表論文,顯著影響正向心理學介入效果。基於研究結論,本研究分別以(1)正向心理學介入研究成果推廣,(2)教育實務應用,以及(3)未來研究方向,提出研究建議。



    關鍵字:正向心理學介入、幸福、後設分析、憂鬱
  • 笑話中歧義與推論歷程之眼動分析
    Ambiguity and Inference Processing in Verbal Jokes: Analyses of Eye Movement
    呂昕頤、詹雨臻、陳學志

    幽默是人類高層次的認知能力,相較於幽默指涉的內容,幽默刺激所使用的技巧更能引起幽默的愉悅感受;眼動追蹤技術的特色為客觀直接,可以記錄參與者的認知與情感歷程的內在表徵。本研究透過眼球追蹤技術比較不同笑話技巧(歧義與推論)的眼動差異,由客觀眼動指標與主觀評定,探究笑話理解的認知及情感歷程。以兩個實驗進行研究,採用受試者內設計,共68 位參與者。實驗一探討歧義笑話技巧,獨變項為刺激類型(語音歧義笑話、語音歧義非笑話、語意歧義笑話、語意歧義非笑話、語法歧義笑話、語法歧義非笑話),依變項為眼動指標,包括首次凝視時間、總凝視時間、平均凝視次數、回視次數及平均瞳孔大小;以及主觀的理解程度與好笑程度的評定。實驗一結果顯示,參與者閱讀笑話與非笑話的營造句之首次凝視時間並無顯著差異,符合本研究假設。在笑話認知歷程,「語音歧義笑話」相較於「語法歧義笑話」,在總凝視時間最短及回視次數最少。實驗二比較推論笑話與歧義笑話的眼動軌跡,獨變項為刺激類型(語意歧義笑話、語意歧義非笑話、橋界推論笑話、橋界推論非笑話、推敲推論笑話、推敲推論非笑話)。實驗二結果顯示,推論笑話(橋界與推敲)在總凝視時間、回視次數與平均瞳孔大小皆顯著大於「語意歧義笑話」,表示推論笑話的認知理解歷程比語意歧義笑話來得久且較深層處理,其認知涉入較多而產生較高的愉悅感受。綜合兩個實驗,笑話的好笑程度受難度影響,除具備難度適中、可理解的條件,笑話技巧亦是另一重要的關鍵。未來可延伸至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比較不同笑話類型的認知、情感與笑反應的大腦機制,亦可透過不同笑話技巧進行幽默的訓練課程。



    關鍵字:歧義笑話、幽默技巧、笑話類型、眼球追蹤、推論笑話
  • 四向度完美主義之建構暨其與成就目標、學習倦怠之關係
    Construction of 4-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chievement Goals and Burnout
    張映芬

    完美主義為重要的人格因素,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行為、適應。過去研究多以「特質」或「來源」分類完美主義,然研究結果卻有不一致的現象,即以單一「特質」或「來源」的分類似乎可有再細分空間。既然「特質」、「來源」皆是完美主義重要的分類方式,且以單一「特質」或「來源」的分類似乎有再細分空間,那麼似乎可結合二者來分類完美主義。因此,本研究建構2 特質(完美主義追求/在意)× 2 來源(自我導向型/社會期許型)的四向度完美主義,並探討其與成就目標、學習倦怠之關係。


    所以,本研究建構三個驗證性因素分析競爭模式以探討完美主義分類架構,以及建構「完美主義、成就目標、學習倦怠關係模式」以分析三者關係。本研究抽取二批八年級學生為樣本,共1310人,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結果顯示:(1)「四向度完美主義模式」比「完美主義來源二階模式」、「完美主義特質二階模式」更適配;(2)「完美主義、成就目標、學習倦怠關係模式」與觀察資料適配;(3)自我導向型、社會期許型完美主義追求依序最能預測趨向精熟、趨向表現目標;(4)趨向精熟、趨向表現目標負向預測學習倦怠;逃避精熟、逃避表現目標正向預測學習倦怠;(5)自我導向型完美主義追求負向預測學習倦怠;自我導向型完美主義在意正向預測學習倦怠。

    本研究結合「特質」、「來源」分類完美主義以擴展過去研究;並發現四向度完美主義與四向度成就目標相對應關係,提供相關研究更豐富訊息;且以四向度成就目標的趨、避焦點分析其與學習倦怠關係彌補過去研究缺口。在教學應用上父母、教師可藉由提升孩子自我導向型完美主義追求、趨向精熟目標,降低社會期許型完美主義在意、逃避表現目標,將有效降低其學習倦怠。


    關鍵字:四向度完美主義、成就目標、自我導向型完美主義、完美主義追求、學習倦怠
  • 中文晤談評量問卷內部結構之探究:個案層次分析
    A Study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Session EvaluationQuestionnaire (C-SEQ): Client-Level Analyses
    陳慶福、陳凱婷

    晤談評量問卷(Sessio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SEQ)是一份過去經常被作為評量諮商影響的自陳式工具,且此問卷在過去,也經常被視為是評量諮商歷程與結果的工具。Stiles、Gordon 和Lani(2002)所發展的最新版Sessio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Form 5(SEQ-5),係由21 對語意區分的相對形容詞所組成,各題項均採7 點評量的方式計分。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陳慶福和林妙容(2016)翻譯自SEQ-5 的中文第五版晤談評量問卷(Chinese Sessio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C-SEQ),探討個案層次C-SEQ的內部結構。研究方法:參與者為2017年 4月至2017年7月間,至台灣的21所大學諮商輔導中心接受心理諮商之大學生,共計200位(N = 200),每一位參與者在最近一次接受諮商後,填答一份中文C-SEQ,本研究據此進行C-SEQ 內部結構的探討。研究結果:本研究的資料經由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可以確認C-SEQ 包含:深度性、順暢性、正向性和激動性的四個因素結構;在晤談評量向度和晤談後情感評量向度分別為深度性與順暢性,以及正向性與激動性。研究結論:個案層次的C-SEQ 包含四個因素的結構,此問卷的深度性、順暢性與正向性因素間存在低度至中度的相關;此問卷可提供國內諮商實務之回饋和諮商歷程研究之用途。本研究依據研究的發現與限制,提出對未來諮商實務與研究的具體建議。



    關鍵字:中文第五版晤談評量問卷、內部結構、英文第五版晤談評量問卷、 晤談影響
  • 青少年案主觀點的諮商關係體驗~初探性研究
    Adolescent Clients’ Perception of the Counseling Relationship: An Initial Qualitative Analysis from the Client Perspective
    王櫻芬、黃瑛琪、陳宛宜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索於台灣現有的學校諮商脈絡之下,青少年案主與其諮商工作者互動的關係體驗,尤其是其中情感連結部分之經驗。研究者以六名接受過三次以上的諮商,且仍正處於諮商關係中的青少年案主為對象,採用質性研究法,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研究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15.5 歲(介於13~18 歲)。五名為女孩,一名為男孩,國中生和高中生各三名。研究者採用質性內容分析進行訪談資料之分析。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案主在諮商中的關係體驗,可分為「案主知覺治療師個人特質」、「案主知覺治療師的對待態度」、「案主對諮商關係的評價與回應」,以及「案主接受諮商後的改變」四個主要類別。其中研究者認為最重要的發現為「案主對諮商關係的評價與回應」類別,此類別可再細分出「案主知覺諮商關係不同於其他人際關係」、「案主經驗到對諮商工作者的正向情感」和「案主在諮商關係中內在歷程與行為的改變」三個次類別。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案主在諮商中會感受到諮商工作者所展現的尊重、平等、同理、接納和在乎案主的態度,他們知覺到此人際關係異於其他人際關係,體驗到對諮商工作者的信任和親密感,在諮商中的行為表現有所改變。他們認為諮商經驗促進了自我瞭解、情緒表達更有彈性,並調整在諮商室外與其他成人互動的方式。根據研究發現,作者提出後續研究以及實務介入上的建議,如:研究上可以探討不同諮商階段中諮商關係的變化,及其對諮商成效之影響;以及實務上,針對青少年案主的諮商介入,應特別注意展現尊重、平等和同理等態度,以利建立正向情感連結。


     



    關鍵字:人際依附、共通因子、青少年案主、諮商關係
  • 學齡前幼兒之社會支配性與影響因素及其資源控制策略之探討
    Young Children’s Social Dominanc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Resources Control Strategies
    蔡秀蘭、周育如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齡前幼兒之社會支配現象。研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110 位四至六歲幼兒為對象,由教師填寫「幼兒社會支配性量表」與「幼兒道德行為量表」,父母填寫「父母管教方式問卷」,藉以瞭解幼兒社會支配性之年齡、性別分布以及相關影響因素;第二階段以第一階段由各班選出之社會支配性得分最高的30 名幼兒為對象,由教師填寫「資源控制策略量表」,研究者則進入現場實地觀察目標幼兒的互動行為,藉以瞭解高社會支配性幼兒資源控制策略的使用情形。第一階段的研究結果發現,幼兒社會支配性隨年齡上升,無性別差異;父母懲罰式管教以及幼兒本身的道德行為都與中、大班幼兒的社會支配性有關。第二階段行為觀察的結果則發現,社會支配性高的幼兒多是雙策略控制者與利社會策略控制者;隨年齡上升,幼兒會增加利社會控制策略之使用;幼兒控制策略的使用因對象而異,高社會支配性幼兒與高社會支配性幼兒互動時,較多使用利社會的策略,與一般幼兒或低社會支配性幼兒互動時,則較多使用強制策略。本研究結果可增進吾人對幼兒社會支配性之瞭解,也提供家長與教育工作者之參考。



    關鍵字:幼兒、社會支配性、資源控制策略
  • 連結原理與實例:抽象內容與複雜解答的效果
    Connecting Principled Information and Worked Examples: Effects of Content Abstractness and Solution Complexity
    廖心玫

    本研究透過兩個實驗調查抽象內容(實驗1)與複雜解答(實驗2)對連結原理與實例的影響。未曾學習過特定機率分配的大學生研讀某原理與兩個實例。在實驗1中,參與者完成原理-實例映對以及實例-實例映對作業。整體而言,他們在原理-實例映對的表現低於實例-實例映對的表現。與實例-實例映對相較,他們也犯了較多一對多錯誤,而且在原理-實例映對作業上對比出較少對等的內容但較多非對等的內容。然而,當實例-實例作業中一個例題較為複雜時,這些效果變得較為微弱。在實驗2 中,參與者完成原理-簡單實例以及原理-複雜實例映對作業。結果發現,他們在後者的表現低於前者。此外,參與者在後者犯了較多一對多錯誤,並且對比較少的對等內容但稍多的非對等內容。這項研究為文獻增加了關於連結原理與實例之歷程的直接證據。與實例-實例映對相比,抽象性確實導致原理-實例映對的困難。部分原因是該原理中的一般元素可以對應到實例中幾個可能的候選者。這種效果的結果是原理和實例之間的相應元素的映對不太準確。然而,原理-實例映對為學習者提供了檢驗未出現於實例中的元素的機會,並且與實例-實例映對相比這種學習往往較為準確。(儘管總體而言,原理-實例映對不如實例-實例映對準確。)另一方面,原理-實例映對也受到實例的解決方案複雜性的影響。將簡單實例與原理配對似乎有助於學習對等內容,而將複雜實例與原理配對則傾向於促進對非對等內容的學習。文末針對這些發現的意涵進行討論。



    關鍵字:例題複雜性、原理抽象性、類比映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