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臉書讓我更幸福?現實與線上互動對主觀幸福感之作用暨中介變項之探討
Facebook Makes Me Happier? The Effects of Realistic and Online Interaction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Their Mediating Variable人際互動與幸福感有密切關係。隨著社群網路興起,人際互動有了新形式。本研究以臉書(Facebook)為例,探討在現實(面對面)與線上兩種脈絡下的友誼互動對幸福感之作用,以及關係品質扮演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以有使用臉書的一般民眾(含社會人士與學生)為對象,透過網路問卷,請參與者填寫現實互動、臉書互動、關係品質、及主觀幸福感等量表。共收到 412 份問卷,有效樣本為 380。主要統計方法為結構方程式模型,結果發現:(1)朋友間的現實互動可透過關係品質預測主觀幸福感;(2)在控制現實互動的效果下,朋友間的線上(臉書)互動可透過關係品質預測主觀幸福感;(3)現實互動與臉書互動對關係品質具有相當的預測效果。這顯示若能妥善使用臉書,能加深關係品質,進而提升幸福感。
關鍵字:友誼關係、主觀幸福感、臉書使用、歸屬感、關係品質 -
臨床護理師職業倦怠雙元三因子效度研究
A Validation Study of Bi-factor Structure of Chinese Nurses Burnout with ESEM本研究採用 Moreno-Jime ́nez 等人編製之護理師職業倦怠量表(Nursing Burnout Scale, NBS)中文簡版為測量工具,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選取江蘇省 523 名臨床護理師爲研究對象,以 Mplus8.1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比較職業倦怠一因子、三因子、高階因子以及雙元因子四模式,應用CFA 與 ESEM 進行參數估計,旨在探討華人臨床護理師職業倦怠因素結構。研究結果顯示,臨床護理師職業倦怠雙元三因子 ESEM 模式之適配度最佳,護理師職業倦怠除了「情緒衰竭」、「低成就感」與「對人冷漠」等三種特定倦怠因子之外,還蘊含著一個「整體倦怠」因素。唯,整體因子與「對人冷漠」特定因子能夠有效解釋對應觀察變項之變異,而「情緒衰竭」、「低成就感」特定因子只能解釋小部分觀察變項的變異。本研究結果呼應了由 Mészáros Ádám、Szabó、Szigeti與 Urbán(2014)提出的職業倦怠雙元因子結構,顯示職業倦怠雙元因子模式具有跨文化、跨情境、跨行業的類推性。比起 CFA,在參數估計上 ESEM 提供了更合理精準的雙元因子參數估計值。本研究結果可提升心理計量研究對於護理師職業倦怠多維度潛在結構之認識。並可提示醫院管理者,在為處於危機中之臨床護理師提供干預時應考慮其職業倦怠總分。然而,因「情緒衰竭」與「低成就感」分量表之題項並未完全反應對應之特定因子,因而在實務或研究中需慎用此二分量表因子分。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諸如性別、年資等背景變項在職業倦怠雙元三因子模式的測量恆等性。
關鍵字:探索性結構方程模式、職業倦怠、雙元因子模式、護理師 -
員工協助方案人員面對保密議題之倫理判斷歷程研究
Ethical Judgment Process for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Professionals on Confidentiality Issues本研究旨在探討員工協助方案人員面對保密議題之倫理判斷歷程研究。針對六名企業內部 EAPs人員採個別深度訪談,以敘說研究中採用「類別-內容」進行質性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企業內部EAPs 人員會涉及不同型態的保密議題,並會經歷衝突、判斷與影響階段歷程:一、在衝突階段會遭遇:1. 行政力量介入 EAPs 運作,導致保密兩難的壓力;2. 當事人對保密知覺態度的差異;3. 涉及保密例外與預警責任的衝突;二、在判斷階段會考慮五個面向:1. 以員工協助方案人員倫理守則作為基礎判斷;2. 考量個案的權益是否受到傷害作為判斷;3. 以個案最大福祉作考慮;4. 評估並啟動相關資源協助;5. 善用知情同意並尊重當事人自主決定權;三、在影響階段會透過支持系統協助並找到自身調適的方法:1. 內部自我調適;2. 尋求外部支持系統協助;3. 重新定位 EAPs 服務功能;4. 調整因應策略。這些歷程將會不斷沉澱與思考,逐漸形成下一次處理倫理衝突事件的經驗判斷。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保密、員工協助方案、倫理、倫理判斷、倫理衝突 -
完美主義的領域特定性:端視於個體特性及檢視的領域
Domain Specificity of Perfectionism: Depends on Whom and What the Domains Being Examined本論文檢視完美主義是普遍性或是領域特定性,以及性別所產生的影響。研究一以幾近完美主義量表修訂中文版檢視運動員以及一般生在運動、學業領域的完美主義。研究一發現在高標準裡,領域、學群、性別的主要效果顯著,學群與領域、性別與領域間的交互作用達顯著。在相關分析部分,在運動員部分是沒有相關,但是,在一般生則呈現運動以及學業領域高標準的相關性,但如果將運動員以及一般生合併計算,則不管男性或是女性都沒有相關。因素分析顯示運動員為兩因素,但一般生為一因素。研究一高標準分數的差異以及領域間無相關的現象,基本上支持完美主義為領域特定性,但一般生在領域間高標準的相關,以及因素分析為單一因素,卻是支持完美主義跨領域的特性。基於運動與學業是向度差異非常大的領域,這可能產生兩者間的特殊性。研究二則以一般生在生活以及學業領域檢視此議題。研究二發現學業跟生活在高標準分數的差異,但性別間則無差異,性別與領域間無交互作用;相關分析部分僅女性呈現生活以及學業領域在高標準以及落差的相關性,男性則無此相關;因素分析的結果為一因子。本研究認為探討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時,需要同時考量實驗參與者對於研究者所挑選領域知覺的重要性以及領域間的相關性。
關鍵字:完美主義、性別差異、領域特定性 -
諮商心理師全職實習與專業督導的現況調查研究
Survey on the Current Internship Training and Supervision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以全職實習的諮商心理師與其實習機構的專業督導者為研究對象,想要瞭解其實習與接受專業督導的情況。本研究聯繫 158 個單位,有 95 個單位同意參與,回覆率 60.13%,發出 180 組配對問卷,回收資料整理,獲得 103 組配對樣本,共 206 份有效問卷,問卷回收率為57.22%。本研究調查實習諮商心理師的實習項目與時數、不同場域的實習諮商心理師在實務項目與接案問題類型、在接受督導的情況、雙方對督導關係滿意度、督導者採用的督導方式。結果發現,實習心理師平均每週個案量為 7.76 人時,個別諮商一年平均為 285.10 人時;每週平均接受督導 1.5 小時。不同場域實習心理師在下列實作項目;「婚姻與家庭諮商」、「初談」、「教學與工作坊」、「心理衛生推廣工作」、「入班座談」等有顯著的差異。擔任專業督導者,執業年資 10 年以上最多,占 67.9%,督導者年資 5-10 年為多;督導者個人諮商理論學派,前三項分別為關係及經驗取向(35.9%)、後現代取向(20.4%)以及動力取向(14.6%)。醫療場域的督導者年資較淺於社區與學校場域,提供的督導時數卻較高;督導者與實習心理師對督導關係皆是滿意的;督導者在評量時會因不同學派而有顯著差異,關係及體驗取向的督導者評分高於認知行為取向的督導者。本研究除了調查實習現況,對調查結果與內涵進行分析與討論,並針對未來研究與實務訓練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全職實習、專業督導者、督導方式、實習諮商心理師 -
諮商教育新手工作者的教學行動:以覺 察與反思為訓練主軸的大學部輔導與諮商實習課程為例
A Novice Counselor Educator’s Action Research on Teaching: An Undergraduate Counseling Practicum Course Based on Awareness and Reflexivity-focused Training本行動研究起始於研究者作為諮商教育新手工作者,初任大學部輔導與諮商實習課程授課教師,希冀以臺灣輔導諮商專業發展脈絡為基底,回應學生學習需求以及銜接教、學、用,思考並安排實習課程之規劃與進行。研究之行動場域為研究者之大學部輔導與諮商實習課程,研究者課程規劃主要以自我覺察督導模式進行團體督導與個別督導,以及同儕督導、課程教學以進行課程。本行動研究目的為發展符合臺灣在地脈絡之實習課程規劃。研究資料蒐集以焦點團體訪談法進行,共以三階段進行:學期初、學期中、課程結束三個月後。由於研究者身兼教學者、督導者,研究訪談由研究助理執行以維護研究倫理;送出學習成績評量之後,研究者以歸納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行動「中」的發現:一、課程前:(一)過去接受督導的經驗、(二)修習輔導與諮商實習課程的期待、(三)接受課程督導之前的整體狀態;二、課程進行中:(一)觀察督導者的位置與姿態、(二)觀察督導者的督導策略、(三)接受督導者督導後的影響、(四)對課程安排規劃之建議;三、課程進行後:(一)實習課程的學習、(二)以受督者為中心的督導、(三)督導者的督導策略、(四)接受督導者督導後的影響、(五)對於課程安排規劃之建議。本研究亦呈現研究者依據此次行動結果之調整、行動反思、以及延續行動方向。
關鍵字:大學部輔導與諮商實習課程、自我覺察督導模式、行動研究、諮商員教育、覺察與反思 -
正向心態與創造自我效能預測學生在數位廣告設計的投入與解決問題的迴避動機
Positive affect creative self-efficacy on the ability and confidence to predict problem solving avoidance motivation in a digital advertisement design course在設計的學習環境中,成功的行為實踐需要在正向心態和創意自我效能之間取得平衡。然而,在過去,大多數與設計教育領域相關的研究著重探討學習者的創造力與創造性表現之議題,而較少有研究討論避免動機。為了理解正向心態與創意自我效能對設計實踐中解決問題動機的影響,本研究將創造自我效能分為信心與預測解決問題動機的能力。同時基於情緒資訊模式,此研究模式表明個體的正向情緒影響他們在解決問題時的認知歷程,因此,本研究探討研究參與者ˇ的心理特徵與其狀態的水平,包含正向情感、能力的創造自我效能、信心的創造自我效能,以及數位廣告設計中解決問題的迴避動機。本研究以技術型高中的廣告設計 66 名學生為參與對象,本研究在參與者完成課程中的專題設計作品後,進行問卷資料填寫,收集數據並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驗證性分析。結果顯示,正向心態與創造自我效能的能力和信心呈正相關;兩種類型的創造自我效能感與解決問題的迴避動機呈負相關。舉例而言,本研究結果表明,具有良好創意自我效能感知的人將不太會感受到挑戰性的問題,但具有高度解決問題的迴避動機之學生可能沒有更多的動力去持續改進設計製作。這項研究的意義透過更好地理解這些關係,使得教師在教授專題設計時,會更容易地提高技術型高中生的正向心態與兩種類型的創意自我效能,進而降低學習者的解決問題的迴避動機。
關鍵字:正向心態、技術型高中生、專題設計、創造自我效能、預測解決問題的迴避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