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51-3期
  • 科學想像力圖形測驗之驗證
    Validation of the Scientific Imagination Test-Figural
    王佳琪

    本研究旨在以 Rasch 模式重新驗證科學想像力圖形測驗(Scientific Imagination Test-Figural,SIT-Figural),以提供內容、結構、類推、本質、解釋、以及外在效度面向的效度證據,並探討科學想像力、心像與不同背景變項(例如性別、年級與學院別)之間的關係。研究對象共 616 位大學生。本測驗共有 A、B、C、D 四項作業,每項作業均包含科學想像力歷程中的漫想力、聯想力、奇想力等三個向度,用以測量學生之科學想像力。經以 Rasch 部分給分模式分析,三向度的測驗具有良好的模式資料適配度。大部分的作業在性別、年級與學院別上並無明顯的差異試題功能(differential item functioning, DIF),且漫想力、聯想力、奇想力之信度分別是 .85、.84 以及 .83,科學想像力與心像能力具有中低度相關。在差異分析上,研究指出科學想像力在性別、年級與學院別上有顯著差異,其中,女學生在科學想像力圖形測驗上的能力表現顯著高於男生,大三學生的科學想像力顯著優於大一與大二學生,人文社會學院與數位設計學院學生的表現比工學院與商管學院的學生好。最後,本研究針對「科學想像力圖形測驗」的發展與應用,提出未來研究之建議。


     



    關鍵字:心像、科學想像力、科學想像力圖形測驗、Rasch 部分給分模式
  • 兒童局部與整體連貫性推論能力發展研究
    A developmental study of children’s local and global coherence inference abilities
    張菀芯、曾玉村

    理解並非一個單一的歷程,相反的,理解需要許多種推論能力以建構情境表徵。推論的發展差異在閱讀研究中是重要議題,然而現階段對於局部與整體連貫性推論的發展順序尚待釐清。局部連貫性推論需要建立字詞與句之間的連結(例如代名詞),整體連貫性推論需要讀者超過文本並結合自身知識已填補文章中缺失的細節。本研究針對局部與整體連貫性推論進行年級間的差異分析,也進一步以群聚分析探討跨年級資料合併後的潛在型態。研究採用六篇各約 200 字的短篇故事,每篇有 1 題字面題,2 題局部連貫性推論題及 1 題整體連貫性推論問題,皆為選擇題形式。結果發現,四、五年級學童在兩種推論類型表現都優於三年級學童,且五年級學童在局部連貫性推論的表現優於三、四年級學童;然而此差距並不必然是年紀的影響,跨年級的學童也可能存在有共同的反應型態:即使年齡、能力相當的學童中,仍在局部與整體連貫性的推論有不同的表現。群聚分析得出四種不同的反應型態,顯示理解所需的推論技能並非都同步發展。對能夠做整體連貫性推論的學童來說,並非皆具有高局部連貫性推論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出學童在推論發展順序上存在個別差異,應針對學童所欠缺的推論能力進行教學,給予更合適的推論課程。



    關鍵字:局部連貫性、推論、整體連貫性
  • 學生為何作弊?以條件化間接效果考驗課室目標結構、個人成就目標、無聊與作弊之關係
    Why do students cheat? The conditional indirect effect of perceived classroom goal structures, personal achievement goals, and boredom on cheating
    彭淑玲、程炳林

    本研究統整成就目標理論與學業情緒理論,並兼顧成就目標理論之個人與情境層面,解釋課室目標結構(classroom goal structure, CGS)、個人成就目標、無聊如何共同預測作弊。據此,本研究目的為:(1)考驗個人成就目標是否透過無聊對作弊產生中介效果,即無聊是否為個人成就目標與作弊之中介變項。(2)考驗學生知覺的兩種 CGS(精熟、表現目標結構)是否調節上述中介效果。本研究以 626 位七至九年級學生為對象,特定數學領域,並以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al modeling, SEM)進行條件化間接效果分析。結果顯示:(1)精熟與表現目標均會透過無聊對作弊產生負向效果,其中以「精熟目標→無聊→作弊」的負向間接效果較強。(2)學生知覺的 CGS 會調節「個人成就目標→無聊→作弊」之間接效果。首先,當個人與情境目標一致時,個人成就目標透過無聊對作弊的抑制效果會隨著 CGS 分數提升而變強(即隨著精熟目標結構分數提升,精熟目標透過無聊而抑制作弊的效果逐漸增強;隨表現目標結構分數提升,表現目標透過無聊降低作弊的效果逐漸增強)。其次,當個人與情境目標不一致時,會隨不同 CGS 類型與得分程度對中介模式產生不同調節效果。當學生知覺高精熟目標結構時,隨著精熟目標結構分數的增加,會強化表現目標透過無聊而誘發作弊的效果;當學生知覺低表現目標結構時,個人精熟目標透過無聊對作弊的抑制效果才可能存在。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國中教學輔導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作弊、個人成就目標、條件間接化效果、無聊、課室目標結構
  • 臺灣中小學資優教育銜接與資優學生學習適應研究
    郭靜姿、張書豪、蔡明富、廖釗君、陳錦雪、林燁虹、于曉平

    本研究透過「特殊教育通報網」、「臺灣資優學生追蹤與支持平臺」與「資優生學習問卷」編製,探討資優學生教育銜接與其對學習適應的看法。本研究先協商特殊教育通報網增置通報欄位,將資優學生畢業升高一級教育階段接受資優教育服務的情形納入通報;其次邀集相關專家學者等進行焦點座談後,規劃「臺灣資優學生追蹤與支持平臺」,並編製線上版「資優生學習問卷」,以便蒐集資優學生學習適應資料。「資優生學習問卷」包含國小、國中與高中共三份調查問卷,預試結果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問卷另編有 12 個核心題目,以進行跨教育階段之比較。另外,基於關懷弱勢學生接受資優教育服務的情形,本研究亦調查雙重殊異學生占資優學生總數的比率。


    本研究有如下發現:


    1. 國小資優學生銜接國中資優教育服務的比率僅 35.2%,國中資優學生銜接高中資優教育服務的比率僅 24.0%。整體言之,資優學生銜接至高一個教育階段接受資優教育服務的比率偏低。

    2. 由高中資優班學生升大學之學門統計發現,數理資優班學生進入理工醫相關學門之人數占85.2%;語文及人社資優班升學語文及人社相關學門之人數占 86.8%,顯示高中資優班學生之學術專長與大學就讀科系相符。

    3. 各教育階段雙重殊異學生人數平均僅占全體資優學生人數 1%,此項比率較他國雙重殊異學生占全體資優或身心障礙學生比率偏低。

    4. 各教育階段資優學生對於在資優班之「學習發展」、「生活適應」與「未來生涯」的看法在四等量表中,介於 2.92~3.56,態度傾向正向。

    5. 不同性別之資優學生的各項學習適應比較發現,國小女性資優生較男性資優生的生活適應佳;但高中階段的生活適應與未來生涯等態度卻較男性資優學生低。

    6. 國小資優學生普遍在學習發展、生活適應與未來生涯等態度優於國中資優學生與高中資優學生;國中資優學生亦優於高中資優學生。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在最後提出相關建議供教育主管機關決策參考。


    關鍵字:未來生涯、生活適應、資優教育銜接、資優學生、學習發展
  • 數理資優能力、智力與大腦區域同質性之相關研究
    Regional Homogeneity Correlates with Mathematical and Scientific Talent and Intelligence Quotient
    吳清麟、郭靜姿

    數理資優往往意味著高智力,但兩者並非同一概念。近期研究指出數理資優個體的大腦結構與常人不同,更發現數理資優與智力在大腦白質結構連結之差異。然而,卻鮮少研究從大腦區域同質性觀點探討數理資優、智力與大腦灰質結構的關係。是以,本研究招募 16 位數理資優大學生,平均年齡為 20.91 歲(SD = 1.75)為實驗組;以及招募 14 位平均年齡為 21.72 歲(SD = 0.92)的大學生為控制組。使用魏氏成人智力量表第三版評估個體智力,並以靜息態大腦取向分析數理資優個體與一般人的智力與其大腦區域同質性之相關。本研究通過臺北醫學大學行為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之審查。所有參與者皆在瞭解研究內容並簽署知情同意書之後才進行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在包含數理資優與一般樣本中,智力與雙側額中廻、右側前扣帶廻、左側視丘之區域同質性皆為正相關。另一方面,排除年齡與智力影響後,數理資優個體在雙側中央前迴、頂上葉、額上廻、海馬旁廻、顳中廻與舌狀廻與一般人運作不同。此項結果驗證數理資優與智力資優在生理特質有同有異,靜息態大腦研究可增進教育工作者對這兩群學生的特質有更進一步瞭解。另外,在鑑定與發掘高智商及數理資優學生時,教育工作者更要思考如何運用不同的工具評量不同類別的資優。



    關鍵字:區域同質性、智力、數理資優、靜息態腦影像
  • 青少年創意自我效能、競賽投入與參加競賽的價值之關係-以 IEYI 世界青少年創客發明展選拔賽為例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s´ Creative Self-efficacy, Competition Engagements and the Value of Participating in Competition-aking the IEYI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for Young Inventors as an Example
    洪榮昭、陳美蓮、葉建宏、陳柏熹

    創新是將創意轉換成價值,創新能力日益重要,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特別需被重視和提倡。目前少有的研究多集中在學生參與激烈賽事中的態度和相關信念,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學生如何克服發明展中出現的挑戰,能持續投入及肯定參加競賽的價值。研究從成就感控制價值理論的角度出發,提出相關研究問題,以理解學生的創意自我效能在實踐競賽中的作用,並探討其與學生積極競賽投入構面間的相關性以及參加世界青少年創客發明展選拔賽的競賽價值相關性。參賽者選擇附予價值的作品類別,並於作品與所選擇的類別間產生創意,透過自我效能和學習投入,肯定競賽的價值。本研究收集來自 254 位學生的數據,並通過 AMOS 20 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型。結果顯示青少年創意自我效能、競賽投入與參加競賽的價值間具有良好的適配度與信效度,驗證此研究模式可使用性。這項研究的含義表明,學生的創意自我效能可以在參與競爭的動手製作過程中引起。本研究通過顯示三類的競賽投入可以促進或抑制參與者的競賽價值,進一步增加了我們對關係動力學的理解。與先前的研究相比,這項研究的結果似乎對參與競賽的價值產生更有意義的組合影響。綜合言之,本研究突破過去的研究成果,而對創造研究相關領域做出理論與實務性的貢獻,其主要貢獻有:一、本研究所建構模式適配度良好,且各構面之信度與效度俱佳,可解釋發明創作的競賽價值;二、研究驗證創意自我效能這項重要的特質,可分別增強對競賽的認知、情感與行為的投入,並且也能提升參加競賽的價值。



    關鍵字:青少年創客發明展、創意自我效能、競賽投入、競賽價值
  • 探索語音處理對外語閱讀的影響:一個針對中文母語者閱讀日語為外語的眼動研究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on Foreign-Language Reading: An Eye-Tracking Study for Chinese Learners of Japanese-as-a-Foreign-Language
    官英華

    本研究以中文母語的高階日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探索語音處理對文章理解和字詞辨識的影響。透過實驗在 5 個閱讀條件下(語音抑制、逐字朗讀、聽不相干語音、聽文章語音以及安靜閱讀)比較了受試者的閱讀表現、整體性和詞層次的眼動模式。此外,研究也檢視文章難度是否影響受試者在閱讀日文文章時處理語音的傾向。藉由分析受試者在詞層次的眼動行為來檢視中文知識如何影響他們處理以不同字體書寫的日語詞彙。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不太需要依賴語音轉碼即可理解日文短文:語音抑制和聽不相干語音並未妨礙閱讀理解,而逐字朗讀以及聽文章語音並不能提升閱讀理解。除了在逐字朗讀的情況下,文章難度並不影響受試者在其他閱讀條件下語音處理的傾向。在字詞處理方面,受試者的中文知識僅促進他們處理中日同源詞,並無法促進他們處理中日文間的同形異義詞或僅在日語裡使用的漢字詞。聽文章語音傾向只有利於處理平假名或片假名的字詞,但會延長對中日同源詞的注視時間,此結果指向語音轉碼在提取中日同源詞的意義時,可能並非必要的過程,但對處理以平假名或片假名書寫的字詞較為重要。



    關鍵字:外語閱讀、眼動追蹤、語音處理、線性混合模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