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52-1期
  • 性雜亂的形成與對性侵害的影響
    Development of Promiscuous and Impersonal Sex and its Consequences on Sexual Assault
    黃軍義、林耀盛、李嘉豐
    國內在性雜亂形成與影響方面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提出性雜亂形成與影響的模型。此一模型指出:早年性經驗與追求感官刺激特質相關,皆影響性雜亂的形成;而早年性經驗、追求感官刺激特質、與性雜亂,皆影響性侵害行為與次數。本研究以無記名自陳式問卷在線上蒐集資料,透過網路平台宣傳,調查年滿二十歲的男性,共計有998位參與,平均年齡23.01歲,教育程度以大學居多。研究結果顯示,早年性經驗與追求感官刺激特質相關,皆可預測性雜亂;而早年性經驗、追求感官刺激特質、與性雜亂皆可預測性侵害行為;早年性經驗與性雜亂可預測性侵害行為次數。研究結果支持本研究模型。此外,13%的參與者自陳在近一年內曾從事性侵害行為。文末就研究結果的意涵、實務應用、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方向進行討論。

    關鍵字:早年性經驗、性雜亂、追求感官刺激特質、性侵害
  • 正念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調適能力及人際關係之影響
    The Effects of a Mindfulness Curriculum on the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Fifth-grade Children
    謝宜華、黃鳳英

    兒童時期是情緒調適策略及人際技巧發展的重要階段,情緒調適能力不佳,對兒童產生的影響既廣泛且長遠。根據相關研究,正念對情緒調適、專注力與人際關係促進有正向效益。但國內以系統性正念教育課程作為國小學童介入之方案,仍在初始階段。本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以班級為單位分派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實驗組接受為期十二週,每週四十分鐘之「兒童正念教育課程」,對照組學童維持原時段教學活動,研究結果融合量化評量與質性訪談以了解正念教育介入效益與兒童正念學習經驗。評量工具包括:情緒智能量表青少年版、情緒調整量表、國小學童正向情緒量表,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進行分析,另輔以課程回饋單及師生個別訪談資料做介入效益及兒童正念學習經驗之探究。研究結果發現,接受正念教育課程的實驗組,其在情緒智能量表總分及內省分量表、人際分量表,與對照組間達到顯著差異;另在情緒調整總量表、調整策略分量表及情緒效能分量表分數,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組。但在國小學童正向情緒量表部分,兩組間未達顯著差異。此外,根據質性訪談資料顯示,學童普遍能夠將正念技巧應用於學習及生活層面,自我情緒覺察及情緒表達之能力增加,促成整體情緒調適能力與情緒智能提升,並改善人際關係與互動品質。總而言之,「兒童正念教育課程」在目前臺灣的國民教育體制下,具有高度的可行性,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正念教育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童具有促進情緒智能、情緒覺察、情緒調適策略、與改善人際關係之效果,或可做為國民教育學童「情緒調適與人際關係促進」的課程方案。



    關鍵字:正念、兒童正念教育、情緒調適、人際關係
  • 父母與其五歲子女談論過去情緒經驗用語的差異
    Conversations Between Parents and Their 5-Year-Old Children on Emotional Experience
    王珮玲

    父母與其子女的談話是幼兒早期情緒社會化重要途徑。談話中,父母分別扮演不同的情緒角色,讓子女重新建構對於情緒的意義,並學習文化脈絡下所重視的情緒價值,互動中,幼兒性別似乎也影響著父母情緒經驗的用語,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究父母與其子女談論過去情緒經驗用語的差異,關注的面向是詞彙量/情緒詞彙量、敘說方式和敘說內容。本研究對象分別各為 30 位 5歲男孩和女孩與其父母,幼兒的語文能力中上。在家長同意下,至家中蒐集親子在快樂、難過、生氣和害怕情緒的談話及幼兒的語言能力。並參考 Wang 與 Fivush 等人(2005)的研究進行語料的編碼,以 t 考驗、卡方及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資料。結果發現,在詞彙和情緒詞彙上,父母之間無差異;但是父親對於男孩的情緒詞彙總量是高於女孩,母親則在男孩害怕的情緒詞彙量高於女孩。在敘說方式上,母親比父親較常出現重述方式,父親則比母親更常出現延展方式。與其子女談話中,母親比較會延展男孩的難過情緒,父親則是延展男孩的害怕情緒。在敘說內容上,當情緒事件以快樂和害怕為主題時,幼兒多描述情緒的引起是個人的感受,當情緒事件以難過和生氣為主題時,幼兒則多表示情緒是因人際互動而衍生的。至於情緒問題解決方法上,父母比較重視幼兒的生氣情緒,提供較多的解決方法,但多數父母都未能提供情緒的處理方法。依研究結果,建議父母、親職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應重視父親對於男孩情緒發展的獨特性、深入分析父母詞彙和情緒詞彙內涵的差異、探究父母與其子女延展方式的差異,以及提供幼兒情緒調節的方法。



    關鍵字:性別差異、敘說方式、敘說內容、親子談話
  • 高齡者之感恩性情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情緒與認知之雙元中介機制
    Effects of the Elderly’s Gratitude Deposition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 Dual Mediating Mechanism of Emotion and Cognition
    陳貽照、簡晉龍、許詩淇
    本研究從正向心理資源的角度切入,探究符合高齡發展且具可塑性的「感恩」與高齡者主觀幸福感之關聯,並探究其間的中介機制。研究假設:在控制一些隨著老化而改變的生活狀況變項(生病次數、運動情形)後,高齡者的感恩性情對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正/負向情緒)仍有顯著正向效果,此效果係透過情緒面的感恩情緒與認知面的生命回憶之中介。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搜集到355名55歲以上的高齡者資料。透過結構方程式模型的檢驗,在控制年齡、性別、生病次數、運動變項的效果之下,路徑模式的結果顯示:(1)感恩性情對感恩情緒與正向生命回憶有正向助益;(2)感恩情緒會增加正向情緒,但也會帶來負向情緒;(3)正向生命回憶會增加生活滿意與正向情緒,也會減少負向情緒;(4)感恩情緒可中介感恩性情對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之效果;(5)正向生命回憶可中介感恩性情對生活滿意、正向情緒、及負向情緒之效果。總結來說,感恩性情可透過認知面的生命回憶與情緒面的感恩情緒兩個不同的中介機制來影響主觀幸福感三成分,其中,又以生命回憶具有較大的正面效果。比起生命回憶,感恩情緒不但效果較弱,甚至可能帶來負向情緒。因此,比起感恩情緒,生命回憶似乎更是高齡者幸福感的重要機制。最後,本文也提出本研究的限制、未來的研究方向,及提升高齡者幸福感的可行方案,希冀這些方案,能拋磚引玉,讓更多心理學者能對台灣的高齡社會做出更實質的貢獻。

    關鍵字:高齡化、感恩性情、正向回憶、心理資源、幸福感
  • 以人際歷程理論分析教師接受諮詢之人際經驗
    The Teacher’s Interpersonal Experience of Receiving consul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terpersonal Process Theory
    曾雅蘋、杜淑芬

    本研究是旨在探究教師參加與諮詢師合作諮詢之人際經驗,並以人際歷程理論的角度分析此項經驗。研究參與者是 5 位女性與 1 位男性教師,服務年資 1 到 21 年,他們均因學生在班級中的行為管教問題自願接受 5 次為期十週的教師諮詢。研究方法採現象學取向,透過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瞭解教師在諮詢歷程中與諮詢師的互動經驗與應用諮詢所學於學校現場的師生互動經驗,並以「整體-部分-整體」的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以了解「教師-諮詢師」以及「教師-學生」等兩段人際經驗的經驗內涵。研究結果歸納統整教師接受諮詢歷程中的人際經驗內涵,包含了:(一)教師與諮詢師的互動歷程經驗。教師在此歷程中的經驗包括:1. 安全與正向支持環境有助於消弭抗拒,增進合作。2. 諮詢回饋啟動教師對師生互動模式與自身內在衝突的反思覺察,進而跨越衝突、改變信念與行動。3. 諮詢協助教師深入理解學生問題脈絡,深化同理與更多互動策略。4. 教師從諮詢中發展教學或輔導的新觀點,在「做中學」中讓改變得到驗證。以及(二)教師在教學現場中與學生的互動歷程經驗。諮詢過後,教師轉化自身內在資源並實踐在教學現場上的經驗包括了:1. 教師更能傾聽與欣賞孩子和自己,師生關係品質更好。2. 教師能運用正向語言,創造教室中的正向互動循環。3. 教師開啟教學新境,找到實踐自己教育理念的道路。研究者在討論中運用人際歷程理論概念化和詮釋教師與諮詢師以及與學生的人際經驗,並在結論中針對教師諮詢的研究與實務工作提出建議。



    關鍵字:人際歷程理論、教師諮詢、專任輔導教師、學校諮詢、諮商心理師
  • 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對未婚成年女性愛情分手失落調適之輔導效果
    The Effects of Solution-Focused Group Counseling on Break-up Adjustment of Unmarried Adult Females
    陳湘芸、許維素

    本研究旨在探討焦點解決團體諮商(SFGC)運用於未婚成年女性分手調適之輔導效果。共有6位遭逢分手失落的未婚成年女性,參與為期8次、每次2小時之結構性焦點解決團體諮商。成員們分別於團體前、團體結束時以及團體結束後四周,各接受一至兩小時的半結構式個別訪談,共獲得18份訪談稿,並依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團體成員在不同階段面對分手調適有所改變的向度包括:對分手的態度與因應、分手對自我的影響、對原親密關係的態度、對未來感情的態度,以及對人我關係的態度與影響;同時,團體成員認為參與團體的經驗對其分手調適的影響包括:(1)團體溫暖信任的正向環境,提供安全檢視經驗的機會;(2)成員的優勢與進展,激發人際學習與正向激勵;以及(3)SFGC解決導向活動,發揮賦能效益。本研究結果支持SFGC催化成員分手調適歷程的各方發展,帶出接納與重新建構的契機,而SFGC歷程對成員分手調適的影響與療效因素的發揮有其獨道之處,包括:分手調適可為一建構解決之道的歷程、目標與未來導向帶來穩定與方向感、賦能與改變導向帶來高度正向激勵以及團體支持與學習等。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對未來相關實務與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分手調適、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團體輔導效果
  •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青少年身體意象諮商成效之相關研究
    Effectiveness of Solution-Focused Brief Counseling in Promoting Body Image of Adolescents
    蘇于珊、許維素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FBC)對青少年身體意象之諮商成效及其影響因素。本研究邀請十位14-16歲具負向身體意象的青少年分別參與實驗組與控制組,於諮商前、結束時以及結束後一個月,所有研究對象需填寫「身體意象量表」(MBSRQ);實驗組則接受共4-6次SFBC,並在諮商前、後及結束後一個月,各接受一次參酌MBSRQ向度設計的半結構式訪談。研究中的量化資料採Wilcoxon配對組符號等級檢定進行分析,訪談資料則依開放式編碼原則執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SFBC對實驗組在MBSRQ之外表自我評估與體能重視程度上具立即輔導效果,且實驗組知覺SFBC對其提昇身體意象的影響因素為:(1)諮商師堅定鼓勵的激發;(2)過去成功經驗加速改變意願與目標形成;(3)具體步驟地朝向個人目標,激發與維持改變動力;(4)自我激勵與效能,增強改變動機;(5)組合新舊方法以增加成效;(6)探究具體微小改變,提昇自我監控的自主能力;(7)推進身體意象悅納,帶動漣漪效應;以及(8)未來期望與有效策略為續航基石等。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進行討論相關與建議。

    關鍵字:身體意象、青少年、焦點解決短期諮商
  • 依附、憂鬱和積極因應對青少年學校生活困擾之影響性研究
    Impacts of Attachment, Depression, and Active Coping on Adolescent School Life Disturbance
    王櫻芬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父母依附和同儕依附的關聯,以及依附、憂鬱和積極因應對於青少年學校生活困擾的預測力。研究者採用追蹤調查研究設計,以 229 名青少年為對象,以其九年級時的母親依附、父親依附和憂鬱情緒,以及十年級時的好友依附和積極因應策略使用等自變項,預測他們十年級時的學校生活困擾程度。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和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結果顯示:(1)九年級時的母親依附焦慮和父親依附焦慮,與十年級的好友依附焦慮和好友依附逃避,存有顯著正相關;(2)九年級時的母親依附逃避和父親依附逃避,與十年級的好友依附焦慮、好友依附逃避皆無顯著關聯;(3)九年級時的母親和父親依附逃避和依附焦慮愈高,其憂鬱情緒愈高;(4)九年級時的憂鬱情緒、十年級時的好友依附焦慮和積極因應策略使用,可以顯著預測十年級時的學校生活困擾。三個變項的累積可解釋變異量為 29%。然而,九年級時的母親和父親依附逃避和依附焦慮,未能成功預測十年級的學校生活困擾。由於九年級進入十年級是一個重要學習轉換階段,學生剛進入新的校園環境,格外需要教育輔導人員的協助,以適應學校生活;根據研究發現,研究者建議高中職五專的學校輔導人員,提供十年級青少年積極因應策略介入方案和同儕關係促進輔導方案。此外,國中輔導人員應針對九年級的青少年,設計適當的憂鬱防治情緒管理方案。透過學校輔導人員的攜手努力,促進青少年學校階段轉換時的適應。



    關鍵字:父母依附、同儕關係、因應策略、憂鬱、學校適應
  • 正念、正念訓練與心理健康:預設模式網絡之觀點
    Mindfulness, Mindfulness Training and Mental Heal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fault Mode Network
    粘瑞狄、吳治翰、吳聰義、楊高騰、念裕祥、張育愷

    正念為一種特殊形式之察覺能力,其與諸多心理健康有所連結,近年正念研究亦以神經科學取向進行探究,其中預設模式網絡則是討論關於大腦功能相關議題時相對較新的觀點。本回顧旨在以大腦預設模式網絡觀點探討正念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大腦神經機制,並著重於功能性磁共振造影與腦電圖等取向在橫斷式、縱貫式和介入性實證研究的角度來進行討論。經文獻回顧後發現,過去正念相關研究指出,正念對心理健康與大腦結構或功能具正向影響;而預設模式網絡和憂鬱症與阿茲海默症等疾病有所關聯。而在功能性磁共振造影方面,正念傾向與正念訓練對預設模式網絡腦區之活化程度有其關聯性存在,並可能增加注意力相關的腦網絡與邊緣系統之間的連結性,藉此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正向影響。此外,在腦電圖方面,正念傾向與正念訓練造成的預設模式網絡腦區之活化差異與 gamma 與 theta 波變化有關。整體而言,正念傾向與正念訓練可促使個體從預設模式網絡驅使的思緒漫遊中脫離,並對大腦功能產生正向影響。本文提供國內對該議題有興趣的研究者瞭解其研究發展趨勢,並建議可朝向更嚴謹的實驗設計、樣本普遍性、正念訓練型態影響之差異、預設模式網絡在正念與行為表現間所扮演的中介角色等進行後續研究。



    關鍵字:正念、功能性磁共振造影、思緒漫遊、預設模式網絡、腦電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