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年女性教育人員生涯「意義提升模式(RAISE-up model)」之建構
The Construction of RAISE-up Model for Mid-Life Female Educators近年來在後現代思潮下,生涯規劃(career plan)之意義已逐漸轉型為生活設計(life design)的概念。本研究目的在以中年女性教育人員為對象,建構生活風格諮商模式之初步架構,用以協助教師理解個人教師專業生涯發展及生活風格。研究參與者為 12 名資深教育人員,由 3 位經本研究訪談訓練之諮商心理師擔任訪談員,以敘事訪談方式蒐集資料。所得資料轉謄為逐字稿並進行紮根分析,結果所呈現之諮商歷程架構包括五個步驟:(1)諮商關係之建立(Relationship);(2)生命故事的開展與生命主題之覺察(Awareness);(3)生活 - 生命意義的頓悟與轉化(Insight);(4)個人優勢力量之聚焦(Strength focused);以及(5)延伸至未來生涯 - 生活之規劃設計(Extension to the future)。最後取各階段關鍵字英文字首之字母命名為中年女性教師「意義提升模式(RAISE-up model)」。此歷程模式,由助人者與當事人的關係建立開始,進入協助當事人覺察個人生命主題,催化當事人頓悟個人生命經驗,並藉由經驗中的意義理解而產生優勢能量,賦能個案並協助其延伸面對未來的行動與規劃。本研究最後根據以上發現提出討論,並提出諮商實務及未來研究方面之建議。
關鍵字:女性生涯、中年女性教育人員、生涯風格設計、生涯敘事、紮根分析 -
邁向志向之旅-青少年生涯目的感發展之歷程研究
A study of Taiwanese adolescents’ career purpose研究目的為探討青少年生涯目的感之影響因素與發展歷程。研究方法方面,研究對象為 21 位具有生涯目的感之青少年,其中男生有 7 位,女生有 14 位,兩年前受訪時為國中七至九年級,兩年後訪談時,就讀九年級者 11 位、高一有 8 位、就讀高二/專二者有 2 位。研究針對研究目的設計兩次訪談大綱,透過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所得資料以質性紮根理論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生涯目的感帶來的感受與影響包括,是生活重心與歸屬、感受正向情緒、增加行動探索、以及產生未來方向。(二)影響生涯目的感發展的因素,整體可歸納為家庭影響、學校影響、楷模影響、自我內在、現實與成長體會以及意外機緣因素。(三)兩年後生涯目的感的變動可歸納為穩定未變與重新探索兩類。(四)生涯目的感發展歸納為接觸啟蒙、嘗試回饋,關注評估,初步承諾,以及具體承諾/多元開展等五個階段,研究進一步提出生涯目的感發展的動態歷程發展模式。研究結論為生涯目的感對青少年具有重要意義,有不同的發展階段與影響因素,可據此規劃不同之生涯輔導策略,以協助青少年探索建立未來方向。
關鍵字:生涯目的感、生涯發展、生涯發展歷程、青少年 -
臺灣醫師世家的生涯代間傳遞
Intergenerational Career Transmission in a Taiwanese本研究從代間的親子互動,探討醫師家庭世代間生涯代間傳遞的內涵。研究參與者是一個臺灣醫師世家的三代家庭成員,其中祖父與父親為醫師、孫子為醫學生,採用敘說研究的方法進行質性訪談,以「整合歷程系統」觀點,運用「類別─內容」方式分析家庭互動對個體自我生涯抉擇與代間傳遞的影響因素。結果發現:(1)臺灣社會對醫師生涯偏愛有文化特殊性,醫師世家子女之生涯抉擇歷程是社會、時間,與空間等三維影響的結果。(2)生涯代間傳遞包含社會模式與親代模式等二模式相互影響:社會模式中,社會塑造卓越意義,影響個體的認同。子女覺知父母價值觀後、或認同此「社會卓越」後,直接或間接抉擇醫師生涯;親代模式中,父母接受「社會卓越」後,認同與凝聚家庭共有意義,不斷迂迴傳遞職業正向訊息,孕育自家之助人利他的「獨家意義」,影響並穩固子女認真學習生涯所需技能,更加速生涯抉擇的時機點。親子相互影響,不能忽視彼此的力量。社會模式建構的「社會卓越」與親代模式建構的「獨家意義」,二者都會影響價值觀的傳遞。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供諮商工作、與未來相關研究參考。
關鍵字:生涯代間傳遞、整合歷程系統、醫師世家 -
學校輔導教師督導者之督導經驗
Exploration of the Supervisory Experiences of School本研究旨在探究學校輔導教師督導者之督導經驗,以及建構學校輔導督導系統,邀請 10 位學校輔導教師督導者參與,進行半結構的深度訪談。經謄錄逐字稿,並以紮根理論方法之原則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督導者之督導經驗為一動態循環過程,督導理念與輔導知能所形成之專業地圖,引導實際督導的執行,並從實作中深入反思,且此反思進一步回饋至專業地圖,因著重整專業地圖,再次同樣地經歷上述之循環歷程。學校輔導督導系統之建構,可從人、課程、實行模式三向度說明,人—督導者條件,宜符合基本條件,並達成進階條件,同時具備學校知能;課程—督導課程之規劃,應兼具理論與實習,採取層次性與實用性原則,督導者和受督者可共備學習,委由專屬單位或跨單位執行課程;實行模式—督導實行模式之改善,須加強評量機制與提供專輔多元學習機會。依據研究發現,進一步形成學校系統思維督導視域圖,此圖說明督導核心精神為專業主體性之踐履,闡述於督導過程中宜運用生態系統觀,包括理解受系統環境影響之個案、看見在系統中工作的專輔、覺察督導者個人所處之系統,以及善用系統思維進行督導。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實務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學校輔導、督導者、督導經驗、督導系統 -
遭遇性侵害經驗、強暴迷思、與性別偏見對男同志做出性侵害行為的影響
Effects of Experiences of Sexual Assault, Rape Myths, and Gender Biases on Sexual Assault Perpetrated by Homosexual Men in Taiwan過去研究甚少對男同志做出性侵害行為進行探討,本研究嘗試彌補此一研究缺口。在性侵害整合理論觀點與考量風險因子的可改變性下,提出遭遇性侵害、強暴迷思、與性別偏見三類影響男同志從事性侵害行為的因子;同時假設男同志性侵害的對象以男性居多、男性強暴迷思對其做出性侵害行為的影響大於女性強暴迷思。本研究採取無記名自陳式問卷調查法在線上蒐集資料,招募男同志具有性侵害他人或曾遭遇性侵害者參與,有效樣本 414 位。本研究設計 A、B 兩式問卷,B 卷獨變項的題目置於依變項題目前,A 卷相反,檢驗不同題項安排是否皆支持研究假設,以及題項安排對參與者作答的影響。結果發現,無論 A 或 B 卷,男同志做出性侵害行為與發生次數,皆受到遭遇性侵害經驗、強暴迷思接受度與性別偏見的影響。此外,B 卷較 A 卷的預測力更高,顯示獨變項安排在依變項前更能突顯本研究假設。男同志性侵害對象多數為男性,男性強暴迷思對其做出性侵害行為的影響大於女性強暴迷思。至於 A、B 兩卷樣本在人口變項上並無顯著差異,但B 卷在強暴迷思與性別偏見上的平均得分皆高於A 卷,顯示變項順序安排會影響參與者的作答。文末就研究結果的理論意涵、實務應用、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討論。
關鍵字:男同志、性別偏見、男性強暴迷思、性侵害、遭遇性侵害 -
望子成龍女成鳳?教養信念在社經地位與家庭學習環境間的中介效果
Parents’ High Expectations of Children to Become Successful? The Parenting Belief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Home Learning Environment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社會在傳統華人文化及西方思想涵融下,幼兒父母的教養信念,及實際提供的家庭學習環境之情形。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三,其一為瞭解父母的教養信念及實際所提供的家庭學習環境,其二為社經地位與教養信念及家庭學習環境之關係。其三為教養信念在社經地位與家庭學習環境中介之效果。研究樣本取自張鑑如(2019)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36月齡組第一波【原始102年 4月 1日至 103年 3月 31日出生嬰兒之父或母共 2,099人。資料分析採 SAS9.4進行變項與量表中間值檢定,以及變項之間的相關分析;並以 Mplus8.0統計軟體結構方程模式(SEM)分析教養信念中介於社經地位與家庭學習環境間之效果。研究結果顯示(1)教養信念及家庭學習環境各構面均與量表中間值有顯著差異;(2)社經地位與「教」未達顯著相關外,與教養信念及家庭學習環境各構面皆達顯著相關;(3)教養信念之「管」及「成就期待」中介於社經地位與學習材料、父母回應及條件式管教。本研究發現臺灣幼兒的父母對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但不再持有強烈的望子成龍女成鳳的觀念。教養信念之「管」及「成就期待」中介於社經地位及家庭學習環境,社經地位愈高的父母,「管」及「成就期待」愈傾向不嚴格,愈能提供較佳的學習材料、父母回應,以及較低的條件式管教。
關鍵字:家庭學習環境、教養信念、華人教養 -
親子共讀對新住民孩童心理社會發展困境之緩衝效果
Buffering Effects of Parent-Child Reading on Young Child Development in Families With Immigrant Mothers臺灣近年生育率持續降低,但新住民家庭子女學生數卻逆向成長,目前約每十位孩童就有一位來自新住民家庭。多個研究結果顯示新住民家庭的孩童,於多方面的發展上較為不利。親子共讀乃為國內外許多研究支持可促進幼兒發展的因子之一,本研究欲針對新住民的親子共讀效果加以探討。本研究使用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中的大型資料,研究對象為 36 月齡組幼兒。研究者從 2,164案的資料庫中,母親國籍為非本國籍、父親國籍為本國籍之 145 位孩童作為本研究之新住民樣本。相應的對照組則為 1,959 位父、母皆為本國籍之孩童。結果顯示在發展指標上面,相較於非新住民家庭中的幼兒,新住民家庭中的幼兒在認知、語言、社會與情緒四項指標上發展皆較為落後。在控制父母的年齡、教育程度、親職參與程度、以及家庭總收入後,發現在低親子共讀經驗情況下,新住民幼兒的認知、語言、社會與情緒發展皆顯著低於非新住民幼兒的認知發展;但相反的,在高親子共讀經驗情況下,新住民家庭幼兒的各層面的發展則與非新住民家庭中的幼兒無異。據作者所知,此為國內第一篇具體指出親子共讀可能可有效促進新住民家庭中的幼兒各方面發展的研究,對未來持續探討新住民家庭動力以及親子共讀的重要性與歷程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字:社會發展、移民、情緒發展、語言發展、認知發展 -
從多層面 Rasch 模式來檢視不同的評分者等化連結設計對參數估計的影響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Rater Equating Designs on Parameter Estimates in the Context of Preservice Principal Oral Performance牽涉到評分的情境下,常見三種評分資料蒐集的方式,第一種為完全評分網絡設計,在此設計下所有的層面的成分(components)有完整的觀測值。第二種為不完全評分網絡設計,成分間有部份程度系統性連結,第三種為不連接評分網絡設計,各成分之間沒有任何系統性的連結,即使這種評分網絡設計具有潛在性的問題,在台灣許多重要考試在成本考量下仍使用這樣的設計。本研究以儲訓校長的口語表現評分資料為實證數據,藉由多層面 Rasch 模式(many faceted rasch model,簡稱 MFRM)的分析模式來進行參數的等化估計,探討這三種不同評分者資料蒐集設計對於各層面參數估計的影響,其研究發現評分者連結性越小,參數估計的穩定性越差,尤其在不連接評分網絡設計,雖然使用 MFRM 進行校正,其相關參數估計與受試者的能力排序存在很大的誤差,考試單位應避免使用此設計進行評分者的分數評閱。建議未來重要的考試,應至少採用不完全評分網絡設計,並以統計模型(如 MFRM)的方式進行評分者嚴厲度的校正。
關鍵字:多層面 Rasch 模式(MFRM)、校長口語評量、等化連結設計、評分嚴厲度 -
科學競賽選手的合作態度、知識分享與持續分享意願之關係分析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Among Science Contestants’ Cooperation Attitude, Knowledge Sharing, and Continuous Sharing Intention時值國際教育發展趨勢及國內進行108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之興革,其重視學生探究與實作、培養主動探索與團隊合作之際,經由競賽活動最能激勵團隊探究,而在團隊探究中成員的成功與有效的知識分享,可以直接促進知識的創造,進而幫助團體維持競爭優勢。以科學競賽而言,知識分享是可提升學習者科學探究與實踐能力。然而,在科學競賽中對於學習者的知識分享行為相關研究之比例相對較少,故本研究特基於 Kahneman(2003)的思考雙重歷程理論(自動回饋及反思回饋兩個歷程)的基礎下,建構一個三種不同推理類型(快速回饋、認知反思、情感反思)的知識分享行為,以特質活化理論來探討在科學競賽中參與者合作態度的特質、知識分享與持續分享意願之關係。本研究屬於一項驗證性研究,以立意抽樣方式,邀請所有參與 2018 年點子科學競賽參賽者進行問卷填寫,並刪除無效樣本及填答不完整的數據資料。本研究共收集 169 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 77.2%,其中男性計有 102 人(60.4%),女性計有 67 人(39.6%),平均年齡為 12.189 歲(標準差為 1.554 歲)。本研究採驗證性分析 ,數據資料經由研究工具的信度與效度及整體適配度檢驗後。最後以結構方程模型方法進行路徑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合作態度與三種類型的知識分享(快速回饋、認知反思、情感反思)呈現正相關;但僅有認知反思與持續分享意願呈現正相關,而快速回饋與持續分享意願呈現無相關,且情感反思與持續分享意願呈現負相關。同時本研究更進一步,應用四個理論來解釋分析結果,分別從期望價值理論解析,快速回饋的知識分享類型與持續分享意願呈現無相關之因素;從思考雙重歷程理論、特質活化理論及社會動機理論,說明認知反思與持續分享意願呈現正相關之因素;從焦慮不確定感管理理論及社會相互依賴理論探討,情感反思與持續分享意願呈現負相關的因素。而本研究貢獻在於理解知識分享的型態與持續意願,將有助於科學競賽中團隊探究中轉化情感反思及快速回饋為認知反思的知識分享型態,增進持續分享意願;進而提升競爭優勢。
關鍵字:持續意願、合作態度、知識分享、動手做科學競賽 -
語音轉碼對臺灣大學生閱讀歷程的影響:來自眼動實驗的證據
The Effects of Phonological Recoding on Taiwanese Students’ Reading Processes: Evidence from Eye-Tracking Experiments語音在中文閱讀中的角色長久以來是心理語言學界爭論的話題。雖然一些證據顯示中文母語者閱讀中文時,語音可以在字詞辨識早期被激活,語音在字詞辨識和閱讀理解中的角色仍有爭議。本研究進行了兩個眼動實驗,探討是否中文成人的讀者需要依賴語音轉碼來理解短篇論說文,以及是否當讀者沒有與特定領域文章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時,更需要依賴語音轉碼來理解文意。
實驗一請 30 位大學生在 5 個閱讀條件(語音抑制、逐字朗讀、聽不相干語音、聽文章語音以及安靜閱讀)下閱讀 20 篇短篇論說文。受試者在每篇文章後的閱讀測驗分數以及他們的眼動行為都被記錄下來,之後針對每個依變項進行數個(廣義)線性混合模型分析,以找出最佳配適度的模型。結果顯示語音抑制明顯的降低閱讀理解且造成較大的回視率和目標詞的重讀率,表示語音轉碼在中文閱讀理解和字詞辨識的重要性。實驗二沿用同樣的實驗法另請 30 位大學生在上述 5 個閱讀條件下閱讀 15 篇物理學專業的短文,其中 15 位主修人文社會科學,15 位主修自然科學。實驗結果顯示只有背景知識對閱讀理解有顯著效果,但閱讀條件以及它與背景知識的交互作用都不顯著。背景知識無法調節受試者閱讀理解時對語音轉碼的依賴程度。整體來說,語音轉碼對特定知識領域短文的理解並不那麼重要。語音抑制並未顯著降低物理學專業短文的閱讀理解表現。逐字朗讀會使閱讀變慢並降低回視率,但不能提升閱讀理解。聽文章語音會增加閱讀短篇論說文中目標詞的重讀率,也會增加閱讀物理學專業短文的閱讀時間和平均凝視時間。聽不相干語音不影響閱讀理解表現,只增加物理學專有名詞的重讀率以及延長沒有背景知識受試者的首次凝視時間。
關鍵字:中文閱讀、眼動實驗、語音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