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期
-
解題時機與範例類型對學習成效與認知負荷的影響
Effects of Problem Solving and Example-Based Learning on Cognitive Load and Performance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強調在課程中實施探索活動的重要性,如何實施探索活動,達到有效的教學目標,便成為在職老師的重要課題。本研究以數學科的「基本量與比較量」單元為實驗主題,國小六年級學童為實驗對象,以實驗研究法探討兩個因子:探索解題的時機(先解題/先閱讀)與範例學習的類型(比較範例/解題練習),對學習成效與認知負荷的影響。首先,研究者以兩因子來設計畫線段圖、操作線段圖,以及解基準量與比較量問題三個部分的實驗教材。其次,將 105 名學童隨機分派至四個不同的組別進行實驗操作。而在每個部份的教材學習完成後,以認知負荷量表來量測學童所感知的內在與外在認知負荷。最後,以學習成效測驗來評估學童在畫線段圖、操作線段圖,以及解基準量與比較量問題的表現。統計分析後,得到以下的結果:第一,兩因子間在認知負荷的感知以及測驗成績的表現上皆沒有顯著的交互作用;第二,先解題組學童在學習解基準量與比較量問題時感知的內在負荷顯著高於先閱讀組,先解題組學童在學習操作線段圖與解基準量與比較量問題時所感知的整體認知負荷顯著高於先閱讀組,而比較範例組與解題練習組在三個學習內容所感知的內在、外在,及整體認知負荷皆沒有顯著差異;第三,不同探索解題時機分組在三個學習內容的測驗成績上皆沒有顯著差異,而比較範例組在畫線段圖的測驗成績顯著優於解題練習組。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教學上的建議。
關鍵字:探索學習、比較範例、認知負荷理論 -
升學路徑對大學生自我調節學習特質與學業表現之影響—繁星推薦、個人申請、考試分發多元入學管道之比較
Do Students Admitted to Universities Through Different Channels Have Differences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Students From the Multi-Star Project, Individual Application Channel, and Exam-Based Channel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實施,破除單一考試方式,予以考生選擇適合自己升學管道的機會。三種入學管道(繁星推薦、申請入學、考試分發)之升學路徑的差異,影響學生之學習經驗。過去多元管道的比較多探討管道間學業表現之差異,本研究加入自我調節學習特質之影響,有助於理解學業表現差異的原因。由於繁星推薦管道入學標準取決於高中學業表現,而考試分發管道應考時間最長,本研究假設繁星推薦與考試分發兩種管道學生的升學經驗較有助於培養自我調節學習特質,因而也有較佳大學學業表現;另一方面,由於申請入學管道最具有適性揚才的特徵,申請入學生相較於其餘兩管道應有較佳學業動機。本研究以 Sitzman 與 Ely(2011)自我調節學習精簡架構的九變項為探究基礎,首先進行內部因素結構,再據以探討(1)三類學生之自我調節學習對學業表現影響之模式差異,及(2)三類學生在自我調節學習及學業表現之差異。本研究於個案大學學生事務系統蒐集資料,樣本包括繁星推薦513人、個人申請1929人、考試分發2100人,共4542人。研究結果顯示四項自我調節學習建構(目標動能、調節機制、學業動機、投入時間)中,目標動能及投入時間對學業表現有預測力,此一預測模式有跨類別的一致性;而目標動能及投入時間也具有群組差異,呈現出繁星推薦及考試分發優於申請入學管道的結果;就學業表現而言,繁星推薦優於考試分發、而考試分發又優於申請入學。與假設不符的是,學業動機對學業表現無預測力,也未有群組差異。本研究提出研究結果對多元入學方案之實務意涵。
關鍵字:多元入學方案、自我調節學習、學業表現 -
我國近30年科技融入數學教學對中小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on Grade School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Taiwan: A Meta-Analysis本研究以後設分析法探討近 30 年我國實施科技融入數學教學對中小學生學業成就之效果,並進而
深入分析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我們以「數學」、「科技」、「電腦」、「math」、「technology」、「computer」與「成效」等為關鍵字或篇名,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華藝線上圖書館」、「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Scopus、EBSCOhost、ProQuest、ScienceDirect 及 Webof Science 等資料庫共收集到 282 篇研究(20,190 位學生),並計算各研究之效果量(efect size, ES)。本研究參考 Borenstein 等人(2009)、Hedge 與 Olkin(1985)及 Lipsey 與 Wilson(2001)等所建議的方法。ES 定義為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平均數之差除以所有樣本之標準差。研究結果顯示,科技融入數學教學對學生之學習成效顯著優於傳統教學,整體平均效果量為 0.32(固定效果模式)與 0.35(隨機效果模式)。此外,在 13 個調節變項的分析上發現 10 個變項對整體成效有顯著影響:(1)國小學生的學習成效顯著優於高中(職)生;(2)國小生在「數與量」及「幾何」上的表現顯著優於國中生而國中生則在「代數」上略優於國小生」;(3)期刊論文的學習成效顯著優於未發表論文;(4)發表於 2004–2009 年的研究其成效顯著優於 2010–2014 年的研究;(5)採等組前後測的研究其成效略優於採不等組前後測的研究;(6)小樣本的研究其成效顯著優於大樣本的研究;(7)教學總節數為「6–10 節」的研究成效顯著優於「16–20 節」的研究;(8)「個人」化的學習成效顯著優於「全班一起授課」及「分小組授課」;(9)「即時反饋系統」的學習成效顯著優於「傳統紙筆」與「混合」;(10)科技融入時機以「課中」的學習成效最佳也優於「課前」、「課後」及「混合」。本研究為國內第一篇以科技融入中小學數學教學為主題的後設分析,研究發現當能提供政策決定者與數學教師重要之參考。
關鍵字:後設分析、科技融入教學、臺灣學生、數學、學業成就 -
突破合作學習困境:得獎教師教學策略分析之研究
Challenge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aiwan: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operative Laerning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近二十餘年蔚為風潮的一種創新教學策略,臺灣中小學也陸續 採用,然而卻面臨不少實踐困境。本研究旨在探討採用合作學習教學的得獎教師,在面臨教學困境時如何採取最有效的教學策略。共分成兩個研究,研究一目的在搜集一般教師帶領合作學習之困境,以立意抽樣選取 30 位國中小學教師做為參與者,歸納在課堂中進行合作學習時,最令教師 困擾的情境。而研究二目的在搜集得獎教師面對合作困境的教學策略,透過訪問 12 位採用合作學 習而得獎的教師進行內容分析,研究一結果發現,最令一般教師感到困擾的三種困境分別為:(1)合作前期之對話困境;(2)合作中期之共事困境;(3)合作後期之共識困境。根據研究一結果, 研究二訪談 12 位得獎老師面臨困境的策略,結果發現有 5 個主類目:(1)教師示範營造互信互 賴;(2)組內成員互助回饋成長;(3)小組內明確分工分責;(4)加強良性溝通達成共識;(5)教師鼓勵促成共享共榮。最後整理出一套「合作學習的困境與主要策略圖」,提出具體建議供未來研究及實務之參考。
關鍵字:得獎老師、合作學習、教學策略 -
國小低年級學生多元解題自我調節量表之編製發展與實測研究
The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Early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ultiple Self-Regulation Scale in Word Problem Solving本研究因應課綱內容、學習輔導需要、研究實務經驗、國小低年級學生專注力有限特性,精簡歸納多元解題自我調節能力內涵,經專家審閱、試作預試後編製題數精簡、不造成填答負擔、實施便利之評定量表以評估學習者多元解題自我調節能力,並作為學習輔導基礎。考量學校學習內容同質性,採合目標與叢集取樣抽取嘉義縣市二年級學生 602 人,搭配二步驟解題前導經驗引發評量施測後分兩群進行含信效度交叉驗證在內之各項分析。效度方面,因素分析發現多元解題自我調節一因子含一般性及執行性二向度,共含預思計畫、自我省思、表現控制及執行驗證四分層面結構,且因素萃取、抽取變異比及模式適配度均屬良好;信度方面,α 係數及組合信度亦屬良好;決斷值方面,單題、分層面、分量表、全量表極端組 t 考驗、單題與量表相關亦屬良好。而不同解題表現學生實測結果,發現其一般性及執行性解題自我調節(含預思計畫、自我省思、表現控制及執行驗證)能力均具真正差異,並針對解題表現低分組(後 27%)學生多元解題自我調節能力 T 分數表現進行分類,得到不同分類特性及學習輔導方向,再依不同分類表現剖面,提出學習輔導重點及方案規劃。故國小低年級學生多元解題自我調節量表品質良好並具應用實效。
關鍵字:多元解題自我調節、多元解題自我調節能力、量表、學習輔導 -
青少年知覺的社會支持和英文科學業成就之關係:恆毅力與學習投入之序列中介效果分析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English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Adolescents: The Sequentially Mediating Effects of Grit and Learning Engagement本研究旨在探討後期中等教育階段青少年社會支持與英文學業成就之關係,並檢視恆毅力和學習 投入的中介效果。調查方式採分層便利取樣,參與者為 850 位臺灣公、私立高中、高職學生,其 中男生301人、女生549人。研究工具包含「社會支持量表」、「學習投入量表」、「恆毅力量表」 和「英文科成就測驗」。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和變異數分析檢視各向度之現況,並以皮爾森積 差相關分析和中介效果分析考驗變項間之關係和序列中介效果。主要研究發現如下:(1)高中生 學習投入程度、恆毅力得分,以及知覺的教師支持顯著高於高職生;(2)十年級學生自陳之學習 投入程度與知覺的家長支持顯著高於十一年級學生;(3)青少男學習不熱衷程度顯著高於青少女; (4)青少女較青少男顯著感受到更多的同儕支持;(5)青少年社會支持、恆毅力、學習投入和 英文科學業成就間彼此呈顯著正相關,而社會支持、恆毅力和英文科學業成就與學習不熱衷呈顯 著負相關;(6)家長、教師、同儕和整體社會支持皆對英文科學業成就有正向影響;(7)恆毅力、 學習投入序列中介社會支持對英文科學業成就的影響;(8)恆毅力、學習不熱衷依序正向、負向 中介社會支持對英文科學業成就的影響。本研究依據上述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育實務單位和未 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社會支持、恆毅力、學習投入、英文科學業成就 -
微課程對注意力與學習保留之影響
Effect of Micro-Courses on Learners’ Attention and Memory Retention本研究旨在探討微課程的簡短課程特性對於學習者的影響,並以不同課程切割方式與課程總長度 之差異,設計出傳統線上課程、片段式課程與微課程三種不同課程方式,比較三個組別中的注意 力與學習保留效果。本研究採實驗設計,以社會心理學課程中的從眾行為做為課程主題,使用量 化為主、質性為輔的方式,招募 90 位大學生作為參與者,隨機分派至傳統線上課程、片段式課程 與微課程三個不同課程方式的組別當中進行實驗。研究結果顯示:(1)於客觀之注意力再認表現 上,片段組參與者之表現會顯著高於傳統組;而主觀之自陳式注意力表現上,微課組參與者之表 現顯著高於傳統組。(2)於學習保留上,三個組別無顯著差異;不過根據不同時段之課程內容分 析結果發現,相較於傳統組與片段組,微課組參與者於課程中、後段之學習保留具有更高之上升 幅度。
關鍵字:注意力、片段式課程、學習保留、微課程、傳統線上課程 -
語音異常兒童語音知覺、音韻覺識與語音產出之相關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eech Perception,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Speech Production in Preschool-Age Children with Speech Sound Disorder臨床上對語音異常兒童的治療常結合語音知覺及音韻覺識訓練,加強其語音產出能力,但目前卻無充足的實證研究支持三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根據言語處理模式相關理論,探討語音異常兒童的語音產出與語音知覺及音韻覺識能力之相關性。參與者為 46 位 5 歲語音異常兒童,以自編電腦化和標準化測驗量測其語音知覺(純音區辨、語音區辨、範疇語音指認)、音韻覺識(韻母判斷、 首音判斷、聲調判斷、音節刪除)與語音產出(詞語和子音正確百分比)等能力,以相關和迴歸分析探討三者能力間的淨相關,以及語音知覺及音韻覺識對語音產出的預測力。研究結果顯示, 語音產出與子音和聲調辨識斜率值有顯著負相關,但與純音區辨敏感度則無;而語音產出僅與音節刪除正確率有顯著正相關,與其他音韻覺識指標則無顯著相關;語音知覺的多項指標與音韻覺 識能力也有顯著相關。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範疇知覺中的子音和聲調辨識斜率及音韻覺識中的音節刪除對語音產出皆有解釋力,且以語音辨識斜率的解釋力最高。以語音產出作為依變項進行路徑分析,發現範疇語音指認斜率對語音產出有直接的預測力。整體而言,本研究支持語音知覺、音韻覺識及語音產出之間有關聯性的論述,提供語音介入時融入語音知覺及音韻覺識訓練的參考。
關鍵字:音韻覺識、語音知覺、語音產出、語音異常、範疇知覺 -
個別研究品質好壞有關係嗎?類比教學對於學生科學概念改變成效後設分析
Does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Primary Research Matter? A Meta-Analysis of Analogical Instruction-Induced Changes in Students’ Science Concepts隨著「以證據為基礎的教育」理念的興起,透過量化研究統合,以提出科學實徵證據,逐漸受到重視,進而使得如何判讀個別研究品質好壞,也成為重要議題。本研究採用系統性文獻回顧與後設分析,針對類比教學主題進行研究統合,目的除探討類比教學對於學生科學概念改變的統合成效外,焦點在於探討一般學者慣用指標(出版類型)與其它研究品質評估指標對於統合結果的影響,以尋求能兼顧效度理論與實務可行之替代性個別研究品質評估指標。本研究結果發現:1. 類比教學整體具有中等教學效果;2. 在未考量個別研究品質時,單一類比教學成效傾向低於非單一類比教學,如類比橋、多重類比教學成效,而針對國小學習階段的參與者使用非單一類比教學,具有最佳教學成效,然而,若同時考量不同個別研究品質時,其顯著調節效果會變成不顯著,顯示研究品質評估具有相當影響力;3. 以「出版類型」作為個別研究品質評估,容易同時涉及出版偏誤議題,而本文建議使用替代性研究品質評估指標,即同時符合前測表現基準可比較性、評量 工具信效度、與基本參與者人數等三指標,似乎更能兼顧效度理論、實徵結果與實務可行性。文末,提出幾點結論與建議,供未來研究者參考。
關鍵字:類比教學、概念改變、後設分析、量化研究統合、個別研究品質評估 -
以動態系統取向探討母親後設情緒理念、母子情緒互動彈性與青少年內、外向問題行為之關聯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others´ Meta-Emotion Philosophy, Mother-Adolescent Emotion Flexibility, and Adolescents´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s本研究以動態系統取向探討母親後設情緒理念、母子情緒互動彈性與青少年內、外向問題行為之關聯。研究對象為 118 對臺灣北、中部地區自願參與之國中生及其母親。本研究觀察青少年與母親在討論雙方意見不一致話題時,雙方進行問題解決時的情緒互動反應。研究工具採用錄影編碼及「狀態空間網格」方法分析母子在衝突情境互動時的情緒互動歷程,並使用國內外學者所編製的「母親後設情緒理念量表」與「青少年自陳報告」—母親評量版 vs. 青少年自陳版進行問卷調查法。研究結果顯示,母親摒棄型的後設情緒理念對青少年外向問題行為有直接的影響效果,但是母子情緒互動的彈性、母親後設情緒理念與青少年內、外向問題行為之中介模式未得到驗證。再者,母子情緒互動高彈性組較低彈性組之青少年呈現較低程度的外向問題行為。另外,研究樣本之動態系統具有「母親負向參與—子女負向脫離」與「母親正向參與—子女正向參與」兩個吸引因子之互動模式特色。
關鍵字:動態系統、情緒互動彈性、後設情緒理念、內、外向問題行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