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手團體諮商師領導能力發展探究:歷程追蹤、分項比較與學習類型叢集分析
Exploring the Leadership Competencies Development of Novice Group Counselors: Cluster Analysis on Process Tracking, Item Comparison, and Learning Styles團體諮商為諮商心理師重要之專業能力,於碩士層級新手階段之實務訓練更為專業發展與教學督導之重要課題;兼顧實際實務執行、學習歷程與能力持續評量之調查,能對於新手團體諮商師之領導能力發展有更清晰的了解。本研究歷經5 年蒐集61 個進行10 次之非結構諮商團體,共計117 位碩士受訓層級之新手非結構團體諮商師,受邀請於歷程中第一(開始)、四(轉換)、八(工作)、十(結束)等四次填寫「團體諮商領導能力量表」,據以探討在團體歷程之領導能力變化;其中72 位具備完整數據作為本研究分析之對象。研究結果發現:(一)新手團體諮商師在八項能力有顯著成長,且在結束階段量表分項領導能力與總分,皆高於量表常模數值;(二)八項團體領導能力在團體歷程趨勢上,可分為「持續緩進」、「中後期緩進」、「前期略降中後期續進」等三種類型;(三)針對歷程領導能力之學習類型進行叢集分析,發現可分為「高自評組」、「趨中自評組」、「低自評組」三組,在學習成效上,「趨中自評組」於八項能力上均達顯著差異,「高、低自評」兩組在改變與行動的能力均未達顯著,「低自評組」在突破過程障礙、結束與強化改變等兩項上亦未達顯著;(四)針對分項能力學習歷程比較,發現在團體建構方面,三組大致能持續緩進或初期持平而中後續進;在歷程推進深化方面,「趨中、低自評」兩組大致能持續緩進或初期持平而中後續進,但「高自評組」在初期有緩降而中後期才續進的現象;在個體改變介入方面,三組大致呈現初期持平或緩降的現象,而在中後階段「高自評組」在深化個體的能力、「低自評組」在改變與行動的能力還呈現反折的下降狀況。研究依據結果,從培育團體諮商師、教學與督導實務、研究面向等角度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非結構諮商團體、諮商師培育、團體諮商師、團體諮商督導、團體領導能力 -
具備心理師證照之國中小專任輔導教師專業認同內涵探究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Teacher-Counselors with a Psychology License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臺灣國中小學校輔導工作在投入許多專業人力後,逐漸落實三級輔導分工;然而現況中有許多輔導教師同時擁有心理師的證照,此類型雙專業認可之輔導人員對於自身位置與專業認同等議題,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目的在理解具雙專業輔導人員對於學校輔導工作的處境、認同、以及困境與因應,邀請8 位具雙專業的輔導人員進行深度訪談,並且透過內容分析法,進一步探討生涯轉換的徑路與專業認同狀態。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對於輔導教師的認同是薪資待遇獲得穩定保障、周圍親友的社會期待,而對心理師則較認同工作模式,有心理師業務單純性高、心理師的專業光環有助於生態系統合作。而在兩者工作角色上面,存在有工作模式與系統角色的差異,其中受訪者自覺兩種角色差異在於業務複雜度、維持界線程度、理解個案角度,而系統他人覺得兩種角色差異在於專業能力、貼近學校生態系統能力,而具雙專業輔導人員決定讓某一種角色發揮的比重情形則是會考量情境及時機;因此,具雙專業輔導人員的專業認同狀態可以分為四種型態交替,包含:「入境隨俗:輔導教師認同為主,壓縮心理師的認同」、「名實相異:外在雖然是輔導教師,但內在以心理師認同為主」、「因時制宜:依時空調整兩種認同的比例與出現方式」、「兼容並蓄:整合輔導教師與心理師兩種角色的認同,產生全新的認同」,在兩種專業角色之間協調、折衝、分工與合而為一,形成多元的專業認同狀態。而其中也存在心理師與輔導教師競爭又須合作的關係,此亦成為具雙專業輔導人員整合並找尋安在位置的重要課題。研究針對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對於專業發展與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
關鍵字:心理師證照、生涯轉換、專業成長、專業認同、學校輔導教師 -
大專院校學生性侵害受害經驗調查:心理影響、求助行為與體制背叛感
Sexual Assault Victimization Among Taiwanes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Impact, Help-Seeking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al Betrayal校園性侵害近年來獲得許多關注,國內外皆開始重視此議題的嚴重性以及校方的處置狀況。校方的不當作為可能導致受害者的體制背叛感,使性侵害創傷更加惡化。本研究利用網路問卷調查全臺灣大專院校學生(含研究生)的性侵害受害現況,以及性侵害的心理影響、求助行為與體制背叛感。在617 名學生中,有34 名(6%)在上大學後有性侵害受害經驗,其中加害者多為校內、男性,受害者則沒有性別差異。在心理影響方面,性侵害受害者有較高的憂鬱及焦慮症狀,也有一定程度的創傷症狀。在求助行為方面,有70% 的受害者曾經尋求身邊親友協助,但僅23% 尋求正式管道協助,而對於校園通報體制的認知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體制背叛感方面,受害者最常感受到難以通報自身經驗、學校沒有足夠的預防措施以及校方否認自己的經驗,但體制背叛感與心理症狀之間的關聯仍有待更多研究。在此脈絡下,大學校園必須負起預防與處遇性侵害事件的體制性責任,以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生涯發展。
關鍵字:心理創傷、性侵害、校園性侵害、體制背叛感 -
喪親者與逝者關係之轉化及哀傷調適之研究:以與逝者對話活動為例
Transform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reaved and Deceased and Promotion of Grief Adjustment: Activity Involving Conversations with the Deceased研究發現華人喪親者雖透過喪儀平台,持續與逝者連結來療癒哀傷,但有些喪親者可能因諸多外在因素而長年壓抑哀傷表達,且與逝者處於不和諧關係。根據東西方文獻指出,表達哀傷及與逝者連結可作為哀傷調適之策略,故本研究將之融入與逝者對話活動。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喪親者參與與逝者對話活動前後,轉化其與逝者關係及哀傷調適之情形。本研究採質性取徑,以3 次深度訪談5 位喪親多年之中高齡者,蒐集其參與與逝者對話活動前後之資料,以詮釋學分析資料。本研究結果:(一)受訪者參與本活動前已持續多年哀傷,且與逝者維持不和諧關係;在參與本活動後,哀傷獲得調適,與逝者關係轉化為和諧關係;(二)本活動轉化哀傷及與逝者關係之因素為:在允許哀傷之安全教學環境,本活動提供回憶逝者及與逝者對話之平台,使其有機會經驗與表達哀傷,並喚起與創造好的內在客體的逝者;而正念呼吸有協助其放鬆與覺察。本研究發現:(一)喪親者的哀傷和逝者的不和諧關係密切關聯,對長年哀傷者,與逝者連結的華人喪儀,可能缺乏表達哀傷之安全社會環境;(二)本活動提供此環境,協助其表達哀傷,並與逝者有正向的連結,進而與逝者轉化為和諧關係或完整的客體關係,並獲得哀傷調適,而此關係也持續伴隨喪親者。
關鍵字:哀傷調適、客體關係理論、持續連結、逝者 -
婚姻平權議題之支持方與反對方的心理特性差異:以字詞分析為取向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Opponents and Proponents of Same-Sex Marriage: The Linguistic Analysis Approach婚姻平權法案是近年臺灣社會受到高度重視的社會議題,透過全民的積極參與發聲,支持方與反對方雖多有機會交流彼此的想法,目前仍無法形成共識。針對支持方與反對方的衝突磨合,本研究嘗試透過字詞分析的角度切入,以字詞使用頻率表徵個體的心理特性與思考歷程,探討支持方與反對方在人我界線、動機歷程及認知特性上之差異。研究一蒐集60 篇與婚姻平權有關之媒體投書和報導,支持與反對立場文本各半,以檢驗支持方與反對方在字詞使用頻率之差異;研究二則以研究一之特定字詞使用頻率,透過羅吉斯迴歸檢驗立法院公聽會發言人對婚姻平權法案之立場為支持或反對之預測力。研究結果大致與研究假設相符,意即相較於反對方,支持方較不以伴侶性別為同性或異性,畫分明確的內、外團體,更傾向將所有個體一視同仁;也較容易受到強化社會關係聯結之趨動,而較不重視權力關係的鞏固;在論述表達上,亦呈現較高的認知複雜度。據研究者所知,本研究為國內少數以字詞分析研究取向,探討婚姻平權法案之支持方與反對方,在心理特性與思維特性上之差異的實徵研究論文。期能透過本研究拋磚引玉,從人我關係、動機歷程及思維特性的角度,嘗試理解支持方與反對方的歧異,因瞭解而更能有效對話溝通,早日實踐真正平等的社會正義。
關鍵字:字詞分析、婚姻平權法案、動機歷程、認知歷程 -
同理心如何發生? 從應用劇場之教學切入
How Empathy Develops? A Theatre-Based Training Approach過去十年來,研究者應用戲劇的訓練進行同理心教學。這種跨領域的創新教學法新鮮有趣,也能夠產生印象深刻的學習成果。在建立了跨領域的教學法之後,有待探討的問題是,戲劇訓練活動是透過什麼方式讓學生產生同理心?本研究以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三門課程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共64 人。三門課程的同理心學習單元時間分別為8 小時、12 小時,以及18 小時。戲劇教師從即興劇以及一人一故事的劇場訓練技巧中,選取適用於該課程之活動,修改後使用在同理心單元。研究蒐集學生資料包括回饋問卷、心得文本,以及課程的臉書留言。所得資料以質性分析步驟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同理心的產生可歸納為四個途徑:眼耳觀聽(觀看同儕的演出及其他行動)、身體行動(投入感官肢體的互動演練)、回饋循環(交替接受回饋與給出回饋)、經驗梳理(對課程經驗的敘說與書寫)。這四種路徑指出戲劇教學的特色在於:透過真實人際互動的觀聽及自己的身體行動體驗,引發思想與情感上的深刻反應,以同儕回饋釐清同理體驗,最後透過經驗整理與反思,產生新的學習意義。同理氛圍的營造、引導的焦點對同理心學習的影響,以及如何將課堂的同理經驗轉化到生活應用,皆是未來值得研究的方向。
關鍵字:同理心教學、即興劇、一人一故事劇場、心理系學生、質性研究 -
宗教信仰對同性戀內隱與外顯態度在同性婚姻的影響:來自臺灣 IAT 資料庫之分析
Moderating Role of Religion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Attitudes on Opinions Same-Sex Marriage: A Study from Taiwan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Database至 2019 年12 月為止,全世界已有 28 個國家或行政區合法化了同性婚姻。在臺灣,同性婚姻議題於從不受重視,直至成為爭議,並於2017 年通過同性婚姻合法的釋憲案,且於2019 年正式通過同性婚姻修法。有鑑於此,本研究係探討,對同性戀者的內隱、外顯態度及宗教信仰對於同婚合法化之關聯。不僅如此,臺灣主要的不支持同婚團體亦具有宗教色彩,雖然這些團體不以宗教教義為其不支持訴求,而是捍衛「一夫一妻」、「生養子女」等傳統家庭價值,即可見傳統家庭價值與宗教教義之關聯,而家庭功能與婚姻意義成為宗教教義的替身。故本研究探討宗教教義對於個體的內隱、外顯態度預測同性婚姻支持程度有調節效果,且此調節效果又會受到傳統家庭價值所中介。研究一(N = 2599)透過臺灣內隱關聯測驗資料庫顯示,宗教對內隱、外顯態度預測支持同婚有調節效果,教義不支持同婚的宗教會強化內隱與外顯態度對支持同性婚姻的影響。研究二(N = 192)進一步從性開放的角度切入對同性戀者的內隱偏見,發現宗教對內隱態度預測支持同性婚姻的效果亦顯著,即教義不支持同性婚姻的宗教會強化內隱態度對於同性婚姻的影響,且該歷程又透過傳統家庭價值所中介。據此,期許透過結果能開啟兩造對話,以降低臺灣社會張力。
關鍵字:同性婚姻、內隱態度、外顯態度、宗教、傳統家庭價值 -
國中生學習挫折復原歷程模式之建構:心理資本、社會資本、挫折容忍力、正向情緒、適應性動機涉入之關係
Model of Resilience to Learning Frustrati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sychological Capital, Social Capital, Frustration Tolerance, Positive Emotions, and Adaptive Motivational Engagement復原力理論主張不管外境多險惡,個人能從中復原,為其一大優勢。然過去文獻甚少具體化復原歷程,使人不易了解個人如何從逆境復原。故本研究建構「學習挫折復原歷程模式」分析國中生學習挫折復原歷程,同時亦建構「社會資本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來探討國中生學習挫折復原歷程中的社會資本變項。本研究抽取二批國中生為樣本,分別為307 人、1560 人,共1867 人,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顯示:(1)「社會資本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學習挫折復原歷程模式」與觀察資料適配;(2)心理資本正向預測社會資本、挫折容忍力;(3)社會資本正向預測挫折容忍力、正向情緒;(4)挫折容忍力正向預測正向情緒、適應性動機涉入;(5)正向情緒正向預測適應性動機涉入。本研究結果不僅能具體化復原歷程,回應當代心理學重視正向心理學主題,且有助於整合復原力與其他議題的理論、研究。
關鍵字:心理資本、正向情緒、社會資本、挫折容忍力、適應性動機涉入 -
後現代敘事合作取向團體督導歷程中的督導思維與督導策略
Supervisory Mindsets and Strategies Applied in Postmodern Narrative and Collaborative Approaches for Group Supervision本研究在探究一個後現代敘事合作取向團體督導歷程中,督導者所展現、運用的督導思維與策略。督導者為本取向資深督導者,受督者為九位諮商心理師。收集此八次團體督導歷程錄音檔,使用質性紮根理論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督導者展現了「尊重、欣賞與感謝;不視為理所當然;一般化;公開化;去專家化;持著未知的態度;認可與賦能;珍視在地性知識」等八項後現代督導思維;運用十三項督導策略,分別是「隱而未顯支線故事的探究與建構;敘事解構/外化/命名;見證;本取向諮商理論與技巧之教學/分享/示範;意義性提問;隱喻的使用」等六項本取向獨特性督導策略;以及「傾聽、聽見、回應(使用對方的語言);不評價、正向好奇地提問以瞭解;瞭解受督者的督導需求與提問;立即性核對;瞭解個案身處之脈絡;賦予新的理解框架;給予指引」等七項共通性督導策略。在督導思維與策略的共同運作下,促進受督者支線故事與專家主體知識之開展與建構,重寫諮商困境故事。本研究發現本取向督導實踐了後現代社會建構理論,研究結果可供有志從事後現代督導工作者參考。文末,針對本研究結果做一討論,並對未來督導實務與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紮根理論研究法、團體督導歷程、後現代敘事合作取向、督導思維、督導策略 -
國中輔導教師介入關係霸凌事件的輔導困境與策略
Counselors’ Difficulties and Strategies When Intervening in Relational Bullying Incidents本研究探究學校輔導教師在關係霸凌事件中的輔導困境與策略。透過團體訪談,共有27 位專兼任輔導教師參與,包含22 位女性、5 位男性,平均年齡34.5 歲,教學年資8.31 年,而平均輔導年資則為5.59 年。資料收集階段共進行5 次團體訪談,每次團體約為2.5 ∼ 3 小時。資料分析採用模板主題分析進行,運用第一次逐字稿建立初步分類系統,再將資料進行分類並視需要增建或修改分類系統。研究結果:輔導教師主要的困境包括(1)關係辨識困境,何謂關係霸凌難以定義,而受害者與加害者互為霸凌循環也讓辨識困難;(2)個別輔導困境包括受害者質疑與擔心被輔導、加害者否認與抗拒輔導等;而(3)系統合作困境則包括合作導師的輔導知能與抗拒合作、以及家長情緒涉入過深導致事件的複雜化等議題。在輔導策略部分,輔導教師多採用個別輔導與系統合作雙管齊下的多元介入輔導策略。首先,輔導教師需要擱置辨識、接納關係流動特性,其次,在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個別輔導工作中,同理尊重當事人主觀感受,將焦點放在修復人際關係與發展關係能力;而在系統合作中,則直接入班進行旁觀者輔導及導師或家長等重要他人系統合作諮詢,以營造有利於人際修復與關係發展的人際環境。
關鍵字:霸凌輔導、關係攻擊、關係霸凌、輔導策略、輔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