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53-2期
  • 臺灣幼兒電子產品的使用及對幼兒發展的影響: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之運用
    Use of Electronic Products by Taiwanese Children and Their Effect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 Applying Data from Kids in Taiwan Study
    楊婧、張鑑如

     本研究運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問卷資料進行分析,目的在了解臺灣36月齡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情形,以及幼兒家庭社經地位、幼兒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對幼兒發展(身體動作發展、語言發展、注意力/執行功能、情緒發展)的影響。研究對象為2,164名幼兒,包括1,113名男生(51.4%)和1,051名女生(48.6%)。透過SPSS軟體進行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並用AMOS軟體進行結構方程模式分析。主要研究結果顯示:(1)臺灣36月齡幼兒最常使用的電子產品為電視和智慧型手機,僅約6.8%的幼兒從未使用過電子產品。(2)男生顯著比女生花更多時間看電視,北部幼兒接觸電視以外之電子產品的時間顯著少於臺灣南部及中部的幼兒。(3)家庭社經地位能解釋電子產品使用時間,且家庭社經地位越高,幼兒使用電子產品使用時間越少;電子產品使用時間也能解釋幼兒發展,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時間越長,幼兒發展越不佳,而家庭社經地位與幼兒發展不具直接影響關係。本研究結果顯示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對臺灣36月齡幼兒的發展有負向影響,建議父母、幼兒照顧者及教育工作者多加留意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關鍵字:幼兒發展、幼兒時期、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電子產品使用
  • 中文閱讀能力適性診斷評量編製研究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Diagnostic Assessment of Chinese Competence System
    李奕璇、周業太、宋曜廷

     本研究建置了一套可同時評測整體閱讀理解能力,並診斷出字詞辨識、表層文意理解、文意統整、推論理解、分析評鑑之閱讀細項技能程度的中文閱讀能力適性診斷評量系統。此系統的適用對象為二至十二年級學生,為相關領域第一套可橫跨多個學習階段的中文閱讀測驗。本測驗透過現代測驗理論技術估算試題難度與學生能力參數,另藉由題庫建置、常模建置等作法,利用電腦化適性測驗的型式施測,可快速且精確地定位學生的閱讀能力程度,並長期追蹤能力變化情形。分析結果指出本測驗具備良好的重測信度、效標關聯效度、條件化信度、與IRT效度,顯示本測驗具有優秀的品質,可有效且穩定地評量學生的中文閱讀能力。



    關鍵字:閱讀理解、電腦化適性測驗、診斷、中文閱讀能力
  • 以「補充性表現水平描述輔助自陳式測量構念」之延伸Angoff標準設定研究
    Extended Angoff Method in Setting Standards for Self- Report Measures With Supplementary Performance- Level Descriptors
    謝進昌

     隨著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推動,其核心重視學生知識、態度、技能與策略等全人培養。為回應這波課程革新對於學生表現影響,遂成立臺灣學生成就長期追蹤評量計畫(TASAL),目的在描述臺灣學生表現及探究影響因子,其本質為標準本位評量。然而,在回顧過去標準設定研究,多以學科認知範疇的標準設定為焦點,較少涉及情意、策略面向。據此,本研究提出補充性表現水平描述(S-PLD)概念,以輔助專家教師使用延伸Angoff(extended Angoff)標準設定法,進行自陳式測量構念通過分數設定,並透過檢視效度之過程、內部與外部證據,以支持本研究結果合理性。本研究結果顯示標準設定成員對於標準設定過程,多認同其適切性。藉由討論與反思,凝聚出可接受、適當結果,而在檢視成員於各輪次評定結果的穩定與一致性,其誤差也多能在合理範圍內。最後,本研究所設定兩個切截點,也具有一定區別不同層級策略使用者於外在效標(英語文理解)的表現。整體而言,本研究結果是具有過程、內部與外部證據支持,並於文末,提出幾點建議,供未來研究者參考。



    關鍵字:延伸Angoff法、自陳式測量、補充性表現水平描述、標準設定、臺灣學生成就長期追蹤評量
  • 海峽兩岸大學生求意義的意志、心流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中介與多群組的分析
    Relationship among the Will to Meaning, Flow,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ross-Strait College Students: An Analysis of Mediating Effects and Multiple Groups
    梁進龍、楊錦登、崔新玲、吳和堂

     本研究旨在調查兩岸大學生在求意義的意志、心流與心理幸福感彼此之關係,並以心流為中介變量,分析其在求意義的意志與心理幸福感間之中介效果。另以兩岸大學(大陸與臺灣)此一人口變量為調節變量,分析其在此三變量中彼此相關的調節效果。為完成此研究目的,採用已發表的量表,重新用驗證性因素分析(CFA)。CFA的樣本抽大陸與臺灣大學生各200人(N = 400),驗證結果求意義的意志、心流與心理幸福感等三量表的基本適切度、整體適切度與內在結構適配度都可接受,因此,編成正式量表,另抽兩岸大學生1,401人(大陸701人,臺灣700人)。在量表資料分析上,分別考驗中介與多群組假設模式,先以AMOS 24.0執行,結果:發現資料非常態性,因此,改以適合非常態資料的Smart PLS3代之。分析結果顯示:兩岸大學生之求意義的意志、心流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彼此有顯著的正向關聯,且心流在求意義的意志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具有部分中介效果。此外,兩岸大學生(大陸與臺灣)在求意義的意志與心流此條徑路上具有調節效果。就此等結論,提出以下建議:提升大學生之求意義的意志、大學生做任何事應全神貫注、再深入探討求意義的意志與心理幸福感之間的中介因素、未來研究上應更深入探討兩岸的調節因素等建議。



    關鍵字:心流、心理幸福感、求意義的意志
  • 父母心理控制與成年初顯期 子女之社交焦慮:自我分化的中介影響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Social Anxiety in Emerging Adulthood: The Mediating Role of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梁䕒鎂、吳志文、程景琳

     本研究旨於針對成年初顯期階段之個體,探討其所知覺之父母心理控制與社交焦慮之關聯,並分別針對男性與女性,探討父母心理控制行為是否會透過個體之自我分化程度,進而影響其社交焦慮情形,且分別檢視自我分化五個向度(情緒化反應、我立場、情緒截斷、與家人融合、與他人融合)之中介效果。研究對象為955位(男性364位、女性591位)18至25歲成年初顯期樣本(平均年齡為21.41歲,標準差為2.47)。本研究以「父母心理控制量表」、「社交焦慮量表」及「自我區分量表」進行測量,並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中介效果的分析。結果發現:父母心理控制與社交焦慮之間具有顯著正向關聯,且在男性與女性樣本中,父母心理控制皆顯著地透過自我分化之「情緒化反應」及「與他人融合」向度,進而影響社交焦慮,但自我分化之「情緒截斷」及「與家人融合」向度並沒有中介效果;此外,僅在女性樣本中發現,父母心理控制會透過自我分化之「我立場」向度,進而影響社交焦慮。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對輔導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關鍵字:父母心理控制、自我分化、成年初顯期、社交焦慮
  • 不同回饋操弄對臺灣國中生期望─價值信念與學習表現之影響
    The Power of Feedback Manipulations: Effects on Taiwanes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xpectancy- Value Belief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彭淑玲

    本研究採用教學實驗法,將實驗操弄融入公民與社會科課程,考驗不同回饋對學生持有之期望──價值信念與學習表現的影響。本研究共抽取170位七年級學生參與研究,以班級為單位進行不同回饋操弄(自我/常模/多重參照回饋組、對照組),並於第一次~第三次段考前/後三個階段蒐集學生的期望──價值信念與學習表現資料。蒐集資料以二因子混合樣本變異數分析與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考驗之。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回饋對學習者持有的動機信念與學習表現帶來不同效果。常模與多重參照回饋組對自我效能的效果較大,在第三次測量得分顯著高於第一次測量與對照組;多重參照回饋組對學生持有的重要效用性信念之正向效果最大,能提升學生在第二階段的重要效用性信念,並隨著操弄次數增加,在第三階段持續維持正向效果;而其他三組學生的重要效用信念則隨時間逐漸下滑。最後,本研究發現:在排除第一次學習表現後,自我參照回饋組的第二次學習表現顯著高於多重參照回饋組與對照組,但與常模參照回饋組無差異;隨著回饋操弄時間增加,三組實驗組的第三次學習表現均顯著高於對照組,但此三組之學習表現並無差異。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教學與未來研究建議。



    關鍵字:學習表現、期望─價值信念、回饋操弄
  • 運用 MSE 模式於國中數學補救教學之合作式行動研究
    Applying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through MSE Infused Curriculum on Mathematics Remedial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Classroom
    劉玉玲

     本研究欲以Vico理念(1990, 1999)改善傳統教學信念,並作為本研究的核心價值以引導教學。數學課程實施的場域是在原班級的正課中,進行不同程度學生的差異化與補救教學。其次,本研究將過去所建構的MSE教學模式融入至數學課中以了解可行性。據此,研究目的有二:(1)瞭解Vico理念是否能促進數學教師在教學轉化歷程中的專業成長;(2)釐清Vico理念在MSE融入式教學中,是否能改善學生的數學學習。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合作式行動研究主要以質性研究中的參與觀察法、半結構訪談與文件分析法,輔以問卷調查法。研究結果顯示:(1)教師在教學轉化能力、融入式教學與補救教學的專業成長;(2)教師面對MSE融入式教學方案的困難時,Vico理念促進教師的教學投入,協助改善學生運用數學學習策略的能力,並提升覺察與調適數學學業情緒的知能。研究之建議可供數學教學或教育心理研究者、國中數學或學習扶助教師的參考。



    關鍵字:數學學習策略、數學學業情緒、中介作用、補救教學、Vico理念
  • 國小師資生知識認知、學習取向與教學概念的中介效果考驗
    Elementary Preservice Teachers’ Epistemic Cognition, Approaches to Learning, and Conceptions of Teaching: A Mediation Analysis
    凃金堂

     國小師資生未來將成為國小教師,其知識認知不僅影響自身對知識的見解,也會影響國小學生對知識的見解。本研究根據文獻理論,提出國小師資生的知識認知會影響其學習取向,進而影響其教學概念。為考驗本研究的假設,本研究以 581位國小師資生為研究對象,透過「知識認知量表」、「深層學習取向量表」、「表層學習取向量表」與「建構取向教學概念量表」等研究工具,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中介效果的考驗。研究結果顯示,知識認知對建構取向教學概念有正向直接效果的影響力;知識認知分別對深層學習取向與表層學習取向,有正向與負向直接效果的影響力。但以學習取向為中介變項的中介變項模式,並未獲得本研究的實證資料支持。



    關鍵字:中介效果、知識認知、教學概念、學習取向
  • 國小二、三年級學童朗讀流暢能力之成長模式探究
    Growth Model of Oral Reading Fluency Among Second and Third Graders
    張郁雯

     朗讀流暢性測驗常用於設定學童的成長目標以及監控其學習進展。先前以課文為測試文本的研究指出朗讀流暢能力的成長符合線性模式。本研究以標準文本探討國小二、三年級學童朗讀流暢能力的成長模式並估計其成長率。研究參與者為新北市兩所小學的二年級學生57名,三年級學生51名。每三週個別施測一次朗讀流暢測驗,一個學年共施測13次。以階層模式分析資料,結果發現分段成長模式比線性成長模式與資料的適配度較好,意即學童在同年度的上、下學期有不同的成長速度。二上、二下、三上以及三下每個學期可以進步的字數分別為13、18、20和6個字。二年級上學期初,每分鐘朗讀的正確字數平均為109個字;三年級上學期初約為137個字,下學期期末平均為165個字。二年級學童在學期初的朗讀流暢能力與其成長率之間沒有顯著之相關。然而,在三年級上學期,朗讀流暢能力與其成長率相關值為0.32達顯著水準。下學期成長率與朗讀流暢初始能力卻呈現顯著的負相關。最後,作者根據研究結果對朗讀流暢性研究與教學實務之意涵提出討論。



    關鍵字:朗讀流暢能力、分段成長模式、成長斜率、標準文本
  • 從使用者觀點檢視虛擬實境技術在衡鑑能力評量的可行性
    The Feasibility of Virtual Reality in Measuring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Student and Psychologist Views
    藍玉玲、張玉萱、陳畹蘭、王櫻芬

     本研究將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技術用於「VR版心理衡鑑初次晤談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簡稱「VR版初次晤談OSCE」)的開發,並透過使用者觀點檢視VR技術在衡鑑能力評量的可行性。本研究包含測試階段與正式研究。在測試階段,本研究聘任六位諮商/臨床心理碩士生與心理師擔任模擬考生,檢驗「初次晤談OSCE」在諮商與臨床心理的通用性。模擬考生在「初次晤談OSCE」的測驗分數顯示,兩組模擬考生在「病史詢問」和「溝通技巧與專業態度」面向,皆未呈現顯著差異,初步證實其在諮商與臨床心理的通用性。正式研究階段,本研究招募37位研究參與者,分成臨床組學生、諮商組學生與諮商心理師三組,檢驗VR技術在衡鑑能力評量的可行性與VR系統的設計品質。三組參與者在「心理衡鑑能力評量表──簡明版」測量結果顯示,「VR版初次晤談OSCE」用於「鑑別診斷」與「統合推論」的可行性優於「溝通技巧」與「專業態度」。在「虛擬實境使用性量表」測量結果顯示,參與者在VR系統設計方面,對於「使用者介面」與「求助功能」評價最高,認為「語音辨識」與「互動性」設計仍有待改善。從使用者觀點而言,VR技術在衡鑑能力評量的應用具有可行性,待系統開發成熟後,可進一步評估其在OSCE施測成本節約的效果。



    關鍵字: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心理衡鑑、虛擬實境技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