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氣和音樂介入對助人工作者負向情緒調節與專業枯竭之成效
The Effect of Reiki and Music on the 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Expectancies and Burnout of the Helpers專業枯竭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其影響深遠和廣泛。研究方向從探討原因朝向因應策略發展,並指出個體主動採取因應策略將可預防和改善枯竭情形。雖然國外普遍認為靈氣可作為因應策略,且能改善個體健康,但國內相關的研究卻寥寥無幾。有鑑於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遠距離靈氣介入對助人者專業枯竭與負向情緒調節的成效。本研究的實驗設計採單盲和隨機分組,共招募30名新竹市大專校院的助人者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的介入策略為遠距離靈氣和音樂,控制組為音樂,每次30分鐘,每週一次,共八週,並在每次介入前後填寫專業枯竭量表與負向情緒調節預期量表。經介入後採24名有效樣本進行資料分析,每組12名。本研究發現如下:(1)實驗組接受八週介入後,其整體專業枯竭、整體負向情緒調節預期及相關分向度均獲得顯著改善;控制組則無;(2)實驗組相較控制組在整體專業枯竭與負向情緒調節預期的兩個分向度之成效為佳,且達顯著差異。但專業枯竭的三個分向度與整體負向情緒調節預期則無,而實驗組在每週的改善幅度均較控制組佳。本研究結論為遠距離靈氣為降低助人者專業枯竭風險的有效策略,並能提升調適負向情緒的自信程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靈氣的應用價值與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關鍵字:專業枯竭、遠距離靈氣、負向情緒調節預期、助人工作者 -
國中生所知覺到的教師自主支持、自我效能、任務價值對學習投入之影響
Effects of Perceived Autonomy Support, Self-Efficacy, and Task Value on the Learning Engage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學習投入不僅是影響學生能否成功學習的關鍵因素,且與學生成就表現有高度的關聯。目前國內有關個人與情境因素在學習投入的探究,仍相當有限。本研究探討學生所知覺到教師自主支持、自我效能及任務價值對學習投入之影響,並針對所建構的模型進行適配度考驗。本研究以叢集抽取方式,抽取臺灣地區30所學校60個班級,1, 697位八年級學生。研究工具包含教師自主支持量表、自我效能量表、任務價值量表及學習投入量表。結果顯示:(1)本研究的理論模型具有良好的適配度,可用來解釋所蒐集的觀察資料;(2)教師自主支持除了對自我效能、任務價值、學習投入具有直接影響效果外,亦能透過上述變項對學習投入產生間接的影響效果。細言之,當教師能與學生溝通、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提供自我選擇與決定的機會、及時地提供回饋訊息,並減少在課堂上使用強迫與要求的教學方式時,愈能提高學生自我效能與任務價值;(3)自我效能對學習投入具有直接影響效果;(4)任務價值對學習投入具有直接影響效果。因此,在教學實務上,教師要培養學生對於學習活動的自我效能與任務價值,協助學生養成對學習活動的信心與興趣,以提升其學習投入。
關鍵字:任務價值、自我效能、教師自主支持、學習投入 -
高中職學生的父母親情感支持、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中介效果的分析
Relationships among Parental Emotional Suppor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 Mediating Effect Analysis父母的情感支持、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三者是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重要因素,對高中職學生亦然。而從文獻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情緒智力在情感支持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具有中介效果」的假設。為驗證假設,本研究修改之前所發表的相關問卷,採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父母的情感支持、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等三份問卷的具有符合標準的組合信度、平均變異萃取量與區別效度。因此,對918位高中職學生施測。問卷回收後,採結構方程模式,分析情緒智力在父親與母親的情感支持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先以Amos軟體分析,然其整體適切指標的數據顯示模式不適切,而常態性評估的多變量達顯著,表示所蒐集的資料非常態分配,因此以不受常態分配限制且用於發展論的Smart PLS 3.0統計軟體處理之。結果顯示,所提的中介模式的測量與結構模式都適切。且結果顯示:父親或母親的情感支持與高中職學生主觀幸福感、情緒智力之徑路係數達顯著正向相關。再者,高中職學生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之徑路係數也有顯著正相關。最後,高中職學生的情緒智力,在父或母親的情感支持與主觀幸福感間都具有中介效果之假設也獲得支持。就此發現,提出父母親應多採用情感支持,以增進孩子的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高中職生也應培養自己的情緒智力等建議,同時未來研究與研究限制也一併討論。
關鍵字:父母親情感支持、主觀幸福感、情緒智力 -
以品味策略為調節角色:國中初任與資深教師品味信念與圓滿人生之關係
Savoring Strategies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Novice and Senior Teachers’ Savoring Beliefs and Level of Flourishing in Life品味是指人們有正向經歷並有策略調節正向情緒以應對正向事件。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初任與資深教師的品味信念、品味策略及圓滿人生之關係。初任教師207位,資深教師413位參與本研究。研究方法採用描述統計、t檢定、階層迴歸等分析方法進行檢定。研究結果發現:1. 國中初任教師在預期、回憶、品味策略、與人分享及行為表達的平均得分,均顯著高於資深教師。2. 國中資深教師在圓滿人生、仁福──正向情緒、玩福──全心投入、和福──意義認同、敬福──勝任要求、及樂福──樂天知命上的平均得分,均顯著高於初任教師。3. 資深教師的品味策略及其各因素(行為表達、記憶建構、自我激勵、感知敏銳、比下有餘)在品味信念與圓滿人生間扮演調節角色。4. 初任教師的品味策略未在品味信念與圓滿人生間扮演調節角色。基於上述發現,針對教育實踐與未來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議作為參考。
關鍵字:品味信念、品味策略、圓滿人生、初任教師、資深教師 -
親愛的同學,我其實是……: 同志教師出櫃抉擇及其教學經驗之探討
Dear Students, in Fact, I Am…: LGBQ Teachers’ Decisions of Whether to Come Out at Work and Their Teaching Experiences本研究旨於探討同志教師在教職場域抉擇是否向同事及學生出櫃的思考歷程及其教學經驗,透過質化研究中敘事研究為典範,邀請五位在不同教育階段服務之同志教師分享其在教職場域如何有意識選擇出櫃或不透露自己的同志身份、其在教育職場上的出櫃經驗、以及出櫃對於教學工作的影響,由故事發展嘗試理解同志教師的身份認同、個人信念、工作/教學理念如何在教育現場上交會,其同志身份認同如何影響他在教學專業上的處境,進而塑造其在職涯發展。希望藉由此研究結果能夠鼓舞未來更多研究者能從事各行各業同志認同及出櫃議題相關研究,以增加社會大眾對於恐同及性別偏見歧視的認識,降低對同志及性少數族群的壓迫。
關鍵字:出櫃、恐同、同志教師、性別歧視、同志 -
敬畏情緒量表的編製發展與驗證之研究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General Awe Scale敬畏情緒為正向情緒之一,且過往認為敬畏情緒能提升個體的正向行為、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增進心理資本、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與自我效能,惟尚未有國人研究探討敬畏情緒的結構內涵。本研究旨在編製「敬畏情緒量表(General Awe Scale,簡稱GAS)」並評估自編量表之品質,本研究採用網路問卷調查法,在預試研究方面,初編50題目,邀請384名大學生進行網路線上填答,經探索性因素分析後,得出「敬畏情緒量表」為二階五因子之結構。正式研究則邀請720名在學學生進行量表填答,所蒐集之資料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與信度、效標關聯效度分析。研究發現:1. 敬畏情緒量表為「好奇探索」、「讚嘆自然」、「欣賞藝術」、「感覺渺小」與「連結感」等五個因素所組成的二階因素結構。2. 敬畏情緒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3. 本研究以「主觀幸福感」、「利社會行為」、「靈性幸福感」與「感恩」作為外在效標,發現敬畏情緒與上述變項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顯示本量表具備不錯的外在關聯效度。4. 本研究參與者普遍具有中高程度之敬畏情緒,而在近一年內曾有出國經驗者、學習滿意度高者、壓力主觀感受程度較低者,其敬畏情緒較高,且有顯著差異性。最後,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參考。
關鍵字:敬畏情緒、自我超越的情緒、量表編製與發展、正向心理學 -
國中生逃避策略的改變暨其與知覺課室目標結構及羞愧情緒之關係
Use of Avoidance Strategies in Taiwanes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Such Strategies’ Relationship to Classroom Goal Structures and Feelings of Shame本研究統整成就目標理論與學業情緒理論,探討學習情境(課室目標結構)與學業情緒(羞愧)如何共同影響學生逃避策略的使用。本研究以臺灣七年級生為對象(N = 427),進行為期半年、共兩次測量的縱貫性研究(七下∼八上),以探討課室目標結構、羞愧與逃避策略三者在同一時間點上的關係(七下/八上);課室目標結構、羞愧與逃避策略三者隨著時間的改變情形、方向及三者的改變是否彼此有關(七下∼八上)。結果發現:首先,從七下至八上期間,學生知覺的精熟目標結構並無改變,但學生知覺的表現目標結構、在學習中產生的羞愧情緒及逃避策略的使用情形均顯著上升;其次,橫斷與縱貫性資料分析結果均支持知覺的表現目標結構與羞愧可預測逃避策略的使用:即分別在七下與八上時,當學生知覺課室情境強調表現目標時、愈可能在學習後產生羞愧情緒、並進而促進逃避策略的使用;另一方面,從七下至八上期間,當學生知覺課室情境強調表現目標的線索愈來增加、其在學習後產生羞愧的情緒亦增加、並進而促使其採用逃避策略的情況也隨之增加。然而,學生知覺的精熟目標結構均無法預測羞愧與逃避策略。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教學與未來研究建議。
關鍵字:逃避策略、課室目標結構、橫斷與縱貫性設計、羞愧 -
區辨模式沙盤督導對受督焦慮與督導效能之影響:十二次沙盤督導之研究
Effect of Sandtray in the Discrimination Model of Supervision on Supervisee Anxiety and Supervisory Effectiveness: A Study of a 12-Session Sandtray Supervision本研究探究區辨模式沙盤督導對受督焦慮與督導效能之影響,共招募5對大學場域之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及其督導者,配對督導者──受督導者,進行每週一次、共12次沙盤督導,督導單元依據本模式六個步驟進行。本研究以質性為主、量性為輔,研究參與者在沙盤督導第四、八、十二次後,接受個別訪談,共三次。受督導者接受沙盤督導前,填寫「預期受督導者焦慮量表」;督導者進行沙盤督導後,填寫「沙盤督導自我評估表」,共12次。訪談資料以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量表資料以Wilcoxon等級檢定加以分析,以了解受督導者在督導歷程的焦慮情形及依循區辨模式督導者運用沙盤督導的效能及其轉變。結果顯示受督焦慮主題為:擺盤克服挑戰、展露安心;沙盤承載情緒、安放焦慮;沙圖具象故事、顯現脈絡;沙盤照映內在、滋長力量。督導效能主題為:跨越擔憂、喚發信心;隨心駕馭、斟酌平衡的督導焦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督導者角色;穩固同盟、豐厚理解;共同觀盤、效能提升。結果亦顯示受督焦慮達統計顯著下降、督導效能無統計差異。研究者依據結果提出討論與對未來研究與實務的建議。
關鍵字:區辨模式、沙盤督導、受督焦慮、督導效能 -
工作便利?還是工作壓力?教師下班後即時通訊軟體公務使用情形與工作倦怠之關係──以教師工作價值觀為調節變項
Work Convenience or Str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k-Related Use of Instant Messaging Apps beyond Work Hours and Job Burnout in Teachers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Job Values考量現代快速緊湊的工作型態導致的壓力反應與後果,本研究旨在探討下班後即時通訊軟體之公務使用對教師工作倦怠的影響,以及下班後即時通訊軟體之公務使用是否透過工作壓力的中介效果,進而造成教師工作倦怠,和教師工作價值觀能否調節下班後即時通訊軟體之公務使用與工作壓力的關係。本研究以調節式中介模式進行檢驗,探究教師工作價值觀對下班後即時通訊軟體公務使用情形所導致的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減緩效果。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施測,以國小、國中、高中職教師為對象,採分層隨機方式進行抽樣,總計有717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發現:1. 教師下班後即時通訊軟體公務使用情形與教師工作壓力具有正向關係;2. 教師工作壓力對於下班後即時通訊軟體公務使用情形與工作倦怠間具中介影響關係;3. 無論教師高或低的工作價值觀皆會正向調節下班後即時通訊軟體公務使用情形與教師工作壓力間的關係;4. 教師工作價值觀會正向調節工作壓力於下班後即時通訊軟體公務使用情形與工作倦怠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結果可作為未來下班後即時通訊軟體公務使用情形、教師工作壓力、教師工作倦怠及教師工作價值觀之相關研究參考。
關鍵字:工作倦怠、工作價值觀、工作壓力、即時通訊軟體 -
在愛中苦了自己──知覺伴侶人際行為在愛情完美主義與關係滿意度關連中的中介預測效果
Suffering Yourself in Love: Mediating Predictive Effect of Partners´ Perceived Interpersonal Behavio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mantic Perfectionism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許多研究發現,愛情完美主義傾向(要求自我、要求伴侶)與關係滿意度具有負相關,然而這中間發生了什麼心理歷程?本研究目的,即欲探討「知覺伴侶人際行為」是否扮演了中介預測的角色?本研究採「社會行為結構分析模式」來測量愛情關係中「知覺伴侶人際行為」的內涵,包括:關懷呵護、攻擊漠視、自主肯定、干涉控制等個體對伴侶的人際行為知覺程度。研究對象為正處於愛情關係中的異性戀大專院校在學學生,共收集440份有效問卷。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施測工具為:中文版愛情完美主義量表、知覺伴侶人際行為量表、以及關係滿意度量表。研究結果與結論:1. 在愛情完美主義對愛情關係的影響中,知覺伴侶人際行為具中介預測效果;2. 在愛情心理學中,探討伴侶間的人際行為知覺具重要性,愛情完美主義傾向可能促使個體產生不同的人際行為知覺;3. 要求伴侶與要求自我完美主義傾向,可能具有不同的人際行為知覺,兩者都能促使個體較不容易知覺伴侶的自主肯定與關愛呵護,進而預測較低的關係滿意度,而要求伴侶完美主義也會透過攻擊漠視的人際行為知覺,進而預測較低的關係滿意度。4. 相較於要求自我完美主義,要求伴侶對愛情關係的影響可能更具重要性。最後討論研究限制以及在情感教育、伴侶諮商上的應用。
關鍵字:社會行為結構分析模式、知覺伴侶人際行為、關係滿意度、愛情完美主義、愛情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