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53-4期
  • 科學圖文閱讀眼動研究之系統回顧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ye-Tracking Studies on Text- Diagram Science Reading
    王孜甯、簡郁芩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系統性地回顧近30年來(1990年—2020年5月)科學圖文閱讀的眼動研究,綜整文獻上科學圖文閱讀的歷程與樣態。579篇英文及33篇中文論文經標題摘要與全文檢視兩階段篩選,共51篇(含55個研究)納入本回顧,以質性綜整後歸納為兩大主題:認知歷程與介入設計。認知歷程的研究主要探討讀者(如年齡、能力等)及閱讀材料(如難度、順序等)對閱讀歷程的影響;介入設計的研究主要是材料操弄(如空間接近原則、信號原則等)與教學介入(如圖文閱讀策略、眼動楷模示範等)。研究結果顯示,在科學文本中添加圖像通常會影響讀者的視覺行為,但未必保證好的學習表現。整體而言讀者主要以文字驅動閱讀行為,而歷程中重視圖像以及圖文參照的讀者,通常閱讀表現較佳;材料特徵經常與讀者特徵有交互作用;部分讀者特徵因子(如能力與先備知識)可能對眼動型態與學習表現產生調節效果。教學介入亦會影響讀者的眼動型態,如:增加圖文整合、投注更多認知資源解碼圖片,進而提升閱讀理解。而材料操弄的效果不定,通常有信號、物理整合的材料會增加凝視與參照,且學習效果較好,但仍需考量讀者特徵(如年齡)以及不同研究操弄的細節。最後,本文亦針對未來研究方向與實務應用提供建議。



    關鍵字:系統回顧、科學圖文閱讀、眼球追蹤、閱讀歷程
  • 華語幼兒之新詞學習與表達性詞彙的關係
    Relationship between Fast Mapping, Retention, and Expressive Vocabulary in Mandarin-Speaking Toddlers
    賴沛雨、劉惠美

     嬰幼兒早期的詞彙發展能預測未來的語言和閱讀發展,文獻指出新詞學習能力是2∼3歲詞彙快速增長的重要機制之一。「快速配對」是幼兒初聽到一個詞彙時,將名稱與物件或動作之語意特徵形成連結,「保留」則是將初始連結整合到已知詞彙的歷程。有研究發現因心理及語言特性不同,動詞習得較名詞困難,此外,華語幼兒早期詞彙庫因較英語系語言有較高的動詞比例、且具論元省略等特性,因此新詞學習表現也可能有所差異。本研究目的在瞭解華語幼兒新詞學習機制以及其與早期詞彙庫之關聯性,以40位平均生理月齡37個月之一般發展幼兒為對象,以華語嬰幼兒溝通發展量表(臺灣版)、自編名詞與動詞之新詞學習作業來檢視其詞彙庫及新詞學習能力的發展,並探討兩者的關聯性。結果發現此階段幼兒的詞類組成以名詞最多、謂詞次之、封閉詞最少。新詞學習則發現此階段幼兒已發展動詞與名詞快速配對能力,但詞彙保留的表現明顯較差,且動詞表徵保留及整合較名詞來得困難。相關分析顯示僅動詞學習能力與詞彙量呈現中高度正相關性且兩者能彼此預測,顯示動詞學習能力較好的華語幼兒其詞彙庫較大,擁有較多詞彙的幼兒也能利用既有詞彙庫來擴增更多新詞,顯示動詞學習對於華語幼兒詞彙發展的重要性。



    關鍵字:詞彙庫、保留學習、快速配對、早期詞彙學習、華語幼兒
  • 中文閱讀動機量表之編製與信效度檢驗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Reading Motivation Scale
    阮品綸、張國恩、宋曜廷

     本研究目的是編製一份「中文閱讀動機量表」,協助教師了解孩子的閱讀動機高低。本研究分為兩個部分,研究一是以Wigfield與Eccles(2000)的動機期望價值理論作為文獻基礎,並透過60位國小、國中與高中生進行個人訪談,將其訪談的資料編碼與分類,進行內容分析後,得出15個向度作為量表之依據;研究二則是探討「中文閱讀動機量表」的信度與效度,分為預試階段和正式階段。在預試階段,是由750位國小、國中生的預試結果,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最後保留10個向度,共52題作為正式量表之題本,採用的10個向度分別為:「投入」、「未來志向」、「認可順從」、「環境」、「競爭」、「成績」、「社會」、「自我要求」、「自我效能」及「好奇」。正式階段,有2,273位國小與國中生作為受試者,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從結果中可得知,折半信度介於 .72∼ .91,而內部一致性信度介於 .81∼ .91,說明量表有可接受之信度;且效度中的內在結構適配度,各向度之潛在變項組合信度介於 .81∼ .91,潛在變項平均變異抽取量介於 .46∼ .63,因素負荷量皆大於 .50的標準,說明此份量表具有其信、效度。



    關鍵字:期望價值理論、閱讀動機、閱讀動機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
  • 「中文版俄亥俄州教師效能感量表」於國小教師之驗證性研究
    Confirmatory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Ohio State Teacher Efficacy Scale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陳俊瑋

     本研究旨在探討使用「中文版俄亥俄州教師效能感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the Ohio State Teacher Efficacy Scale, C-OSTES)測量國小教師自我效能感的心理計量特質。C-OSTES包含「教學策略」、「班級經營」及「學生投入」三個分量表,一共有12個題項,題型為Likert式9等量表。本研究以臺灣本島1,021位公立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先藉由項目分析檢核C-OSTES個別題項的適切性,接著藉由驗證性因素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及內部一致性分析分別檢核C-OSTES的構念效度、效標關聯效度、區別效度及信度。研究結果顯示,C-OSTES個別題項的適切性佳,使用C-OSTES測量國小教師自我效能感具有良好的構念效度、效標關聯效度及區別效度,同時C-OSTES三個分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介於 .90至 .93,總量表的α值為 .94,顯示C-OSTES同樣具有良好的信度。整體而言,C-OSTES具有良好的效度與信度。



    關鍵字:中文版俄亥俄州教師效能感量表、教師自我效能感、驗證性因素分析
  • 碩士班修業時程:基於信念—行動—結果模式的主動學習之效果
    Master’s Study Duration: The Effects of Active Learning Based on the Belief-Action-Outcome Model
    洪榮昭、葉建宏、吳宇豐、和震


    臺灣因受儒家思想影響,致使學習者從學校到工作場域的社會角色之轉化有所延遲;也就是說大多數學生在取得高等教育學位後,才進入就業市場。然而,近年來研究所學生的研修問題已成為一項須被重視的議題。為了理解這個問題,本研究針對已完成課程及學位論文的研究所畢業生或準畢業生參與問卷調查。而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學習者的學術自我效能如何影響其主動學習策略、學術自信心,以及如何影響修業時程。本研究共獲得245 份有效問卷,包括91 位男性填答者及154 位女性填答者。此外,研究參與者中有34.3% 準時畢業,因為論文而未準時畢業者則占51%。本研究採用驗證性因素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學業自我效能感與主動學習策略(高層次、整合、反思)呈現正相關;且主動學習策略與學業自信心呈現正相關;但學術自信心與碩士修業時程則呈現負相關。




    關鍵字:學術自我效能、學術自信心、主動學習策略、信念—行動—結果 模式、修業時程
  • 執行自我控制活動與自我控制特質交互作用對聚斂性與擴散性思考的效果
    Effect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Exercising Self-Control and Trait Self-Control on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Thinking
    邱發忠

     本研究目的在探究執行自我控制活動與自我控制特質之交互作用對聚斂性與擴散性思考之影響。研究一將92位大學生隨機分派至執行自我控制組與中性組。執行自我控制組操弄的方式為要求參與者在寫一個旅行故事時,不能寫「イ」或「口」部件的字,中性狀況則沒有這樣之限制,之後被要求完成批判性思考測驗。結果發現,執行自我控制活動主要效果並未降低聚斂性思考,也發現在執行自我控制活動狀況下,高自我控制特質參與者在聚斂性思考表現上低於低自我控制特質者,然而,中性組狀況下,高、低自我控制特質者間並未呈現差異。研究二以77位大學生為參與者,在自變項操弄方式、測量自我控制特質工具上同研究一,只是將依變項改為擴散性思考測驗。結果發現,執行自我控制活動之主要效果提升擴散性思考表現,而且,在執行自我控制活動狀況下,高自我控制特質者在獨創力之表現高於低自我控制特質者。這些發現闡明自我控制特質調節執行自我控制活動對聚斂性思考與發散性思考效果,本研究對理論與實務具有實質性意義。



    關鍵字:自我控制特質、執行自我控制活動、聚斂性思考、擴散性思考
  • 國中生考試愉悅歷程模式之驗證與分析
    The Ver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est Enjoyment Process Model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林宴瑛

     考試情緒屬於課業情緒,可區分為考試前與考試後情緒。有關考試情緒的探討,多數仍聚焦於考試焦慮,較少研究關注正向考試情緒。愉悅是正向情緒中相當重要且基本的情緒,對於學生在課室中的學習投入至關重要。基於此,本研究主要探討考試前、後愉悅情緒,並進而探討其與前因及後果變項之關聯,以全面了解愉悅情緒在考試歷程中對學生學習策略及成就所發揮之效果。本研究目的為:(1)建構「考試愉悅歷程模式」,考驗模式與觀察資料的適配度;(2)分析控制─價值評估對考試前愉悅及動機/情感調整策略的直接效果,及考試前愉悅、動機/情感調整策略對考試知覺滿意、考試後愉悅、考試成績之預測效果。為完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抽取臺灣地區1,321名國中生,所蒐集資料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統計考驗。研究結果顯示:(1)考試歷程模式具有理想的整體適配度與內在品質,適合用來解釋國中生的資料;(2)國中生的控制、價值評估能預測考試前愉悅與動機/情感調整策略;考試前愉悅能正向預測動機/情感調整策略、考試知覺滿意與考試後愉悅;動機/情感調整策略能預測考試後愉悅與考試成績,並透過考試後愉悅間接預測考試成績。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在理論及實務上的涵義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之建議。



    關鍵字:考試愉悅、控制─價值模式、認知─動機模式
  • 中學生閱讀科學圖文與不同語意透明度之學術詞彙的認知處理策略──眼動追蹤研究
    Processing Strategies for Reading Illustrated Scientific Texts and Chinese Academic Word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Semantic Transparency among Middle-School Students: An Eye-Tracking Study
    郭品纖、簡郁芩

     科學文章是典型的多元表徵文本,有文字與圖表,且有概念密度高的學術詞彙,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常有理解困難。本研究以眼動追蹤探討不同閱讀能力的中學生閱讀科學圖文的認知歷程與處理策略,以及遇到語意透明度高(意譯)與低(音譯)之學術詞彙時讀者如何處理。有效樣本為65名七年級學生,每位都要讀四篇科學文章,其中兩篇含有音譯、兩篇含有意譯的科學學術詞彙,之後完成自由回憶和閱讀理解題,最後播放研究參與者閱讀文章的眼動影片給其觀看,進行提示回溯性放聲思考。研究結果發現,高閱讀能力的記憶和理解表現都比低閱讀能力好,而讀者閱讀含有意譯與音譯的文本整體的閱讀理解測驗差異並不大。眼動資料則顯示在學術詞彙的處理層次上,各能力的中學生於閱讀音譯的科學學術詞彙時,第一次連續凝視時間都較意譯學術詞彙長,反映中學生難以從詞素意義理解音譯之科學學術詞彙;眼球凝視位置離開學術詞彙後,轉移到科學詞彙之後的句子尋找訊息,藉由上下文推測詞義。而在文章處理的層次上,不論閱讀能力優劣,中學生皆以文字為訊息理解之主要來源,讀文字的總凝視時間比例較讀科學圖表的比例高,但學生清楚表格類插圖的資訊量高且為統整後的重要資訊,因此相較於於其他類型的圖片,學生會花較多時間閱讀統整比較表。眼動提示回溯性放聲思考的資料則顯示高能力學生多運用「推論整合」(如運用插圖訊息、整合圖文訊息)的閱讀策略;中能力學生常使用「提取訊息」(如找重點、重讀)的策略;低能力學生則常用負向閱讀處理方式(如重點認知錯誤、不清楚閱讀目的),而難以在閱讀科普文章時進行有效的學習理解。



    關鍵字:語意透明度、學術詞彙、科學圖文、眼動追蹤、閱讀策略
  • 工作記憶與知識論信念對批判思考技巧表現的預測力
    The Prediction of Working Memory and Epistemological Belief in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許崇憲

     本研究探討工作記憶與知識論信念對批判思考技巧表現的預測力。來自三所一般大學的160位大學部學生接受個別施測。迴歸分析及其他統計分析結果發現,第一,控制訊息處理速度之後,工作記憶廣度及執行功能顯著預測整體批判思考技巧表現,但知識論信念無顯著預測力。第二,進一步檢驗對批判思考各項技巧的預測力,僅工作記憶對推演結論及解釋技巧具有正向預測力。第三,本研究採用多種作業測量工作記憶,短期記憶及執行功能正向預測整體批判思考、推演結論及解釋技巧表現,僅一項涉及訊息儲存及處理的工作記憶具有正向預測力。短期記憶對批判思考技巧表現的預測力,並未低於Baddeley與Hitch(1974)所定義的工作記憶。第四,對知識結構抱持複雜信念者有較佳的批判思考技巧表現,此結果可以解釋整體知識論信念為何不具有顯著預測力。最後,工作記憶及知識論信念對批判思考技巧表現無顯著的交互作用效果。我們提出本研究結果在教學實務上的意涵並討論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字:批判思考技巧、知識論信念、短期記憶、工作記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