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期正念引導降低閱讀時的內隱性別刻板印象
Brief Mindfulness Induction Reduces Implicit Gender Stereotype During Reading正念引導可以降低年齡與種族的偏見及歧視,並且正念特質能使男性更和善地對待女性主義者。本研究延伸上述發現以探討短期正念引導是否能降低性別刻板印象。本研究採三因子混合設計,參與者間獨變項為短期正念引導(實驗組與控制組),參與者內獨變項為文章段落之一致性(一致與不一致)以及時間(前測及後測)。參與者閱讀含有性別特質描述的文章,文章第一段與第三段分別置入典型性別特質詞彙,其中一半文章中兩個段落的特質詞彙的性別屬性相同,另一半則不同。研究者觀察當兩個段落中特質詞彙的性別屬性不一致時,參與者是否花費較長的時間注視與性別特質有關的詞彙或是文章段落,而將其作為性別刻板印象的指標,探討正念訓練是否能降低此效應。結果顯示兩組參與者於前測中第一段落再閱讀時間產生性別不一致效應,顯示性別刻板印象的操弄產生效果。此外,實驗組參與者於前測中第三段再閱讀時間與第一段性別特質詞彙再閱讀時間的性別不一致效應均在後測中消失,顯示其在經過正念引導後減弱了性別刻板印象。從過去研究推測正念引導造成刻板印象降低的機制可能與正念狀態中的開放與不批判態度還有提升的內在動機有關。
關鍵字:正念、性別刻板印象、眼動、閱讀 -
受督導者督導情境焦慮量表之編製研究
Development of Supervision Situational Anxiety Scale for Supervisees本研究旨在編製一具有信、效度的「受督導者督導情境焦慮量表」,作為適用於國內評量受督導者督導情境焦慮之客觀評量工具,以提供諮商心理師教育者與督導實務工作者進行早期評估,擬訂更適切的督導策略與督導作為。本研究以諮商心理師及106學年度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為對象,預試樣本113人,正式施測樣本310人。本研究之研究工具乃研究者自編之「受督導者督導情境焦慮量表」。問卷經回收整理後,透過SPSS 22.0和AMOS統計軟體,分別以項目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結構方程模式之驗證性因素分析等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下:受督導者督導情境焦慮量表總計15題,且本量表分為四個分量表,分別為「表現焦慮」分量表共4題,「評量焦慮」分量表共3題,「結構焦慮」分量表共3題,「關係焦慮」分量表共5題。本量表內部一致性α係數的分析,各分量表α值介於 .79至 .86,總量表α值為 .88,顯示本量表具有不錯的內部一致性信度。此外,本量表具備建構效度,受督導者督導情境焦慮量表的因素結構獲得支持。因此,本研究將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針對諮商心理師教育與督導工作,以及未來研究提出進一步具體可行之建議,供諮商輔導機構及其人員參考。
關鍵字:諮商心理師、量表編製、受督導者、督導情境焦慮 -
來一劑「虛擬疫苗」:戲劇治療線上團體之工作者實務經驗探究
Virtual Vaccine: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Online Dramatherapy本研究旨在探究戲劇治療線上團體之工作者實務經驗。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透過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訪談三位戲劇治療工作者,以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得出研究結果如下:(1)實體與線上戲劇治療工作內涵的差異在於:由臨在關係轉向為閱聽關係的治療關係、由封閉性轉向多元性的成員組成、由介入性工作轉為支持性的工作策略、由即興創作轉向高結構性的團體帶領、由共享實體談話空間轉為高匿名性的網路空間。(2)線上戲劇治療的工作方法與策略則有:運用想像力和儀式共創虛擬空間感、藉由數位媒材增進自我表達、結合生活素材強化虛實轉換、善用圖像催化角色扮演、透過虛擬鏡照促進自我對話。(3)線上戲劇治療的難題與挑戰包括:網路平臺限縮劇場互動中人我互動的可能性、以口語或隱喻補位劇場創作的困境、熟習高專注與高統整性的心理勞動、當事人治療情境隱私性的難題。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供實務工作者參考。
關鍵字:戲劇治療、線上工作、數位科技、實務工作者 -
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量表編製之研究
Design of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Scale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Participation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對自身的專業成長、教學實踐、教學效能等面向皆有相當大的助益,然而目前國內有關專業學習社群的量表,尚缺乏以教師個人角度出發,而多是從學校經營角度發展的專業學習社群量表。因此,本研究透過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聚斂效度、區別效度以及測量恆等性等步驟,編製教師個人實際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量表,量表內涵一共包含合作分享、反思回饋以及參與行動三個構面。在過程中,研究者以183名教師樣本進行量表預試分析與因素結構探索,而後以467名正式樣本進行量表之驗證性因素分析、聚斂效度、區別效度以及性別、社群測量恆等性等各項考驗。研究結果顯示,本量表建構的三因素斜交模式具有良好的契合度,且本量表模式更具有跨樣本的穩定性,同時適用國小男女教師、不同社群教師的分析比較,而且分析結果也顯示,不同社群的教師在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各面向上也有所差異。總結而言,本研究所發展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量表」是一個符合實證的測量工具,可以提供未來研究和行政輔導上使用。
關鍵字:因素分析、專業學習社群、測量恆等性 -
手足重要?同儕重要?獨生與有手足幼兒社會能力成長軌跡與其同儕影響分析
Influence of Peers on the Growth Trajectory of the Social Competence of Only Children and Children with Siblings為了解同儕狀況對「獨生或有手足」幼兒社會能力成長軌跡的影響,本研究運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KIT)中,幼兒36、48和60月齡的縱貫性研究資料,抽取「36月齡時就有手足幼兒(N = 1215)」以及「60月齡仍是獨生幼兒(N = 375)」,合計1,590位幼兒。本研究應用Mplus潛在成長模式(LGM)分析其社會能力,含獨立性、主動性、合群性及順從性等四個構面的成長趨勢,繼以條件式LGM考驗幼兒「手足之有無」以及「同儕之有無」對幼兒社會能力成長的影響。本研究發現,「手足」和「同儕」皆有助於幼兒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合群性的發展,有手足幼兒在手足和同儕的共同影響下,在兩年內,從低於獨生幼兒的發展水平成長到高於或等於獨生幼兒,這是過去單一時間點的橫斷研究難以看出的研究結果。對幼兒社會能力的發展而言,「手足」很重要,對於沒有手足的獨生幼兒而言,「同儕」很重要,故本研究建議獨生幼兒應及早上學。
關鍵字:手足、同儕、社會能力、獨生 -
國中小新手學校輔導工作者接受自我覺察督導模式之個別督導受督經驗初探
Novice School Guidance Counselors at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vestigation of Individual Supervision Using the Self-Awareness Supervision Model本研究以大五實習輔導教師與初任專輔教師(簡稱新手輔導工作者)為對象,著眼輔導與諮商專業督導之專業支持面向為焦點,提供以自我覺察督導模式(以下簡稱SASM)為架構之個別督導,並理解其受督經驗與歷程。研究典範為質性研究,現象學為研究取向,以現象學主題分析為資料分析方法。研究參與者共招募10位國中小新手輔導工作者,包括3位大五實習輔導教師、3位國小初任專輔教師、4位國中初任專輔教師。研究參與者於研究歷程接受3次SASM之個別督導以及4次研究訪談以理解其受督經驗與歷程。經現象學主題分析,研究結果為以下四個主題呈現:輔導諮商專業發展需求、SASM督導歷程、SASM整體受督經驗、知覺SASM督導者之回應方式。依據本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供輔導諮商教育訓練、專任輔導教師督導實務、未來督導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自我覺察督導模式、大五實習輔導老師、初任專任輔導教師、受督經驗、個別督導 -
一般年輕族群使用社群媒體的心理經驗:以國立大學學生為例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Social Media Use among Young People: An Example from University Students數位時代已經來臨,人們在生活中使用社群媒體的機會越來越多。本研究目的在以現象學探討一般年輕族群使用社群媒體之心理經驗,並以國立大學學生為例。研究參與者共14位,其中男性6人、女性8人,平均年齡為23.9歲(SD = 2.97),每位參與者接受個別訪談約90分鐘左右。經五階段現象學研究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共摘錄出使用社群媒體的三大項主題經驗和七個意義單元。第一項主題經驗是從「唾手可得」到「失控」之間,包括缺乏自我掌控而帶來負向的結果,以及被制約後衍伸出分離焦慮等兩個意義單元。第二項主題經驗是從「線下」到「線上」的比重轉移,包括替代性經驗具有參照價值,以及認為重要但有意識的減少面對面接觸等兩個意義單元。第三項主題經驗是似「有」若「虛」的人際連結,包括關注與追蹤代表人際維繫、被動地等待連結發生,以及廣達通暢但混沌不確定等三個意義單元。從研究結果來看,無論是「唾手可得」到「失控」、從「線下」到「線上」,以及似「有」若「虛」,都在兩端的光譜中間挪移,依此共分使用社群媒體的影響關鍵、線上互動的潛在優勢與危機,以及新的人際型態誕生等三個面向進行討論。最後針對觀點上的調整與研究設計提出建議。
關鍵字:心理經驗、社群媒體使用、現象學 -
「心田寬恕量表」之中文化與信、效度分析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Heartland Forgiveness Scale過去華人寬恕測量研究多聚焦在單一面向,實為研究缺口,尚待多向度測量來延伸開展寬恕各面向研究。故本研究旨在採用Thompson等人(2005)的理論發展適用於臺灣大學生的「心田寬恕量表」。該量表分成三個分量表,包括:寬恕自己、寬恕他人及寬恕情勢。預試以分層便利抽樣抽取229人,經項目分析及信度分析後,保留題目共18題。正式樣本涵蓋全臺灣北中南區之大學生共503人,依各區百分比進行取樣分配。結果發現全量表Cronbach’s α係數為 .87,各分量表 Cronbach’s α係數為 .78∼ .79,顯示本量表穩定性佳及內部一致性良好。建構效度方面,各項整體適配度指標均達標準,顯示本量表整體模式適配情形頗為理想。再以心理復原力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為效標,具良好同時效度。此外,針對不同背景變項進行考驗,發現不同性別或宗教信仰並不會影響寬恕傾向。本量表深具價值及應用性,採嚴謹直譯及回譯方式,可以提供跨文化的比較,及後續實務應用,對於探索華人不同年齡及族群的寬恕狀態,初步診斷或介入,均能提供有效參考依據。
關鍵字:信度、效度、量表、寬恕 -
朝向專業倫理能力的諮商倫理課程研究
A Curriculum Study for Raising Professional Ethical Competence in Counseling本研究針對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兩種學習的重要性,意圖於大學制式課堂授課架構下統整並橋接「諮商倫理」所需要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實際作法為設計出「由教而學」為導向的課程架構,透過製造經驗學習的歷程讓學生獲得專業倫理與倫理處境的概念化認識。本研究運用質性研究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一開始學生傾向以舊有的學習模式進入實踐能力為導向的課程,而呈現為期待「落空」狀況,並伴隨挫敗與擔憂的情緒。然而只要學生願意持續停留在課程學習軌道上,多數學生都能獲得主動統整與自我確認學習成果的經驗與感受。此外,本研究也揭露了三種學生於處境學習時的挫敗經驗與學習樣態,分別是(1)堅持原本的一般學習模式;(2)進行新的嘗試但又期待由外在指引獲得正確學習的肯定;以及(3)能自我統整並確認學習的經驗與感受。前兩類學生學習樣態雖非本研究預期的結果,卻是重要發現,提醒教學者需正視學生從知識導向的學習模式轉換到能力導向的學習模式可能經驗到的挫折與學習困難,同時提供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習協助。本研究所得並非否定見習或實習課程安排,而是在最少更動大學課程授課結構的狀況下推動處境學習教學,橋接理論知識與實務應用以縮小現今高教面臨的學用落差現象。
關鍵字:專業倫理能力、諮商倫理、處境學習、課程設計、由教而學 -
國中特殊需求學生的資源班學習投入與幸福感之研究
Learning Engagement and Well-Being for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Middle School Resource Rooms本研究主要探討安置於國中普通班,並接受資源班直接教學服務之特殊需求學生在資源班的學習投入與其幸福感之間的關係。資源班學習投入包含「行為投入」、「情緒投入」、「認知投入」及「投入動力」;幸福感包含「情緒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與「社會幸福感」。以公立國中七至九年級通過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鑑定,且接受資源班教學服務之特殊學生為研究對象。預試樣本採立意取樣選取新竹縣市共134位學生,正式樣本採叢集取樣,選取雙北與桃園市共324位學生。研究工具為研究者編修之「學習投入量表」與「幸福感量表」,測量國中特殊學生的學習投入以及幸福感。結果發現特殊學生於資源班學習投入未具性別與年級差異,但受障礙類別影響,智能障礙學生在「情緒投入」高於其他障礙類別學生,且其在「投入動力」也顯著高於學習障礙學生。資源班學生的幸福感未具有年級和障礙類別差異,但受性別影響,男生在「情緒幸福感」的感受高於女生。資源班整體學習投入與整體幸福感間具有高度正相關,兩者為相互預測之關係,學習投入的情緒投入與投入動力能預測幸福感,幸福感的心理幸福感也能預測資源班的學習投入。根據上述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供國中資源班教師、行政人員及教育研究者參考。
關鍵字:國中資源班、學習投入、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