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期間成人生涯召喚、生涯混沌知覺、未來工作自我與生涯調適力之關聯性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areer Calling, Perceived Career Chaos, Future Work Self, and Career Adaptability of Taiwanese Adults during COVID-19基於實證研究的精神,本研究從疫情衝擊生涯之實務出發,檢驗生涯召喚、生涯混沌知覺、未來工作自我與生涯調適力之關係,並提出活化生涯調適力的模型,同時亦釐清生涯調適性影響生涯調適力之運作機制。研究對象為411位成人,其中女性273人(66.4%),所得資料以徑路分析方式考驗。研究結果顯示,活化生涯調適力的假設模型與資料適配良好,生涯召喚、生涯混沌知覺、未來工作自我均可正向直接影響生涯調適力,未來工作自我在生涯召喚與生涯調適力間發揮部分中介效果。本研究發現生涯調適性之動機性意願、認知彈性可直接影響生涯調適力,拓展影響生涯調適力之多元徑路,凸顯未來工作自我在生涯調適性影響生涯調適力間的中介機制。最後,本研究提出如何將研究結果運用在未來研究與生涯輔導實務工作之相關建議。
關鍵字:疫情、生涯調適力、生涯召喚、生涯混沌知覺、未來工作自我 -
國中生正念、不執著、自我悲憫、自主需求滿足、自主動機之關係:聚焦個人內在正向心理的自我決定另一出路
Relationships among Mindfulness, Nonattachment, Self-Compassion, Autonomy Need Satisfaction, and Autonomous Motivation: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Progression from Internal Positive Psychology to Self-Determination過去研究多依自我決定理論,著墨外境支持促進個人自主需求滿足、自主動機,少關注個人內在正向心理(如:正念、不執著、自我悲憫變項)是否也有促進其自主需求滿足、自主動機之可能。故本研究除建構「正念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不執著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來探討個人內在正向心理,亦建構「正念、不執著、自我悲憫與自我決定模式」,分析正念、不執著、自我悲憫、自主需求滿足、自主動機之關係,試圖勾勒出個人內在正向心理促進自主需求滿足、自主動機之路徑。本研究抽取二批國二學生為樣本,共1,235人,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本研究建構的三個模式皆與觀察資料適配;(2)正念正向預測不執著、自我悲憫;(3)不執著正向預測自我悲憫;(4)自我悲憫透過正向預測自主需求滿足,進而正向預測自主動機。研究發現建議父母、教師能透正念、不執著、自我悲憫的課程與練習,培養學生透過自己內在的正向心理達到自主需求滿足、形成自主動機的能力,以因應無法控制的外境變化。
關鍵字:不執著、正念、自主需求滿足、自主動機、自我悲憫 -
緣分信念歸因對工作績效之影響:自我效能及幸福感的角色探討
Influence of Yuanfen Attribution on Job Performance: An Exploration of the Roles of Self-Efficacy and Well- Being研究將緣分信念以歸因的概念提出緣信念歸因及分信念歸因思維模式,認為緣信念歸因屬個體對外在不可預期、無法掌握控制的隨緣態度;分信念歸因始於個體對內在自我本份要求、預先規劃掌控一切的驅動力,並闡述東方文化特有之緣分信念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並以自我效能為調節變項、幸福感為中介變項,探討華人社會的工作關係會透過緣分信念影響個人行為及表現。研究採立意取樣以臺灣全職工作者為研究對象,發出4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71份,有效回收率達92.75%。透過驗證性因素、獨立樣本t檢定、階層迴歸分析進行檢驗,研究發現:緣信念對工作績效具正向影響性;自我效能對緣信念與工作績效之正向影響具有負向調節效果;分信念對工作績效及幸福感具正向影響性;幸福感對工作績效具正向影響性;分信念會透過幸福感部分中介效果正向影響工作績效。相關研究結論與實務建議於文中一併討論。
關鍵字:工作績效、自我效能、幸福感、緣分信念歸因、歸因理論 -
新手諮商督導者的督導意圖與行動之探究
Exploring Supervisory Intentions and Actions of New Counseling Supervisors關注新手督導者的專業發展,瞭解內在動機與督導意圖是重要的,本研究探究新手督導者的督導意圖與相對應之督導行動,理解其歷程內涵,以為未來新手督導者在執行督導工作時提供參考依據。研究方法邀請4位新手督導者,以督導初期與中期之督導錄音進行人際歷程回憶訪談,共蒐集8次訪談資料。資料分析依主題分析法,取得52段督導意圖段落並歸納16個督導意圖主題與對應之督導行動及5個兩難主題。督導意圖主題依七眼督導模式歸類七種意圖類型,督導行動以Heron(1989)6類行動及研究者歸納之內省性、評估性,共8類行動分類。研究結果一,督導初期以個案為主軸的督導意圖,幫助受督者建構對個案的理解,提升個案概念化能力,督導中期著重督導關係與受督者為主軸的督導意圖,幫助受督者敏察與建構諮商關係的後設認知及自我狀態覺察。研究結果二,7個督導類型與對應之行動,以受督者為焦點之督導類型最多;督導行動以催化性、訊息性與處方性行動居高。研究結果三,新手督導者常見兩難困難,為挑戰或支持、指導或自主、以個案或受督者為焦點、依過去經驗或以受督者為中心、提供合於受督者學習量或以個案需要為主的兩難。統整結果並針對未來督導實務與研究提供建議。
關鍵字:新手諮商督導者、督導意圖、督導行動、人際歷程回憶、七眼督導模式 -
邁向成人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積極因應與生涯召喚之關係──認同探索型態調節效果之探討
Relationships among Self-Efficacy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 Proactive Coping, and One’s Calling in Emerging Adulthoo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dentity Exploration生涯發展與認同探索是「邁向成人期」(emerging adulthood)個體重要的發展議題,此階段之個體當面臨生涯議題時,其本身若具有正向因應(例如:積極因應)之特性,是否有利於他們生涯發展,同時其認同探索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為何,相當值得深入探討。據此,本研究提出一項調節中介模式,探討邁向成人期之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積極因應、認同探索與生涯召喚之間的關聯。本研究以網路問卷,取樣437名(男性146名,女性291名)邁向成人期樣本。測量工具包含「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短版」、「積極因應量表」、「認同探索型態量表」及「生涯召喚量表」。資料分析採用Hayes Process model 14檢驗本研究提出的調節中介模式。研究結果顯示,(1)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積極因應對生涯召喚具有顯著正向預測力;(2)積極因應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及生涯召喚之間扮演部份中介角色;(3)反芻探索型態在積極因應與生涯召喚間扮演調節的角色。本研究結果意涵,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積極因應與認同探索在邁向成人期個體之生涯召喚各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關鍵字:邁向成人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積極因應、生涯召喚、認同探索 -
團體人際心理治療對嬰幼兒母親適應狀況之影響研究
An Outcome Study of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Group on Adjustment of Mothers with Infants and Toddlers本研究旨在探討團體人際心理治療對臺灣嬰幼兒母親適應問題之影響。立意招募育有3歲內嬰幼兒之母親接受團體介入(共35人)。以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來看,憂鬱分數達界斷值之憂鬱傾向者有48.57%;以孩子年齡來看,未滿1歲之嬰兒母親為45.71%。每梯次團體為8次,每次90分鐘,本研究共進行6梯次。參加者中有4位流失,31位持續參與,持續參加者之出席率為89.1%。研究對象於基準期、團體後、團體結束3個月後,填寫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配對適應量表、社會支持問卷、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母嬰連結量表及基本資料表。為了解對嬰兒母親之介入效果,另選取他項研究中僅接受縱貫評估之嬰兒母親為對照樣本。以意向分析對遺漏之資料進行插補,以描述統計、相依樣本單因子/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進行資料整理,發現團體人際心理治療可降低嬰幼兒母親之憂鬱,對基準期具憂鬱傾向者尤為明顯,且憂鬱傾向者對先生支持的知覺在團體結束3個月後有提升。另外,以嬰兒母親來看,介入組之母嬰連結感有上升,對照樣本則無變化。由結果推測團體人際心理治療對促進嬰幼兒母親之適應有正向效果,但這些效果會隨著樣本特徵(基準期憂鬱狀態、孩子年齡)而異。研究者對研究結果之意涵及未來的研究與實務方向進行討論。
關鍵字:人際心理治療、團體治療、憂鬱、適應、嬰幼兒母親 -
To Stay or Not to Stay? 軍校生恆毅力影響與預測效果分析
Influence and Predictive Effect of Grit on Military Cadets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恆毅力對軍校生心理與行為層面影響效果及預測力,以累積本土心理學與軍事心理實證研究資料,並提供未來軍校教育與輔導之具體建議。研究採用橫斷與縱貫方式進行。首先邀請3,520名軍校學生,填答心理評量問卷,經刪除未完整填答及IRT分析適配度不佳者,計2,566份有效資料,以結構方程式模型建構軍校生恆毅力影響模型。研究結果為軍校生恆毅力顯著提升學校適應能力與主觀幸福感,並降低憂鬱情緒與退學意念,且軍校生恆毅力透過憂鬱情緒與學校適應,進而對幸福感與退學意念造成影響,整體模型適配。其次,以軍校生恆毅力與體能表現進行迴歸分析,發現軍校生恆毅力具有顯著預測性,尤以子向度「目標認同」為最。第三,以區別分析建構學生退學行為預測方程式,分類正確率75.09%,高於其他心理變項對退學行為之預測,顯示軍校生恆毅力對軍校學生是否休(退)學行為具有顯著的預測力和分類正確性。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提升軍校生恆毅力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正向發展,降低負向情緒與離退率,並且證實此量表是預測學生表現的適合工具,未來可提供軍校作為甄試、教育方針與諮商輔導輔助使用。
關鍵字:軍校生恆毅力、憂鬱情緒、學校適應、主觀幸福感、退學預測 -
臺灣青少年性格發展之多重指標:從HEXACO六大性格特質切入
Multiple Indicators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for Taiwanese Adolescents: The HEXACO Model of Personality as a Framework青少年階段正處於生理與心理上的變化,除了生理的成熟,也經歷社會化的過程,而了解青少年的性格發展型態,有其重要的意涵。本研究目的為了解臺灣青少年的性格向度在個體間與個體內的發展連續性之特性,分別檢驗四種性格連續性:平均水準連續性、排序連續性、個人層次連續性、以及自比連續性。本研究以連續三年收集臺灣地區405位國中生與595位高職生之HEXACO性格向度的分數,並分別檢驗前述四種連續性。不過,在檢驗前述的四種連續性前,先行檢驗結構連續性,以確定所測量的性格量表在國中生與高職生之三個時間點皆有相同的性格結構後,再進行後續其他連續性的檢驗。綜合所有的結果顯示,在平均水準連續性與個人層次連續性上,僅發現誠實/謙遜有明顯下降,而其餘向度變化均不明顯;而在排序連續性與自比連續性上,發現國中生與高職生皆有高的連續性,其中,在排序連續性上,高職生的情緒性、外向性、嚴謹性及開放性之相關係數高於國中生。最後針對研究結果與研究限制進行討論,深入說明不同連續性指標變化的意涵與可能的原因,並對未來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青少年性格發展、HEXACO性格、性格連續性 -
父母親韌力與韌性──以照顧青少年時期中途致殘子女為例
Parental Resilience: Parenting Children with Acquired Disabilities throughout Adolescence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當子女在青少年時期遭逢意外而致殘,支撐父母親長時間投入子女照顧與復健過程之韌性與韌力內涵。採敘說研究方法,以立意取樣深度訪談一對育有青少年時期中途致殘子女的父母,理解他們在照顧子女過程中的生活適應。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時期中途致殘子女之父母照顧者的韌性歷程包含舐犢之愛是一切的基礎、捍衛核心家庭的界限、夫妻關係緊密並協力分工、改善親子互動且提升凝聚力、愛子之計深謀且遠慮,以及尋求更多資源並超前佈署子女生涯等六個階段。父母照顧者發展之關鍵韌力共六項,行動轉運觀:認命卻不認輸的底蘊、相信我能觀:勇敢果決的堅持信念、全然奉獻觀:具體行動與合作的情操、轉化意義觀:賦予逆境積極的正向性、小我成就觀:問題解決與目標導向的思維,以及任重道遠觀:拖著疲累且耗竭的身心繼續前行。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供未來實務工作與相關研究參考。
關鍵字:中途致殘、韌性、韌力 -
中國青少年戀愛:社會環境的影響
Adolescent Romantic Involvement in China: The Role of Social Context青少年談戀愛是中國家長和學校最為擔心的問題之一。基於全國代表性的微觀調查資料——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與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本文探究了中國青少年異性戀愛狀況及影響戀愛發生的社會環境因素。描述性統計表明,2018年約有8%的青少年在過去兩年中與異性談過戀愛。儘管一般認為戀愛中會發生親密行為,但是實際上中國青少年異性間肢體上的接觸限於牽手,接吻或其他更加親密的肢體接觸還是比較少見的。結合社會情境——青少年戀愛被視作一種偏差行為,從社會控制、社會學習的理論角度出發,本文運用多元統計分析了影響青少年談戀愛的社會環境因素。研究發現,父母的監管、師/長的反對、學校的管理對青少年浪漫情感產生和戀愛的捲入影響有限。同儕的反對(羡慕)態度會降低(增加)青少年浪漫情感產生和發展的可能性;好朋友的戀愛狀況顯著預測青少年的戀愛狀況,談過戀愛的好朋友越多,青少年發展浪漫關係的可能性越大。
關鍵字:戀愛、青少年、社會控制、社會學習、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