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55-1期
  • 家庭環境影響幼兒語言發展因果關係之研究
    Caus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Aspects of Family Environment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崔新玲、鍾志從、梁進龍、吳和堂

            本研究依據文獻分析結果,提出家庭環境影響幼兒語言發展的因果模型,並採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KIT)中的36 與48 月齡的二波的資料,來驗證之。其中男童966 人(51.3%),女童916 人(48.7%)。並利用偏最小平方結構方程模型(PLS-SEM)來分析。結果顯示: 在控制幼兒性別、父母親教育程度等變量下,結果發現有五:一、36 月齡學習刺激對48 月齡的讀寫萌發則達顯水準;二、36 月齡的學習材料對48 月齡的語言發展的三個層面都達顯水準;三、36 月齡的條件式管教對48 月齡語言發展的三個層面上都沒有顯著;四、36 月齡父母回應對48 月齡語言發展的三個層面上都沒有顯著;五、36 月齡的環境多樣對48 月齡對語言理解與讀寫萌發等二層面都達顯水準。依據此等發現,提出建議:一、多給予幼兒學習上的刺激,以增加讀寫與識字能力;二、家庭應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以增進語言發展;三、布置環境多樣,以增進幼兒的語言理解與讀寫萌發;四、未來研究上,建議深入分析雙語環境在家庭環境與語言發展關係上的調節效果,或進行雙領域的潛在成長模型之分析。



    關鍵字:幼兒、家庭環境、語言發展
  • 對話者之語言能力與評分嚴苛度對印尼語口語評量成績之影響
    Influence of Interlocutor Proficiency and Rater Severity in Indonesian Language Oral Assessment
    何德華、張惠環、許婉儀

            外語課堂以溝通式教學為目標者,常見的口語評量模式是以二人一組搭檔對話的方式進行口試,並由評分者使用評分表檢定成效。然而學生在選擇口試搭檔時,可能因選擇不同對象而影響口試表現;而不同評分者在使用評分表時,也可能因個人評分嚴苛度有所差異,給予不同口試成績,因此教學者需要考慮是否需要規定口試對話搭檔之選擇標準,以及如何訓練助教團隊使用評分表以增進口試之公平客觀性。本研究以臺灣一所國立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之印尼語課程為研究場域,使用Rasch 模型檢測:(1)評分者不同的嚴苛度在經過訓練之後能否達成口試評分的一致性?(2)學生在口試搭檔的選擇上,選擇與個人語言背景相當(初學者與初學者搭檔)或與個人語言背景不相同者(初學者與印尼華人搭檔)是否會影響其口試成績?本研究結果發現不同評分者即使施予訓練仍無法完全達成評分一致性,因此目前由多位評分者共同擔綱,刪除離群值、取其平均數,或許是權宜之計。然而,根據多層面Rasch 分析法檢測評分者嚴苛度,有助及早發現問題。其次,學生選擇與不同語言能力背景搭檔口試並不會影響其口試成績,因此應讓學生自由選擇對話搭檔,輔以鼓勵機制讓印尼華僑多跟初學者搭配,以達到雙贏的效果。



    關鍵字:多層面Rasch 模式、口語評量、印尼語、評分嚴苛度、對話搭檔
  • 家庭環境與幼兒社會能力之關係-氣質的調節效果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y Environment and Social Competence of Young Children in Taiwan: Moderating Role of Temperament
    崔新玲、鍾志從、梁進龍、吳和堂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的氣質於家庭環境與幼兒社會能力關係上的調節效果。氣質可再分為外放性、奮力控制性與負向情緒性等三種氣質,依據文獻分析的結果,提出三條假設,即外放性、奮力控制性與負向情緒性等三種氣質各自於家庭環境與幼兒社會能力之關係具有調節效果,樣本取自「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Kids in Taiwan: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 Development & Care, KIT),抽取48 月齡的家庭環境、氣質與社會能力等三量表的數據。統計分析採用偏最小平方法結構方程(PLS-SEM)來分析。結果發現:外放性與負向情緒性氣質等沒有調節效果,但奮力控制性氣質則有。就此發現,建議:1. 家長應當營造適宜的家庭環境,以增進幼兒的社會能力。2. 家長應注重幼兒奮力控制性氣質之培養。3. 幼兒園應營造有利於奮力控制性氣質與社會能力增長之環境。4. 未來可整合幼兒內部與外部的影響因素,一併探討對幼兒社會能力的影響。



    關鍵字:家庭環境、氣質、社會能力
  • 親職化與心理健康結果相關性之三層級後設分析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ifi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A Three-level Meta-analysis
    張晨光、黃宗堅、劉書瑜

            為更系統化瞭解並釐清親職化與心理健康結果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在「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中國知網數據庫」、Pubmed、Wiley、ProQuest、EBSCO、PsycARTICLES 等中英文資料庫檢索同時測量親職化與心理健康結果的相關研究,共納入51 篇中英文期刊論文與碩博士學位論文、230 個效果量,涉及研究參與者15,614 名。本研究突破過去統計方法之限制,改採三層級後設分析模式進行資料分析,結果發現:(1)親職化與心理健康負向結果之間存在顯著性正相關。(2)來自於東方文化的研究所發現之親職化與心理健康結果的相關係數顯著低於來自於西方文化的研究。(3)親職化中「不公平感」與心理健康結果的相關係數,顯著高於其他類型親職化。(4)親職化與內化問題的相關係數,顯著高於其與外化問題行為的相關係數。(5)其他變項(如研究對象性別、年齡段、親職化測量工具、出版年份、出版狀態等)均未見顯著性調節效果。作為第一篇納入華人親職化研究的三層級後設分析,本研究結果提示實徵研究與實務工作者應特別關注「不公平感」與「文化脈絡」在親職化發生歷程中的獨特效應,避免對親職化「過度病理化」假設。最後,針對親職化現象在實務應用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討論與建議。



    關鍵字:親職化、心理健康、三層級後設分析、調節效果
  • 幼兒園客語沉浸教學對客家認同及跨語言文化態度之影響
    Influences of Preschool Hakka Immersion Programs on Children’s Hakka Identity and Cross-Language Cultural Attitude
    陳雅鈴、蔡典龍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有三:(1)探究客語沉浸及非客語沉浸之「客家認同」及「跨語言文化」態度之差異性;(2)探究「客庄 vs. 非客庄」幼兒園,其客語沉浸班與非客語沉浸班之的「客家認同」及「跨語言文化」態度之差異性;(3)研究不同變數(年齡、性別、組別「是否為客語沉浸」)中,哪一個變數對「客家認同」及「跨語言文化」態度有較高的預測力。研究樣本主要採「立意取樣」的方式進行,資料以獨立樣本t 檢定及迴歸分析的方式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客語沉浸較非客語沉浸幼兒有較高的「客家認同」及「跨語言文化」態度;(2)不論是客庄或非客庄的客語沉浸幼兒,其「客家認同」及「跨語言文化」態度均顯著高於非客語沉浸幼兒,在非客庄的幼兒園中,客語沉浸及非客語沉浸幼兒在這二項態度上差異更大;(3)在年齡、性別、組別的變數中,組別是最能夠預測幼兒「客家認同」及「跨語言文化」態度的變數。文末建議應持續推動客語沉浸教學,教師應有意識地管理沉浸教室中的語言位階及認同訊息,重視客語認同、態度及跨語言文化能力的培養。



    關鍵字:客家認同、語言文化態度、客語沉浸教學、幼兒本土語教學
  • 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自我效能、家長支持以及心理健康之縱貫研究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Self-Efficacy, Parent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張萬烽

           以往認為學障學生因學習的困難與挫折,容易使其心理健康低落,他們能否和一般學生一樣,透過家長支持和自我效能,提升心理健康,仍待瞭解。本研究在106 到 107 學年間進行三次調查,探討學障學生家長支持、自我效能與心理健康等因素長時間下的發展關係,利用一般學生為參照群體,瞭解兩個群體發展軌跡是否不同,採用潛在成長模式進行資料分析,納入國小一般學生459 名和學障學生205 名。結果顯示,一般學生自我效能一直都高於學障學生,兩個群體家長支持未隨時間有明顯差異,心理健康在一開始時,一般學生高於學障學生,最後反而學障學生為佳。發展關係上,都可見一般學生與學障學生的自我效能不僅在一開始會影響心理健康,成長速率之間也呈現正相關,但一開始有較高自我效能的一般學生,後續心理健康則越顯負向;兩個群體一開始的家長支持與同時間的心理健康能有效預測,學障學生家長支持與心理健康間的後續發展成正相關,而一般學生一開始家長支持對於後續心理健康呈現負相關。三者間的關係上,學障學生一開始的家長支持透過自我效能對個體心理健康產生影響,這與一般學生不同;學障學生家長支持與自我效能之間的發展變化則息息相關。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未來研究與實務上之建議。



    關鍵字:心理健康、自我效能、家長支持、潛在成長模式、學習障礙
  • 透過漸進式英語句法教學計劃(P-BEST) 提升國中英語學習落後者的語法能力(英文稿)
    Enhancing the Grammatical Competence of Middle-School EFL Low-Achievers through a Progressive English Syntax Teaching Program
    胡翠君、趙子揚、楊為泓、連宥鈞
            儘管已有很多的研究實驗運用歸納和演繹方法在各種情境下教授第二外語文法,但鮮少有研究針對英文學習落後者使用的英語文法教學方法之效能進行檢驗。有鑑於此,本研究設計了P-BEST 英文文法句型補救教學計劃,欲藉由計畫執行,提升英文學習落後者的英語文法句型能力。本研究採用前後測等組實驗設計,實驗時間為兩年(四個學期)。本研究共招募90 名未能通過 DCEC 分測驗的學生。實驗組35 名學生接受了P-BEST 教學介入,而對照組55 名學生則是接受傳統教學。結果顯示,P-BEST 教學介入與英語文法句型分數呈現顯著正相關。此外,結果亦顯示,經過兩年的教學實驗,實驗組的英語文法句型分數明顯高於對照組。此結果亦為歸納/ 內隱導向教學方法可有效地提升英語學習落後者文法句型能力提供了確切的證據。透過清楚了解學習者的語言程度及其所處的學習環境,P-BEST 計劃中使用的文法句型教學策略可以複製並轉移到其他 EFL 學習環境中。


    關鍵字:低成就英語學習者、歸納式教學、文法教學、補救教學
  • 詞彙能力在國小學童多文本閱讀理解歷程之角色:來自眼動研究的證據(英文稿)
    Role of Fourth Graders´ Vocabulary Ability in Modulating Their Multiple-Text Comprehension: An Eye Tracking Study
    陳家興、陳明蕾

             多文本閱讀是現代讀者學習新知的有效路徑之一(Britt & Rouet, 2012)。探討兒童多文本閱讀認知歷程有助於開發證據本位的多文本閱讀教學模式,以提升學童多文本閱讀理解之表現(Beker et al., 2019)。本研究以眼動技術探究詞彙能力對四年級學生多文本閱讀理解歷程之影響。結果發現,隨著學生詞彙能力越佳,多文本閱讀後所形成的文本表徵的概念數,較單文本閱讀時來得少;但是會形成更多的跨文本整合概念數。此外,由單文本閱讀與閱讀文本組合中的第一篇文章眼動資料發現,詞彙能力愈佳的學生,閱讀文本組合中的第一篇文本時,詞彙處理時間(FFD與GD)較長,但重新回視的時間較短(RRT)。反之,詞彙能力較弱的學生,詞彙處理時間與重新回視的時間,都比單文本閱讀時來得短。進一步比較多文本閱讀的第一篇與第二篇文本眼動型態,則發現詞彙能力愈佳的學生,閱讀文本組合中的第二篇文本時,詞彙重新回視的時間比第一篇文本來得長,且發生重新回視的詞彙比率(Reread)也較高。反之,詞彙能力較弱的學生則在第二篇文本發生重新回視的詞彙比率較第一篇文本低。綜合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進一步討論詞彙能力在學生多文本閱讀歷程的角色及其在教育應用上的方向。



    關鍵字:眼動追蹤、多文本閱讀、詞彙能力、個別差異、閱讀歷程調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