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期
-
運用心理位移書寫探討教師的位格特性與情緒調節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Displacement Writing on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Pronoun Use in Teachers學習環境的轉變與挑戰,導致教師壓力日增,然而教師的心理健康與情緒調節卻長期受到忽略。本研究運用心理位移(psychological displacement, PD)作為反思鷹架,透過線上社群的書寫、閱讀與回應,探究教師不同心理位置的位格特性以及心理位移對教師情緒之影響。參與者為51 位在職教師,本研究採混合研究法,先以「紮根理論」與「內容分析法」對平臺上的語料進行編碼分類並獲得質性發現,再進一步進行量化的次數計算與統計檢定,最後將二者相互印證與討論。結果發現:(1)在位格特性方面,「我位格」包括:「自我覺察,形塑角色認同」、「鉅細靡遺,詳細描述」等特性;「你位格」包括:「自我同理與接納」、「自我提問,抽絲剝繭」等特性;「他位格」包括:「角度拉遠,自我發現」、「客觀觀察,自我理解」等特性;「再回到我位格」包括:「自我轉化,採取行動」、「覺察改變,自我領悟」、「社群支持,拓展思考」等特性。(2)心理位移書寫能促進教師情緒平和,提升正向情緒,並調適負面情緒。(3)運用社群協作平臺進行書寫更能提升心理位移之效應。(4)心理位移引導教師聚焦於自我反思及未來行動,降低教師對學生的情緒反應。最後,提出未來心理位移研究以及師資培育之建議。
關鍵字:心理位移、位格特性、情緒調節、協作社群、教師發展 -
大學生的社會情緒學習素養與其對嘲弄的正向感知之關係──以情緒調節策略為中介變項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Competencies and the Positive Perceptions of Teasing in College Students: Mediating Effects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本研究以大學生為對象,探討其社會情緒學習素養(SEL素養),是否會透過情緒調節策略之使用,去促進他們對嘲弄的正向感知。本研究的大學生受試者來自臺灣各地的公私立大學,共計1,207位(男生36%;女生64%)。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包括自編的「大學生SEL素養量表」、「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量表」與「大學生對嘲弄的正向感知量表」。本研究的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的使用,完全中介著其SEL素養與對嘲弄的正向感知之關係。此外,以本研究「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量表」因素分析所呈現出的各別情緒調節策略為中介變項去看,本研究指出:在大學生SEL素養與其對嘲弄的正向感知之間的關係,「正向看待」情緒調節策略具有完全中介的效果;「問題解決」、「逃避」與「壓抑」情緒調節策略具有部分中介的效果。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將提供建議予大學端的學生輔導單位,強化培育大學生的SEL素養以及情緒調節策略之使用技巧,以更趨正向地去感知同儕關係間常見的嘲弄互動。
關鍵字:社會情緒學習素養、情緒調節策略、對嘲弄的正向感知 -
青少年寬恕水平能力測驗之編製及其追蹤調查研究的應用
Development of Forgiveness: A Longitudinal Survey of Forgiveness Levels among Adolescents本研究的目的在編製一份信效度高的寬恕水平能力測驗,以有效評估國中生寬恕水平的發展變化。資料蒐集包括預試樣本118名和正式樣本473名,採取試題反應理論的Rasch測量模式進行測驗的心理計量特性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整份測驗適配Rasch部分得分模式,所有試題閾值分佈符合理論預期排序,並具有理想的試題和受試分隔信度,同時也通過了性別DIF檢測。本研究應用該測驗調查國中生寬恕水平現狀及相關影響因素,發現國中階段青少年整體寬恕水平趨向第三階段「期望式寬恕」,但個體間仍存在顯著的寬恕水平差異。同時,寬恕情境與嚴重性也會影響國中生寬恕能力的改變。另外,追蹤365名國中受試一年期間的寬恕水平發展,整體寬恕水平未顯示出成長的跡象。最後,本研究對測驗應用及其後續修訂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青少年、追蹤調查、寬恕水平、Rasch測量模式 -
特質正念與團隊成員交換關係之探究──以情緒調節為中介變項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it Mindfulness and Team Member Exchange: Emotion Regulation as the Mediators今日正念在人際效益的研究蓬勃發展,然而,有關正念與工作或任務情境下團隊成員互動關係的研究較少。有鑑於此,本研究以國內現役官兵為對象,探究其特質正念水平與「團隊成員交換」品質的關聯,同時驗證「認知重新評估」與「壓抑」兩項情緒調節策略的中介效果,以此增進吾人對於正念在人際效益的影響及其內在運作機制的瞭解。本研究採線上問卷調查方式蒐集資料,並運用多元迴歸分析和Process bootstrapping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結果發現特質正念與高品質的團隊成員交換有關。兩種情緒調節策略中只有「認知重新評估」與高品質的團隊成員交換有關,「壓抑」策略則否。而且「認知重新評估」策略在特質正念與團隊成員交換之間的關係扮演部分中介作用。換言之,特質正念水平較高者更可以與團隊成員建立支持且互惠的互動關係,部分原因是他們較常使用適應性的情緒調節策略使然。本研究結果進一步闡明個人特質與高品質團隊成員交換間的關係,證實個人的特質正念與適應性情緒調節策略和良好人際關係有關。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兩點建議,提供給相關組織團隊用以促進成員發展支持性互動關係之參考和運用。
關鍵字:特質正念、情緒調節、現役官兵、團隊成員交換 -
應急遠距教學期間國小教師之科技壓力:以高雄市為例
Technostres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during Emergency Remote Teach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實施應急遠距教學期間,高雄市國小教師之科技壓力,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教師的科技壓力之異同。以自編之「教師科技壓力量表」,於應急遠教教學期間發送問卷,調查高雄市352位國小教師。經統計套裝軟體SPSS 21.0版進行描述性統計、t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後,並以SPSS Amos 25版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獲致如下結論:「高雄市實施應急遠距教學,國小教師之科技壓力包含科技超載、科技侵犯與科技複雜性三層面,其中以科技超載之壓力程度最高」、「實施應急遠距教學,國小女教師之科技壓力顯著高於男教師」、「實施應急遠距教學,不同年齡國小教師的科技壓力達顯著差異,『46至55歲』教師高於「『35歲以下』教師」、「實施應急遠距教學,不同教育程度國小教師的科技壓力沒有顯著差異」。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建議作為再次面對應急遠距教學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科技壓力、國小教師、應急遠距教學 -
臺灣大學生共依附諮商團體之團體氣氛與成效關聯性研究
Group Climat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Effects of Counseling Groups for Taiwanese College Students with Codependency本研究旨在探討共依附人際歷程取向(IP 團體)與Bowen 家庭系統理論(Bowen 團體)、二種不同理論取向諮商團體的氣氛發展和差異,以及團體氣氛與成效之關聯性。本研究採混合研究之聚斂平行設計,同時蒐集量化與質性資料,研究參與者為14 位具有共依附特質傾向與人際困擾之大學生。本研究結果主要為:(一)在團體氣氛的發展和差異上,量化資料以廣義估計方程式的分析結果發現,兩團體在投入氣氛的變化量上有顯著差異,在逃避與衝突氣氛上則無顯著變化和差異;質性資料以主題分析結果發現,兩團體在團體氣氛發展上的共同主題內容有所不同。(二)在團體氣氛與成效之關聯性上,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結果顯示,IP 團體的整體衝突氣氛越高,成員的自我立場分數越低,而Bowen 團體則反之;質性資料分析結果發現兩團體的共同主題為「團體中的距離感與擔心減少成員的表達」,IP 團體另有「團體經驗引發自我反思與調整」及「團體正向環境和情感連結促進相互分享與理解」兩個主題,Bowen 團體則為「團體經驗引發自我和關係系統的觀察、思考與調整」與「團體中的連結與差異促進自我觀察與區分」兩個主題。本研究綜合討論量化與質性研究結果與發現,並對共依附團體諮商實務與教育訓練和未來相關研究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字:人際歷程取向、共依附、團體氣氛、諮商團體、Bowen 家庭系統 理論 -
影響兒童社會能力因素之解釋力 比較:SOCIAL 模型取向
Comparison of Explanatory Powers among Factors Affecting Social Competence in Young Children: A Sociocognitive Integration of Abilities Model Approach本研究以社會—認知整合能力模型(SOCIAL)為架構,以「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Kids in Taiwan: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 Development & Care, KIT)」中48月齡幼兒為研究對象,整體性的比較衆多因素對社會能力解釋力如何。KIT 中48 月齡幼兒初始樣本有 2,031 人,隨機擷取100 人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即重新預試KIT 中的問卷,結果表明,所有量表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剩餘1,931 份樣本中,採用整列刪除法,刪除有遺漏值樣本,再刪除發展異常與父母親之一是外籍配偶之樣本,共刪除86 人,最後,有效樣本剩1,845 人,其中男童929 人(50.4%),女童916 人(49.6%)。依據文獻分析結果提出本研究結構方程模型,該模型描述了不同變量對社會能力之解釋力,由於模型複雜,採用適合模型複雜的偏最小平方法結構方程模型(PLS-SEM)來分析。結果發現:情緒能力的解釋力最大,其他依序為:氣質、執行功能、退縮 為、 細動作、家庭環境與攻擊 為等變量。就此等發現,針對家長與幼兒園提出以下之建議:首先,增強兒童社會能力的關鍵是優先關注和培養其情緒能力;其次,需要強化兒童的奮力控制性和外放性氣質;此外,也應注重培養兒童的執行功能。未來研究可選擇單一領域的因素,就其所含的變量對兒童社會能力影響進行更深入的解釋力之比較。
關鍵字:兒童、社會能力、社會—認知整合能力模型 -
國中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學科教學知識量表編製暨效度分析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grative Activity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Scal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本研究目的在建構「國中綜合活動領域學科教學知識(Integrative Activitie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APCK)」量表,並植基於試題反應理論取向檢驗量表信度與效度。本研究採用探索性序列混合研究設計,共分為三階段進行。首先,以半結構式訪談,匯集十位不同教學經驗的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對於IAPCK所涵蓋面向的觀點,歸納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面向與內涵,並使用內容分析法找出IAPCK的核心主題類目;其次,依據前階段內容分析結果、參酌過往綜合活動領域相關實務研究,編擬量表試題。預試量表邀請內容領域與教學實務專家共5位,協助進行專家內容效度檢核以及數位職前與現職國中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協助提供量表的使用回饋以確保表面效度;最後,以試題反應理論分析取向蒐集所編製量表的信、效度支持證據。量表共進行預試與正式兩階段施測,各階段受試人數分別為176位與591位綜合活動領域在職與職前教師。資料分析結果發現,本研究編製的「國中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學科教學知識量表」,具備適切的試題品質以及良好試題與受試者區分信度。此外,本研究提供內容和結構效度證據、本質效度、類推效度、差異群體比較等效度支持證據,八向度的IAPCK量表能作為綜合活動領域在職教師檢測自身學科教學知識的診斷工具。
關鍵字:綜合活動領域學科教學知識、試題反應理論、探索性序列混合研究設計、國中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學科教學知識量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