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55-3期
  • 韻律線索對輕度自閉症和一般兒童理解非字面語言之諷刺意涵的影響
    Effect of Prosody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Irony in Nonliteral Language among Mildly Autistic and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陳倩雲、劉惠美

    關於輕度自閉症(簡稱輕度ASD)兒童使用韻律線索理解非字面語言之諷刺意涵的表現,過去研究僅有初步的探究,且未有定論。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輕度ASD兒童與一般兒童在不同韻律線索下對不同類型諷刺言語之意涵的理解表現。本研究以20名輕度ASD兒童與20名一般兒童(總計40名8—12歲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測量此兩組兒童在自編的語言理解作業中聆聽中性韻律線索和諷刺韻律線索時,對5種不同類型諷刺言語(「語意倒置」、「誇張」、「輕描淡寫」、「與先前對話不相關的回答」和「讚美」)的理解情形。結果發現:相較於一般兒童,輕度ASD兒童在諷刺言語的理解表現較弱,但豐富的諷刺韻律線索可提升兩組兒童理解諷刺言語之表現,兩組兒童的諷刺言語理解表現因諷刺類型不同而有所差異,而兩組兒童皆傾向於按照字面意義來理解諷刺言語。進一步分析發現,不同韻律版本、諷刺類型在兒童諷刺言語的理解表現上存在交互作用。另一方面,兒童在聆聽諷刺韻律線索時,對諷刺言語的理解表現與自身整體和部分向度的溝通能力相關。本研究結果支持,口語韻律線索的提供會影響輕度ASD兒童和一般兒童理解不同類型之諷刺言語的表現,推測韻律線索是兒童理解諷刺言語的重要線索。



    關鍵字:非字面語言、溝通、輕度自閉症、諷刺、韻律
  • 思覺失調症患者家屬陪伴患者回歸社區其生命經驗之敘事研究
    Narrative Exploration of Family Members’ Experiences in Supporting Schizophrenia Patients’ Reintegration into the Community
    林宜蓁、朱惠瓊

     思覺失調症患者其家屬陪伴患者復原過程中,因疾病特性經歷許多考驗並同時發展出其因應方式。研究者以家屬主觀經驗出發,理解思覺失調症其家屬陪伴患者經歷發病、住院,到回歸社區其歷程感受,以及如何因應歷程中之困境。本研究以質性研究進行,邀請四位年齡介於33至73歲間、陪伴患病家人找到工作,且同住之家屬,參與研究。研究者以半結構深度訪談蒐集資料,並以敘事分析「整體—內容」模式作為資料分析方法。研究結果顯示思覺失調症其家屬陪病經驗之特色為:一、生命的衝擊促使陪伴者承接家庭責任的開啟;二、事實主導思考轉向內在動力陪伴,卡住的生命得以流動轉向。再者,思覺失調症之家屬在陪病經驗中的困境因應與調適包含:一、從初期情感上獨自承受與壓抑,到中後期主動找尋資源與出口;二、從被動遵循醫囑的事實導向,到主動且更彈性地面對陪病過程。最終,研究者依據研究歷程與結果討論,提出本研究之限制與建議。



    關鍵字:思覺失調症、家屬、復原、生命經驗、敘事研究
  • 不同網路霸凌情境的旁觀者反應傾向探究:網路霸凌辨識能力、道德疏離與受害者行為的影響
    Bystander Behavior in Different Cyberbullying Situations: Role of Cyberbullying Awareness,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Victim Behavior
    陳冠銘

     旁觀者的行為反應對於網路霸凌事件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在旁觀者選擇反應方式之前,會受到網路霸凌辨識能力、道德疏離以及受害者本身行為的影響。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以上三者如何影響旁觀者的救助行為傾向及吆喝行為傾向。研究方式採調查研究法,受試者為1,393位臺灣大學生,研究工具包含《網路霸凌辨識能力測驗》、《網路道德疏離量表》,以及兩份不同情境的《網路霸凌反應傾向量表》。調節分析的結果顯示在受害者單純受到網路霸凌的情境中,旁觀者的道德疏離並不會調節其網路霸凌辨識能力與吆喝行為之間的負向關係,但在受害者因為違反社會規範而遭受網路霸凌的情境中,道德疏離在網路霸凌辨識能力與吆喝行為之間具有調節效果。根據以上結果,本研究提出在網路霸凌防治策略上的具體建議。



    關鍵字:網路霸凌、網路霸凌辨識、道德疏離、受害者行為、旁觀者行為
  • 復原力中介臺灣青少年六向度完美主義與正、負向情緒
    Resilience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x Dimensions of Perfectionism and Positive versus Negative Affect among Taiwanese Adolescents
    何佳穎、洪嘉欣

     過往研究在討論青少年完美主義對復原力與正、負向情緒的影響時,多半僅分別檢驗適應良好/正向與適應不良/負向完美主義兩個高階因素的效果。然而,本研究進一步區分六向度完美主義(個人標準、組織性、父母期望、父母批評、過度在乎錯誤、對行動的懷疑)各自對於復原力與情緒的影響,並分別檢驗復原力在六向度完美主義與正向情緒及負向情緒之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採用相關法檢驗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青少年復原力量表與正負向情緒量表間的關係,並發現:「個人標準」會增加復原力進而提高正向情緒(部分中介)、降低負向情緒(完全中介);「組織性」會增加復原力進而提高正向情緒、降低負向情緒(皆為完全中介)。「過度在乎錯誤」會降低復原力進而降低正向情緒、提高負向情緒(皆為部分中介);「對行動的懷疑」會降低復原力進而降低正向情緒(完全中介)、提高負向情緒(部分中介)。「父母期望」會增加復原力進而提高正向情緒、降低負向情緒(皆為部分中介);而「父母批評」則會降低復原力進而降低正向情緒、提高負向情緒(皆為部分中介)。最後本研究亦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也提出本研究之限制、對未來研究之建議以及在諮商輔導實務上的應用。



    關鍵字:青少年、六向度完美主義、復原力、正負向情緒、中介效果
  • 是歡愉還是寂寞──以認知專注探討短影音社交App的依賴成癮
    Enjoyment or Loneliness: 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Absorption on Addiction to Short-Form Video Apps
    侯正裕、侯德斌

     短影音社交App已嵌入年輕世代的生活文化。先前探討短影音社交App的依賴成癮,焦點多在孤獨、焦慮等負面心理特質影響。然而使用一種科技產生的最優經驗對依賴成癮的影響卻鮮少被注意。本研究以認知專注為理論基礎結合無手機焦慮及孤獨感探索人們對TikTok的依賴成癮,並比較認知專注、孤獨感、無手機焦慮對TikTok依賴成癮的強弱程度。認知專注被操作為二階構念,由享樂提升、時間解離、好奇心、以及專注沉浸四個一階構念形成。以線上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從327份受訪者中選出169位每天使用TikTok的用戶,並以偏最小平方法分析資料。結果發現,用戶其實並不感到孤獨,而認知專注對於依賴成癮的影響最大,其次是無手機焦慮及孤獨感。本研究貢獻於以偏最小平方法進行二階模型分析的準確性,並釐清焦慮感與無手機焦慮構念的混淆。結論及意涵在文末進行討論。



    關鍵字:行為成癮、認知專注、無手機焦慮、二階模式
  • 大學生網路成癮、睡眠品質和身心健康之關聯研究
    Influ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on the Sleep Quality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江宜諭、廖御圻、張瀚云

     本研究探討大學生之網路成癮、睡眠品質及身心健康之現況、差異及影響情形。以501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中文版網路成癮量表、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及身心健康量表,並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相關分析,並以多元迴歸分析與PROCESS檢驗睡眠品質對網路成癮及身心健康的中介效果。結果發現大學生在網路成癮方面僅性別達顯著差異,學校(公私立)、學院與年級未達顯著;另外,僅學院在身心健康達顯著差異,性別、學校(公私立)、年級與身心健康未達顯著。相關部分,本研究發現網路成癮、睡眠品質與身心健康具有顯著相關,表示網路成癮程度越高,睡眠品質越差;網路成癮程度越高,其身心健康越差;睡眠品質越差,身心健康越差。最後,睡眠品質對網路成癮及身心健康具有顯著部分中介效果,顯示網路成癮除直接影響身心健康,亦透過影響睡眠品質,進而影響身心健康。本研究為第一個探討三者關係之本土研究,透過對三者關係之關聯檢視,建議透過培養正確的網路使用與睡眠習慣,以有效提升大學生之身心健康。



    關鍵字:大學生、身心健康、網路成癮、睡眠品質
  • 基礎數感測驗編製之研究
    Fundamental Number Sense Test for First- and Second- Grad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鍾和村

     本研究以數學概念性知識搭配基礎數感,並輔以數學認知能力,編製適用於國小低年級學生的基礎數感測驗(Fundamental Number Sense Test for G1 & G2,簡稱FNST G1 & G2)。本測驗以數值概念與計算為理論架構,正式測驗採叢集取樣,在8校16班取得376名有效樣本,測驗結果經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理論架構與測驗資料結構相符,另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測驗結果與理論模式具良好的模式適配性,跨年級分析結果亦具有良好的模式適配性,故證實本測驗適用國小低年級學生。本測驗有8項分測驗,各分測驗均有6題,全測驗共計48題,施測時間為40分鐘。研究結果發現:1. 本測驗由「數值概念」與「計算」等構念組成,因素結構穩定且模式適配性良好。2. 「數值概念」包含數量計數、量序對應、心理數線、相對距離及數列排序;「計算」包含數字分合、數字矩陣、數學事實。3. 本測驗具有良好的信效度。4. 各分測驗難度偏易及鑑別度佳。5. 全量表與分測驗結果分布為常態至負偏態,有利於偵測基礎數感較弱的群體。6. 本測驗以百分等級25為篩選基準,低於篩選基準者,可評估補救教學的必要性。



    關鍵字:基礎數感、計算、數學概念性知識、數值概念
  • 學業情緒代價模式考驗暨檢驗自我效能的調節效果
    Moder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 An Academic Emotion Cost Model
    黃筠婷

     本研究的目的在分析學業情緒代價模式。本研究為縱貫研究,抽取國民中學七年級及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總共施測3次,採用結構方程模式分析所蒐集三波觀察資料。本研究發現:本研究之學業情緒代價模式獲得觀察資料的支持,學生知覺同儕精熟目標可以提高其後的代價—努力,可以降低其後的代價—犧牲;學生知覺同儕表現目標可以提高其後的代價—努力及代價—犧牲;國中生的代價—努力評估可正向預測其後的希望情緒;國中生的代價—犧牲評估可負向預測其後的希望情緒。再者,研究結果支持自我效能與代價—努力與希望情緒之關係上的調節效果:當學生的自我效能越高,代價—努力對希望情緒的正向關係越低。最後,根據結果本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實務現場及教育心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同儕目標結構、代價評估、希望、調節效果、縱貫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