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55-4期
  • 諮商心理師於實務場域與社工師專業的合作與實踐:紮根理論之探究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 with Social Workers: An Exploration of Grounded Theory
    游以安、姜兆眉、José F. Domene

    本研究使用紮根理論,藉由訪談與社工師有合作經驗之諮商心理師,探究其實務經驗,希冀建構諮商心理師於實務場域與社工師專業合作之理論,共計 18 位諮商心理師參與本研究。本研究提出諮商心理師在實務場域與社工師合作的模式為「以個案福祉為導向之涵容諮商模式」。此模式指出諮商心理師與社工師的合作是以在實務場域中心理師與個案關係發展的脈絡為基礎,也是雙方因個案福祉而相互協商歷程;「個案福祉」不只是傳統諮商訓練強調個案本身的內在需求,更涵蓋系統性與脈絡性的專業考量。當諮商與社工跨專業合作時,共同討論先維護個案福祉有時是讓個案能確保人安全,或是穩定生活與學習環境為先。而在諮商心理師與個案的諮商歷程中,諮商心理師與社工師也會多次以案主最佳福祉充分討論。另,此模式包括諮商心理師個人期許、專業訓練、實務場域機構期待與政策實施等四面向。合作歷程為實務場域機構氛圍支持專業合作,以社工師轉介諮商師後持續溝通合作;或諮商心理師於合作中展現積極參與樣貌。歷程中諮商心理師無論是與社工師共同工作或是分立執行工作,皆是為了維護個案福祉。本研究希冀未來能以此對諮商心理師提供與社工專業合作之教育訓練,以做為專業合作知能之裝備。



    關鍵字:紮根理論、諮商心理師、社會工作師、專業合作、諮商教育訓練
  • 履冰前行:中等學校專任輔導教師倡議行動之歷程研究
    The Process Research of Secondary School Guidance Counselors’ Advocacy Experiences
    林淑華

    社會正義倡議為當代思潮,學校輔導教師宜善用其角色功能,為學生倡議,以營造適合學生學習的教育環境。本研究旨在探究學校輔導教師的倡議行動歷程,訪談15 位中學輔導教師(12 女3 男,平均年齡41 歲、平均工作年資14 年),採用紮根理論方法,研究結果顯示倡議歷程,依序為起心動念階段、衡量抉擇階段、審時度勢階段、實際行動階段,與結果影響階段,同時可「借助關係推進倡議」,使倡議歷程順利。在起心動念階段的內涵,包含對壓迫的意識覺醒、改善不公與實踐正義;進入衡量抉擇階段,在於判斷系統不利學生的身心、拒絕息事寧人的體制結構、盤算個人職場地位與權力,以及平衡取捨專業效能與耗竭;在審時度勢階段,則是權衡自身處境安危、兼顧學生福祉、衡量學校因應倡議之彈性,以及辨別利益相關人與效益;前進到實際行動階段,可善用溝通、依法行事、連結資源、介入系統與學生倡議之方式;結果影響階段顯示倡議引發系統失衡、調整關係互動模式、反思倡議認同與作為,以及回歸個人信念力量。整體而言,若能借助關係,更能推進倡議,其中包含強化關係連結以順利倡議,和互惠信任以減輕倡議阻礙。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實務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社會正義、倡議、倡議歷程、輔導教師
  • 不同發展階段諮商心理師的專業認同之探究
    專業發展階段、專業認同、諮商心理師
    刑志彬、葉耘綱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灣諮商心理師不同專業發展階段之專業認同。研究招募碩博士受培訓者、新手諮商心理師、潛力諮商心理師和資深諮商心理師進行了13 場次、共73 位參與者的焦點團體訪談,以質性研究取向的紮根理論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發現:(1)碩博士受培訓者在實習制度、督導經驗、實習的學用落差和對就業市場的擔憂面臨專業認同的阻礙,其透過反思諮商心理師考照認證課程之訓練和開展專業自主性與自信來發展專業認同;(2)新手諮商心理師在專業界線模糊和專業社群中感到失落方面面臨專業認同阻礙,其專業認同特徵為捍衛專業身份與能力、反思專業角色及轉往認同專業社群;(3)潛力諮商心理師認同諮商專業知識基礎,從專業社群步向社稷人群,將困境轉化為責任。其發展特徵包括次領域專業發展、建構系統合作並以大我思考專業認同;(4)資深諮商心理師的專業認同走向多元角色、傳承和倡議,看見專業訓練的侷限性,建立多元工作模式並反思諮商專業與個案之主體性,並終身發展與學習。碩博士受培訓者和新手諮商心理師專業認同主題以「困境」呈現,而潛力諮商心理師和資深諮商心理師專業認同主題則強調「責任」。最後,本研究提出學術培訓、實務認同、系統合作和未來研究之建議。



    關鍵字:專業發展階段、專業認同、諮商心理師
  • 家庭暴力經驗新住民復原力保護因子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Resilience Protective Factors of New Immigrants Who Have Experienced Domestic Violence
    刑志彬

    新住民家暴事件的專業服務有其複雜性,不僅聚焦在個人層面,也包含社會結構的影響,為了能提供受暴新住民適當的協助,本研究嘗試以復原力的概念作為基礎,進一步提供受暴新住民相關服務的參考依據。因此,本研究採取3方的研究對話,分別是21位提供新住民專業服務工作者、9位具有受暴經驗且脫離暴力關係的新住民、10位相關領域專業學者,分別透過焦點團體訪談、個別深度訪談、修正式德懷術研究法,探討受暴新住民復原力的保護因子。透過質性資料文本的內容分析,並搭配新住民在家暴議題復原力文獻整理之3面向(個人內在、關係、環境),以及在服務過程中可能會觸及到自身與原生文化、臺灣生活、與專業人員互動等3個關係焦點,結果建構出3乘3,共9個範疇的復原力保護因子,最後,透過修正式德懷術專家的討論,最終修正新住民家暴有26個復原力保護因子。本研究結果對於後續受暴新住民專業服務具有一定的貢獻,針對研究結果分別對未來研究、實務工作、專業人員培訓提出建議。



    關鍵字:新住民、家庭暴力、復原力、保護因子
  • 大學院校男生強制性交行為的盛行率、型態、與連續性
    Prevalence, Pattern, and Seriality of Forced Sexual Intercourse among Male College Students
    黃軍義

    大學院校學生的性侵害問題是重要的身心健康與性別人權議題。本研究探討大學院校男生強制性交行為的盛行率、型態、與連續性。本研究採取無記名自陳式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自全國大學院校隨機抽選二十所大學與學系為樣本進行調查,經此程序企圖得到具代表性的樣本。共計得有效問卷數1,015 份,其中大學男生852 份,研究所男生163 份。結果發現,大學部男生自陳做過強制性交的比率在3.3% ∼ 5.5% 間,研究所男生在4.3% ∼ 4.9% 間。犯案型態方面,多數男生強制女性性交,主要是熟識者,其中大部分是現任或前任女友;加害者首次犯案年齡以18 ∼ 22 歲居多數;約有六成的強制性交者認為案件發生時感受愉快,也有部分人認為不愉快,顯示強制性交者的異質性。多數強制性交行為具有計劃性,說明「男性因一時性衝動而發生強制性交行為」的想法並不完全正確。約會前飲酒可預測強制性交。強制性交行為與其他暴力行為呈現顯著關係,顯示兩者之間可能存有共病關係。大學部男生強制性交者平均每位做過9 次案件,研究生平均每位做過5.67 次案件,說明部分強制性交者是連續強暴犯。最後就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以下防治建言:普及大學校園的性侵害防治計畫、宣導飲酒與強制性交的關聯、實施旁觀者介入方案。



    關鍵字:大學男生、連續強暴犯、校園性侵害、強制性交
  • 知覺歧視對同志伴侶關係適應的影響:拒絕敏感度的中介效果
    Mediating Effect of Rejection Sensitivit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Relationship Adjustment of Same-Sex Couples
    王郁盛、劉彥君

    本研究旨在了解知覺歧視對同志族群伴侶關係的影響,以及拒絕敏感度在其中是否具有中介的效果。本研究以目前處於同性伴侶關係且年滿20歲的293位(117位男性、176位女性)同志族群為研究對象,透過網路問卷的方式蒐集資料。研究結果如下:1. 男性同志族群的知覺歧視與拒絕敏感度分數上比女性高,但關係適應分數則比女性低;2. 不論性別,知覺歧視與拒絕敏感度間均為顯著正相關,而知覺歧視與關係適應,以及拒絕敏感度與關係適應之間,僅在女性方面呈現顯著負相關,男性則未達顯著相關;3. 女性的拒絕敏感度在知覺歧視與伴侶關係適應間具有完全中介效果,男性則不具有中介效果。根據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同志族群的知覺歧視經驗,會影響他們的人際互動模式,而在女性方面則可能會進而損害伴侶關係,亦即外在環境的壓迫可能會滲入傷害個體的私生活。因此在協助同志族群時,需敏感於社會文化造成的壓迫對他們人際互動上的影響,尤其女性方面,更需敏覺於歧視經驗對伴侶關係的損害。 



    關鍵字:知覺歧視、拒絕敏感度、關係適應、同志伴侶
  • 伴侶情緒表達矛盾對關係滿意度之影響:行動者與伴侶相依模式之探討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mbivalence Over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 Analysis of the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
    蔡孟席、劉彥君
    伴侶在溝通時經常產生不滿,有的人為了避免與伴侶展開衝突,會採用情緒壓抑的策略,或是對於表達情緒感到害怕抗拒,進而影響到伴侶的關係滿意度,而此對情緒壓抑或反芻的型態被稱為情緒表達矛盾。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內婚前成人伴侶在情緒表達矛盾與關係滿意度之關聯,以行動者與伴侶相依模式(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 APIM)(Kenny & Ledermann, 2010)與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作為統計方法。測量工具為「情緒表達矛盾量表」及「關係評估量表」。研究共獲得207 對成對伴侶樣本,共414 份有效問卷。本研究結果顯示:1. 男性同時傾向有較高的情緒反芻與情緒壓抑;2. 在伴侶關係中,不論是男性或女性,個人情緒反芻的確會使自身關係滿意度較低,然而不同於情緒反芻會對個人的關係滿意度造成負面影響,在婚前伴侶關係中,個人的情緒壓抑反而能夠預測自身有較高的關係滿意度,亦即對尚無承諾關係的婚前伴侶而言,儘管個人經驗到壓抑情緒不表達的狀態,這樣的狀態卻有助於個人對親密關係有更高的滿意度;3. 在親密關係中的伴侶效果部分,不論男性或女性,目前尚無法證實自身的情緒反芻與情緒壓抑會影響伴侶的關係滿意度,這或也表示對尚無承諾關係的婚前伴侶而言,在解釋關係滿意度時,更傾向歸因於個人因素,而非伴侶因素。 


    關鍵字:情緒表達矛盾、關係滿意度、行動者與伴侶相依模式
  • 正向心理健康 BMI(友善—情緒—認同)團體輔導之種子師資培訓課程成效研究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BMI Leader Training Program
    李玉嬋、葉建宏、蔡育倫、葉芯澄

    本研究目的以Kirkpatrick 訓練評鑑模式對「焦點解決取向之正向心理健康BMI(友善—情緒—認同)團體輔導之種子師資培訓課程」進行「反應、學習、行為、結果」四層次成效評估,並探索社心或非社心背景通過培訓與未通過者的差異。藉由包含人際支持親密感(befriend, B)、情緒平穩掌握感(mindfulness, M)、自我價值意義(identity, I)三向度核心概念,發展成可促進「友善—情緒—認同」三種正向心理健康技能的團體輔導方案,招募47 位種子師資接受八單元培訓課程及方案實作,並於訓練課程前/中/後、追蹤完成方案實作推廣後,分別對種子師資及其團體輔導學員進行「心理健康BMI 幸福感指標」問卷、病人健康(憂鬱)狀況問卷測量,以及督導評核與焦點團體訪談。最後通過訓練評鑑師資26 位。本研究結果顯示,培訓課程的介入對種子師資以及接受推廣的學員之心理健康有正向影響。此外,培訓課程在訓練評鑑的「反應、學習、行為、結果」四層次結果皆有正向效果,社心或非社心背景通過與未通過師資,在心理健康、方案實作及課程參與情形皆有所差異。研究建議未來培訓課程可朝向專業分流、受訓者動機與期待的了解、課程內容與通過標準採分階段規劃、教材配合課程分階目標採系統性編制、推廣方式多元化等方向持續辦理培訓。



    關鍵字:正向心理健康 BMI、友善人際支持—正念情緒平穩—認同自我價 值意義、種子師資培訓、訓練評鑑四層次模式、成效評估
  • 情緒勞務之統合分析研究
    Metanalysis on Emotional Labor
    朱惠瓊、張明凱、陳殷哲
    情緒勞務對於工作者而言,是一種在工作時面對不同狀態時,自身情緒管理的策略,工作者會在面對不同的組織制度與要求,進行內在的情緒調節並在工作現場完成情緒的表達。本研究運用Rosenthal(1995)統合分析法分析2005 至2022 年間臺灣情緒勞務期刊量化實證研究51 篇,研究結果指出情緒勞務與組織制度及工作表現間具有中度且正向相關,情緒勞務與正向主觀感受間具有低度正向相關,情緒勞務與負向主觀感受間具有低度負向相關。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實務建議:針對個人增加自我覺察來感受情緒,並透過一致性的情緒管理策略來面對工作現場所面對的對象;在組織方面透過制度與工作環境的調整、組織文化脈絡的傳承、員工支持方案提供等方式,協助員工的凝聚力提升以及對於組織認同度的提升,使情緒勞務得以調整。 


    關鍵字:情緒勞務、組織制度、工作表現、正向主觀感受、負向主觀感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