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入探究與實作精神的人工智慧 及其應用課程效果研究
Learning Effects of the Inquiry-Based and Hands-on Cour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ts Applications”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導入探究與實作精神的人工智慧及其應用通識課程」對諮商領域學生人工智慧素養之影響。本研究參與者為諮商相關學系大學部一年級學生,在導入探究與實作教學過程中,讓非科技相關科系學生有機會透過人工智慧概念的學習與實作課程的體驗,學習人工智慧的內涵,以提升其人工智慧的素養、好奇,並探究人工智慧如何運用在諮商及輔導領域。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在課程前與課程學習後,以陳璽宇(2020)所編製的「AI 素養測驗」為研究評量工具、「課程後書寫的課程學習心得與省思札記」作為評量與資料分析工具,了解課程的訓練效果,並於學習成績送出後,邀請其同意進行焦點團體訪談,作為本研究質性分析資料的依據。研究發現探究與實作之教學方法有助於非科技領域學生學習人工智慧與應用,而大一學生在修習一學期之「人工智慧及其運用」通識課程後,在人工智慧素養之「認知」與「技能」方面,於量化、質性資料皆呈現明顯之進步與學習,「態度」層面於前後測雖無顯著差異,在質性資料則呈現正向、從抗拒到感興趣、覺察人工智慧素養學習上的困難之處。最後本研究亦呈現此次研究結果反思與建議,作為調整與修正人工智慧及其應用課程之依據。
關鍵字:人工智慧及其應用、通識課程、人工智慧素養、探究與實作教學、 行動研究 -
沒有最好的獎勵,但有更好的方 式:淺談獎賞在學校全面正向行 為支持計畫(SWPBS)中的初級 預防
No Best Prize, But a Better Way: Exploring the Primary Prevention Application of Rewards in School-Wide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SWPBS) Programs在校園中,已有許多方式證明可以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學習行為。其中,口頭稱讚在大部分的文獻中占了絕對的地位,並且屬於有效的強化類型,然而和口頭稱讚相比,實際獎賞比較具有爭議性。在探究了許多關於實質獎賞對其學生行為表現的正面影響的研究之後,我們提出了聚焦在這兩種獎勵形式組合運用而非互相比較優劣,並討論了要如何綜合使用以期產生更好的協同作用力。具體來說,我們提出四個步驟,建議將有形的實質獎賞作為學生要實現的外在目標,以口頭稱讚連接外在目標、內在動機與努力的個人價值。這種雙管齊下的運用會產生幾個優勢,除了能縮短產生效果的時間之外,還能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常規,提供另一種可得稱讚的途徑,甚至在處理學生嚴重的行為或情緒問題時提供更大的可行性。期待這些建議可以提供給第一線教師制定策略,在初級預防的層級中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正向行為。
關鍵字:對努力的稱讚、實質獎賞、獎賞的綜合運用、初級預防 -
諮商系所學生使用聊天機器人經 驗初探
Counseling Students’ First Impressions of Using Woebot: A Mental Health Chatbot諮商與科技的結合是時代之未來趨勢。諮商實務工作者少有機會認識聊天機器人,且臺灣目前缺少實徵性研究支持,本研究旨在了解諮商系所學生使用心理健康聊天機器人前、使用過程、使用後的感受與想法,以及對後續研發的建議。本研究為質性研究,以目的取樣透過社交平臺招募到10 位諮商系所學生為研究參與者,個人進行與聊天機器人Woebot 每日一次共14 天14 次談話,並將談話內容截圖與接受個別訪談。訪談錄音檔與截圖的對話內容均謄打為逐字稿後,由三位作
者進行編碼分析。結果發現研究參與者使用前對心理健康聊天機器人的態度觀點不一,使用過程的感受正負向皆有,也有産生改變經驗。心理健康聊天機器人具有長期與立即陪伴功能、適合孤單時使用,可作為真實諮商的輔助;影片等多元媒材能提高使用動機,引導建設性的思考。然而,研究參與者認為使用過程缺乏足夠的情緒支持、感受不到當個案的獨特性、出現語言與跨文化之障礙,也對於未來研發提出具體建議。本研究乃國內罕見的探討心理健康聊天機器人使用之研究,提供一個原創性的主題,呈現了新興科技與諮商連結的使用經驗,也對諮商實務應用及未來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研究提供建議。
關鍵字:Woebot、使用者經驗、諮商系所學生、聊天機器人 -
優勢與反思對話:親子參與後現 代取向生涯會談之經驗探究
Postmodern Oriented Career Counseling Experiences of Taiwanese Parents and Adolescents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以後現代優勢與合作取向為基礎,發展親子生涯會談策略,並探討其影響經驗。研究對象為6 組高中學生及其家長,共13 位參與者。有6 位青少年,年齡介在16 至18 歲間,其中4 位男生、2 位女生;5 位高一、1 位高三。家長部分共7 位,年齡介在43 至59 歲間。每組親子均參與三次融合優勢與合作取向反思者設計之生涯會談策略。研究採質性設計,研究者發展半結構訪談大綱,參與者於會談結束後分別接受一次個別訪談,所得訪談資料以內容分析方法進
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親子認為會談有助於增進對自身的理解、自信和肯定,也增進對對方的理解,進而增進彼此關係連結,從中也發展出新的溝通因應策略。對青少年未來生涯探索、優勢探索及親子關係上均帶來助益,其中又以親子關係的助益最為明顯。反思者設計能打開對話空間,進一步對雙方帶來多元正向影響,包括有助於增進自身與彼此理解、帶出力量與信心、擴展好奇與思考,以及有助於情緒緩解與安頓。最後研究根據上述結果提出討論與建議。
關鍵字:合作取向、高中學生、親子生涯會談、優勢取向 -
學習障礙和一般學生之學業成績 和學業自我概念對自我效能和心 理健康的影響
Effect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Academic Self-Concept on the Self-Efficacy and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過去內外參照架構模式的研究,已證實同一科目的學業成就與學業自我概念間有緊密的關連,非對應學科與自我概念間則是負相關。在這個架構下,學業成就與學業自我概念對於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社會影響卻少被討論。本研究以國小四到五年級318 位學障學生和761 位一般學生,延伸內外參照架構模式,以探討學業成就與學業自我概念對學障學生自我效能和心理健康的預測性。結果發現,相較於一般學生已建立社會比較,學障學生僅在數學成就與自我概念間具有社會比較;此外,是學業自我概念而非學業成就,對他們自我效能產生影響,進而對心理健康產生作用,而一般學生的學業自我概念雖影響其自我效能,但並未對心理健康有任何影響。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實務與未來研究之建議。
關鍵字:學業成就、學業自我概念、自我效能、學習障礙、心理健康 -
高中職身障生校園受凌之研究 ──與普通生做比較
Comparison of Victimization Experiences between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nd Their Peers without Disabilities in Taiwanese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本研究進行的是校園霸凌中較少探討的身障生受凌與普通生比較的研究。研究引用日常活動理論來解釋身障生的受凌。與普通生做比較,探討身障生受凌情形與身障生受凌的因果路徑;並驗證學生的受凌經驗、霸凌經驗對受凌的影響。本研究以桃竹地區高中職身障生為對象,以普通生為對照組,對他們進行受凌調查,經多元迴歸分析結果如下:與普通生做比較,身障生校園受凌較普通生高,即使控制了背景與中介變項,身障生的受凌仍較普通生高,證實了身障生受凌較高的觀點。身障生的受凌路徑:相較於普通生,身障生對受凌有直接正向影響外,還會間接透過部份的家庭、學校、身心等中介因素,對受凌產生影響。同時也證明了,不論身障生還是普通生其受凌經驗、霸凌經驗對受凌都有正向影響;即是不論是受凌經驗或霸凌經驗都會升高學生被霸凌的機會。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身障生受凌防制的具體建議。
關鍵字:身障生、普通生、受凌、受凌經驗、霸凌經驗 -
臺灣熟齡者參與正向藝術治療團 體經驗之探究
Experiences of Taiwanese Older Adults in a Positive Art Therapy Group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熟齡者參與正向藝術治療團體後之經驗,以及參與此正向藝術治療團體對於熟齡者之老化調適影響內涵。本研究以現象學為研究取向,並參考Hycner 現象學取向分析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共有8 位50—65 歲熟齡者參與。將熟齡者參與正向藝術治療團體之經驗整理出三個階段,分別是「正向藝術治療團體參與,具象熟齡生活,勾勒理想老化樣貌」、「團體參與歷程,接觸不同熟齡樣貌,拓展優勢與資源」,以及「展現彈性與獨特熟齡樣貌」。研究結果將團體進程歸納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正向藝術治療團體的參與,展現與看見熟齡者經驗與內在狀態」,當中透過創作主題與藝術媒材,映照熟齡者之內在需求,以及團體中藉由創作與回饋看見過往生命經驗,促進自我關注;第二部分為「團體中創作,運用不同媒材靠近、覺察、拓展熟齡獨特樣貌」,則透過團體成員各自不同藝術表現,看見不一樣的熟齡樣貌,也從團體中刺激運用多元媒材,展現熟齡內在;第三部分為「透過參與正向藝術治療團體,體驗熟齡成功調適歷程」,透過創作與個人之連結,促進整合、接納與珍視邁入熟齡的自己,進一步發展積極行動。最後提出實務上帶領正向藝術治療團體於熟齡族群之相關建議。
關鍵字:正向藝術治療團體、正向心理學、臺灣熟齡者、經驗、老化調適 -
大學生完美主義與學業倦怠、生活滿意度之關係:學校歸屬感之中介效果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ectionism, Academic Burnout,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University Students: School Belonging as a Mediator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學生的完美主義特質、學校歸屬感、學業倦怠與生活滿意度的關聯性,並探究學校歸屬感是否在關聯路徑扮演中介角色。研究參與者為臺灣554位大學生。研究工具包括自編的「學校歸屬感量表」、「學業倦怠量表」,以及修編的「完美主義量表」和「生活滿意度量表」。實徵資料以Pearson積差相關、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進行分析,並且透過拔靴法(bootstrapping)檢驗中介效果。主要研究結果顯示:(一)完美主義之奮力向上可負向預測學業倦怠三個分構念,包含筋疲力竭、心理疏離、認知損傷,且可正向預測生活滿意度和學校歸屬感;完美主義擔憂向度可正向預測學業倦怠之四項分構念,包含筋疲力竭、心理疏離、認知損傷及情緒損傷,且可負向預測生活滿意度和學校歸屬感;(二)學校歸屬感可中介奮力向上與筋疲力竭、情緒損傷之關係;同時也在奮力向上與生活滿意度之間扮演中介角色;(三)學校歸屬感在完美主義擔憂向度與筋疲力竭、情緒損傷之間,以及完美主義擔憂向度與生活滿意度之間,亦同樣具有中介效果;(四)學校歸屬感能預測較低的學業倦怠與較高生活滿意度。本研究依據前述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未來學術研究及大學輔導實務工作之參考。
關鍵字:大學生、生活滿意度、完美主義、學校歸屬感、學業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