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56-3期
  • 臺灣心理諮商系所大學教師對跨專業合作的觀點研究(英文稿)
    Perceptions of 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 among Taiwanese School Mental Health Trainers
    范中豪、刑志彬、楊乃錦

    隨著臺灣越來越注重校園心理健康服務中的跨專業合作,了解在大學裡教授相關學校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師對跨專業合作的看法就顯得至關重要,因為他們在塑造下一代校園心理健康專業人員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為了深入了解他們的經驗、觀察、信念及對跨專業合作訓練和實踐的看法,我們進行了一項質性研究,通過線上面試了七位在臺灣心理諮商系所任教的大學教師,並使用directed 取向的內容分析法來解釋數據。本研究檢查並確認了四個主要且相互關聯的主題:


    (a)跨專業合作實踐的現狀;(b)心理健康專員本身的障礙;(c)工作系統中的挑戰;以及(d)對促進跨專業合作的建議。本研究所有受訪的大學教師一致認為跨專業合作能使心理健康專業人員有效地整合在校園輔導團隊中工作。此研究不僅加深了我們對臺灣跨專業合作中障礙和促進因子的了解,也為改善其實施提供了專業發展的倡議。此外,研究結果還促成了在心理和實踐層面持續進步的實用策略和研究方向的發展。


    關鍵字:跨專業合作、跨學科教育、校園心理健康、學校本位的實踐
  • 高中生學業壓力與學業情緒之關聯: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與受挫雙元路徑之平行中介分析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Stress and Academic Emotions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Parallel Mediating Analysis of the Dual Pathways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and Frustration
    陳慧娟、黃柔嘉、林欣儀

     本研究旨在了解臺灣地區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業壓力、學業情緒的關聯,並考驗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受挫在學業壓力與學業情緒之間的平行中介效果。研究參與者為臺灣北、中、南各地區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之學生, 共424人。本研究自編工具包含「學業壓力量表」、「學業情緒量表」和「基本心理需求量表」,採用Pearson積差相關與結構方程模型進行資料分析,並透過拔靴法(bootstrapping)檢驗平行中介效果。主要研究發現:(一)學業壓力與基本心理需求受挫及焦慮、羞恥、無望、挫折等學業情緒呈正相關,與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希望情緒呈負相關。(二)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與喜悅、希望和自豪等學業情緒呈正相關,與焦慮、無望、羞恥和挫折等學業情緒呈負相關;基本心理需求受挫與喜悅、希望、自豪等學業情緒呈負相關,與焦慮、無望、羞恥、挫折等學業情緒呈正相關。(三)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在學業壓力與喜悅、無望的關聯之間有部分中介效果;與希望、自豪則是完全中介效果。(四)基本心理需求受挫在學業壓力與喜悅、無望、焦慮、羞恥及挫折的關聯之間有部分中介效果;與希望則是完全中介效果。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學術研究以及教育輔導工作之建議,以供未來相關研究及實務工作之參考。



    關鍵字:高中生、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基本心理需求受挫、學業壓力、學業情緒
  • 研發聊天機器人作為輔導與諮商 人員同理心訓練的模擬個案:從 使用者觀點檢視其可行性
    Developing Chatbots as Virtual Clients for Empathy Training in Counselor Education: Examining Feasibility from Users’ Perspectives
    Lih-Horng Hsieh, En-Yu Liu, Chi-Min Lin, and Chia-Jyi Liu

     本研究旨在開發聊天機器人作為輔助培訓輔導與諮商人員同理心訓練的虛擬標準個案(VC),並


    評估其作為輔助輔導與諮商人員同理心訓練的可行性。本研究基於輔導與諮商人員培訓的領域知

    識,開發並測試了聊天機器人作為虛擬個案的應用。機器人由自然語言處理引擎驅動,並通過包

    含各種同理心的對話語料庫進行培訓。對話者可與VC 進行多樣性、多輪對話來練習同理心技巧。

    成功開發VC 後,招募了60 名輔導與諮商相關科系學生體驗與VC 互動,並進行用戶體驗調查,

    以了解用戶對VC 易用性和有效性的主觀感受和看法。結果顯示測試者的用戶體驗問卷平均分數

    超過5 分(1-7),達到滿意的狀態、在系統可用性量表方面,平均分數為4(1-5),表示對系統

    的可用性表示同意。而質性回饋資料顯示測試者認為與VC 互動感到放鬆無壓力,並願意繼續對

    話,認為VC 適合練習同理心技巧,能降低練習時的焦慮感,通過這樣的練習可以改善他們的同

    理心技巧。足見本研究成功將聊天機器人轉變為VC,可以作為同理心練習的輔助培訓工具,除

    了增加同理心培訓的練習時間、意願和機會外, VC 還可以讓準諮商人員在發展諮商技巧的學習

    階段,避免直接面對真實個案所帶來的倫理問題和壓力,亦有助於解決個案來源不足的教學困境。


    關鍵字:同理心、智能聊天機器人、虛擬個案、同理心培訓課程、諮商員教育
  • 我們之間的距離:大學生情侶衝突因應策略與關係滿意之對偶研究
    The Distance between Us: A Dyadic Analysis of Conflict Coping Strategies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林葳、莊雅婷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情侶知覺自身與對方所採取的衝突因應對關係滿意度造成的影響,並進一步探討關係滿意度高之情侶其衝突經驗內涵。研究方法採用先量後質的混合研究設計;研究一以67對大學生情侶作為研究對象,以「個人衝突因應策略量表」和「關係滿意度量表」為研究工具,再以階層線性迴歸模式(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HLM)進行行動者與伴侶相依模式(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 APIM)之對偶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 男、女性採取「整合型」因應策略;或女性採取「謙讓型」之因應策略對關係滿意度具行動者與伴侶效果之正面影響;2. 女性採取「支配型」因應策略具行動者與伴侶效果之負面影響。基於上述研究結果,研究二以關係滿意度高的2對情侶為研究對象(男、女皆為「整合型」,與男為「整合型」、女為「謙讓型」),透過半結構之深度訪談進行資料蒐集,再以敘事研究中「整體—內容」進行質性資料對偶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 即時的溝通與謙讓的態度有助於情侶間的正向溝通;2. 衝突因應受過去經驗影響,但伴侶的正向態度可牽動另一方建設性的回應;3. 衝突因應策略難以單一量表來評定,衝突因應亦受交往經驗的影響而呈現相互性與動態的變化。最後,針對研究結果分別對大學生情侶衝突的相關研究及諮商實務工作提出建議。



    關鍵字:大學生情侶、衝突因應策略、混合研究、行動者與伴侶相依模式、敘事研究
  • 青年教育分流、學用相符、工作滿意及快樂感之縱向關係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among Educational Tracking, Job-Education Match, Job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of Taiwan Youth
    李宗諭、邱皓政、蘇宜芬

     本研究以縱貫方法,探討青年在25歲、30歲、33歲三個時間點的生涯發展過程中,學用相符、工作滿意及快樂感的關聯,並將高中職階段的教育分流(普通類、技職類)及相關預測變項納入模型。分析資料來自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及其後續調查資料庫(TEPS-B)的SH樣本,共1,637人,以隨機截距交叉滯後模型(RI-CLPM)為分析方法。結果顯示,臺灣青年的學用相符、工作滿意度及快樂感三者成正相關。在滯後效果方面,三波次間的學用相符及快樂感有自回歸效果,工作滿意度則僅在後二波有自回歸效果;而除了30歲的快樂感能正向預測33歲的工作滿意度,其餘交叉滯後效果皆未顯著。在預測變項方面,學歷對三個主要變項皆有正向預測力;高三時後悔所選組科別對後來生涯的工作滿意度及快樂感有負向預測力。整體而言,教育分流的調節作並不明顯,僅25歲到30歲間的少數路徑有差異;在二種教育分流各別樣本模型中,發現高三時後悔所選科別對技職分流者的工作滿意度及快樂感有負向預測力,而生涯嘗試對普通分流者的學用相符有正向預測力。最後,提供未來研究與實務建議。



    關鍵字:學用落差、青年職涯、交叉延宕、縱貫研究
  • 大學生的家庭支持與認知共情: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英文稿)
    Family Support and Cognitive Empathy of College Student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奚源浩、畢研玲、楊碩

     先前之研究結果顯著揭示,個體所獲取的支持量對其認知共情能力具有影響作用,然而,截至目


    前,此關係背後的運作機制尚屬未知。為深入探討其內在的影響機制與作用路徑,本研究聚焦於

    探析2023 名通過自我報告問卷的大學生群體,在家庭支持、核心自我評價、認知共情能力,以及

    問題性手機使用問題程度之間的調節與中介效應。研究結果明確指出,家庭支持與認知共情之間

    存在正向關聯。進一步的中介分析則彰顯,核心自我評價在這一關係中扮演了關鍵的中介角色,

    其影響力尤為顯著。此外,核心自我評價對認知共情的效應還受到問題性手機使用的調節,這一

    發現尤為引人矚目。值得注意的是,此調節機制並非單純線性,而是依據核心自我評價的不同水

    準而有所變化。具體而言,當大學生的核心自我評價處於較高水準時,問題性手機使用的增加反

    而導致認知共情能力的減弱;反之,若核心自我評價偏低,則問題性手機使用的提升或許能在某

    種程度上提升認知共情。此項研究不僅增進了我們對家庭支持與問題性手機使用如何及何時影響

    大學生認知共情能力的理解,亦為未來心理學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理論與實證基礎。


    關鍵字:家庭支持、核心自我評價、問題性手機使用、認知共情
  • 家長參與對子女動機韌性與心盛、學業表現之影響:新住民與非新住民家庭青少年之比較
    The Relationship of Parent Involvement, Motivational Resilience, Flourishing,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 Comparison of New Immigrant and Non-Immigrant Adolescents in Taiwan
    陳慧娟、林欣儀、陳柏邑

     本研究旨在了解主觀知覺的家長參與類型與高中生學業成就和心理健康的關聯。研究對象招募自臺灣北、中、南、東和離島等地區之高中學生,填寫本研究自編之家長參與、動機韌性和心盛等三項自陳式量表,共獲得1,039份資料與學業表現評定結果。以t檢定及多群組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結果發現:(1)非新住民家庭高中生知覺的「家庭導向參與」(home-based involvement, HBI)、「學校導向參與」(school-based involvement, SBI)和「家庭學校溝通」(home-school communication, HSC)均顯著高於新住民組;但動機韌性(motivational resilience)、心盛(flourishing)和學業表現(academic performance)在兩組沒有顯著差異。(2)控制社經地位後,HBI在非新住民組可正向預測心盛、HSC在新住民組可負向預測學業表現。(3)HBI對動機韌性的預測效果會受到組別調節,此影響效果在新住民組相對明顯。(4)新住民組,動機韌性在HBI對心盛、學業表現的預測皆有中介作用,且直接效果不顯著;非新住民組,動機韌性在HBI與心盛、學業表現之間也具有中介效果,同時HBI對學業表現的直接效果亦不顯著。本研究發現對促進高中生積極情緒與正向學業適應的條件因子有更完整清晰的認識,除了據此掌握有利新住民青少年幸福感與學習表現的因子,也提供高中階段家長參與的新洞見和培力新住民家庭輔導實務之具體建議。



    關鍵字:心盛、家長參與、動機韌性、新住民、學業表現
  • 導入聊天機器人輔助「諮商技巧」課程教學之效果研究
    The Effectiveness Study of a Chatbot-Assisted Counseling-Skills Course
    謝麗紅、陳亭妍、張瑋珊、劉嘉吉、鄧志平

    本研究旨在探討「導入聊天機器人」輔助諮商技巧課程教學的教學效果,了解諮商技巧課程對學習者諮商技巧學習的影響。本研究採取前實驗研究法之單組前後測設計,資料分析採混合方法進行研究。研究參與者為諮商學系大三學生,研究者在諮商技巧課程前後以「個別諮商能力評量表」與「傑佛遜同理心量表」為評量工具,輔以教室觀察、同理心反思札記了解諮商技巧的訓練效果,並於期末考後邀請其同意進行焦點團體訪談作為質性分析。研究發現經過一學期導入聊天機器人輔助「諮商技巧」課程教學,學習者個別諮商能力除了人格傾向之外,都有長足的進步,包括專業行為、深層互動、訊息互動、基本溝通、概念形成技能、個人化技能、理論基礎等均達顯著差異。其中同理心在不同量表結果表現不一致的現象值得進一步探討。質性分析發現聊天機器人做為模擬個案能降低學習者的練習成本並提高自主學習動機,聊天機器人系統引導學習者逐一認識與練習不同的諮商技巧,減輕練習諮商的焦慮不安,並更熟稔的運用諮商技巧於課堂同儕模擬諮商中,結果顯示導入聊天機器人輔助「諮商技巧」課程教學有其特殊貢獻、效果與可行性。最後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反思與建議,供未來運用人工智慧輔助諮商教學之依據。 



    關鍵字:聊天機器人、諮商技巧、人工智慧及其應用、標準化個案、課程教學
  • 更新能力測驗之編製及發展軌跡研究
    Development of the Updating Ability Task: A Trajectory from 7-Year-Olds to Young Adults
    郭郡羽、陳姵臻、陳志洪、陳學志

     更新(updating)是一種重要的執行功能,涉及在工作記憶中持續調整和更新信息,以適應環境的變化。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標準化的評估工具,以便更準確地測量更新能力並進一步探討更新能力的發展軌跡。本研究首先回顧了現有的更新能力測量方法,並指出了這些方法在與其他執行功能區分上的侷限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研究基於running memory task設計了一個平板版的更新測驗,該測驗可計算最高廣度指標和更新分數指標來反映個體之更新能力。為了驗證更新測驗的有效性,本研究採用了多種效標關聯效度分析,結果顯示更新測驗的表現與處理速度、軌跡標示測驗、分類測驗及學習成效均具有顯著相關性。此外,更新測驗在六個月的再測信度檢驗中也表現出良好的穩定性。本研究進一步探討了更新能力的發展軌跡,發現更新能力在7歲至成年早期之間隨年齡增長逐漸提高,並在成年後趨於穩定。本研究的結果不僅強調了更新能力在不同年齡段的發展特徵,也為未來在教育及臨床實務中對更新能力的評估提供了可靠的工具和理論支持。



    關鍵字:平板、更新能力、執行功能、發展軌跡
  • 德福關係的沉思:多向度德福觀構念模式之建構
    Contemplation of Morality and Well-Being: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Beliefs about Congruent Good
    林鈺傑、陳舜文

     本文將「道德與幸福如何關聯的信念」稱為「德福觀」。過去心理學之德福關係研究可分為兩類研究典範:幸福理論和正義信念,但都未對德福觀提供有效清楚的分析,因此限縮了理論的發展和應用。本文旨在提出可以更切實地理解人們德福觀的理論。本文首先回顧心理學典範,並進行系統性分析和批判;其次梳理德福論哲學,探討其中的心理結構。本文建構出涵攝德福論哲學,並可以進行研究操作的「多向度德福觀」心理構念模式。此模式將德福觀區分為四個基本構念:內在調和、外在調和、積極調和、消極調和;以及四個複合信念:內在積極調和、內在消極調和、外在積極調和、外在消極調和。「多向度德福觀」構念模式有助於釐清現有理論的混亂不明或矛盾之處,未來可以發展測量工具,並探討德福觀與其他道德心理與行為的關聯與機制,也可進一步在道德實踐與教育上提供實用建議。



    關鍵字:德福觀、道德心理學、幸福理論、正義信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