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56-4期
  • 社會情緒學習方案對幼兒親社會 行為與問題行為之影響
    The Effects of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Program for Preschool Children on Prosocial Behaviors and Problem Behaviors
    吳怡萱、簡嘉怡、黃詩媛、陳學志、黃上睿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情緒學習方案融入幼兒教育」對幼兒親社會行為與問題行為之效果。研究
    對象為臺北市某幼兒園之學齡前幼兒,本研究採用「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指派一班幼兒
    為實驗組(30 人),實施為期六週,每週二次的社會情緒學習活動;教學介入課程時間約介於30
    分鐘至50 分鐘之間,另一班幼兒則為控制組(30 人),僅進行一般課程活動。研究工具包含「長
    處和困難問卷量表(T-SDQ)」、「行為評量系統量表(BASC-3)」量化工具,以共變數分析檢
    驗研究假設。課程內容的設計包括情緒探索活動、繪本導讀、團體討論、生活經驗分享等課程形
    式,引導幼兒覺察情緒並學習表達調適,增進社會情緒能力。研究結果發現,接受「社會情緒學
    習方案」的實驗組幼兒,親社會行為顯著上升,而在問題行為顯著下降。在教師回饋中,實驗組
    之評量教師認同本教學課程有意義且有助於提升幼兒行為表現。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討論和
    具體建議,以作為後續社會情緒學習方案融入幼兒教育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關鍵字:社會情緒學習、幼兒教育、親社會行為、問題行為
  • 字詞層次與文章理解層次的閱讀 成分教學效果評估:提升國小三 年級學生閱讀理解的教學研究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Word-Level vs. Comprehension-Level Instruction: An Instructional Study on Enhanc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Third Graders
    張祐瑄、蘇宜芬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三年級「學習閱讀」到「透過閱讀學習」階段中,應著重的關鍵閱讀成分,
    並以教學實證方式填補現有研究的空白。本研究分別聚焦於字詞和文章理解層次的中文閱讀理解
    的重要成分:詞素覺識(包含詞素區辨覺識、釋詞覺識、構詞覺識)和推理策略,探討這兩個成
    分對三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影響。研究設計八週的詞素覺識教學及問題引導式推理策略教學課程,
    邀請118 名9 至10 歲的三年級學生參與,並依班級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和一組控制組。實驗組分
    別接受詞素覺識教學及問題引導式推理策略教學,控制組則接受常規閱讀活動。在教學實驗期間,
    設立三個施測點確認學生的表現,並以趨勢分析及共變數分析探討教學成效。研究結果顯示,詞
    素覺識教學能顯著提升學生的詞素覺識能力及構詞覺識,問題引導式推理策略教學亦能顯著提升
    推理策略使用頻率。接受問題引導式推理策略教學的學生在推論理解和閱讀理解表現上均有顯著
    進步,且此教學方式有助於提升學生的詞彙能力及釋詞覺識。本研究強調字詞層次的詞素覺識教
    學與文章理解層次的推理策略教學在國小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為未來國小三年級的閱讀教學策
    略提供了有實證支持的課程設計,並為教育應用提供了深刻的教學方法與評估工具。

    關鍵字:詞素覺識、推論策略、閱讀教學、閱讀理解、國小三年級學生
  • 原住民兒童團體之帶領經驗初探與反思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and Reflections upon Experiences in Leading Group Counseling Sessions with Indigenous Children
    葉寶玲、余祥雲、盧鴻文
    服務多元文化族群已經成為心理諮商工作者必備之能力,然而,原住民族群一直是諮商輔導實務
    與研究被忽略的對象,原住民心理服務也進展緩慢。本研究旨在瞭解種族文化差異下,心理相關
    系所學生帶領原住民兒童團體遭遇的重要事件與處理,期望能發現以原住民兒童為對象之兒童團
    體帶領策略,有助於未來發展出具原住民文化知能的心理服務。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之主題分析法,
    以半結構深入訪談了解至兩所原住民國小帶領四個兒童團體之13 位諮商系所學生受訓與帶領的經
    驗。本研究發現包含領導者對原住民族文化、兒童團體之準備;團體過程重要現象與彈性因應;
    帶領原住民兒童團體帶來的收穫與成長三個主題。領導者在帶領前擔心原住民成員是否很難配合
    團體活動,想像原住民成員發生衝突可能狀況及帶領的過程中可能遇到困難。帶領過程中的重要
    事件包含成員討論領導者自覺與成員年齡不符的主題、成員肢體碰撞、成員悠閒態度、用族語開
    玩笑。領導者透過帶領原住民兒童團體,得以認識原住民文化、覺察自身的刻板印象,並且觀察
    與理解原住民兒童成員的主體性需求、想法和情緒感受以及行為,藉此互利之機會,領導者反思
    自身態度並納入文化的視角,不受傳統諮商所侷限,而能調整介入之方案與策略。

    關鍵字:多元文化諮商能力、兒童團體、原住民國小、領導者
  • 臺灣大學生父母期待對焦慮未定 向之影響:自主、生涯自我效能 的連續中介效果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on Career Indecisiveness among Taiw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Sequential Mediating Roles of Autonomy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洪怡菁、許玫倩、毛菁華、蔡佩芳
    臺灣受華人文化影響下,大學生的生涯方向深受父母期待的影響,但過往欠缺以父母期待探討對
    青年族群生涯發展影響的本土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大學生在父母期待下,經由「自主」與
    「生涯自我效能」作為連續中介變項,對於生涯之焦慮未定向的影響。本研究對象為臺灣的大學
    生,進行問卷調查法,回收259 筆資料,採用SEM 分析檢定研究假設,並以拔靴法(bootstrapping
    procedure)作為中介檢定之依據。結果顯示,當父母期待顯著正向影響自主時,將會顯著正向影
    響其生涯自我效能,進而顯著負向影響其焦慮未定向,分析結果證明自主與生涯自我效能在父母
    期待與焦慮未定向之間發揮連續中介效果,且中介效果顯著。換言之,臺灣大學生在華人文化影
    響的父母期待下如何減少焦慮未定向,需要同時透過提升自主與生涯自我效能。進一步分析結果
    顯示父母期待中的自覺期待之表現正向影響自主中的個體化自主(表達個人特質與行動而有獨立
    的自我認同),進而正向影響生涯自我效能,最後負向影響焦慮未定向。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
    出建議,對於未來研究與生涯輔導實務上提供參考和運用。

    關鍵字:父母期待、生涯自我效能、焦慮未定向、雙元自主
  • 高年級大學生生涯定向之關係模 式:父母教養態度、基本心理需 求、生涯準備動機之角色
    The Relationship Model of Junior and Senior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Orientation: Roles of Parenting Attitudes,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Motivation for Career Preparation
    蔡仁斌、陳秀蓉、李明晉、林川田、莊季靜
    本研究依據自我決定理論提出以父母教養態度為前置變項、基本心理需求與生涯準備動機為中介
    變項、生涯定向為依變項的假設模式。本研究提出假設如下:(一)父母教養態度、基本心理需
    求、生涯準備動機皆會影響高年級大學生之生涯定向;(二)基本心理需求與生涯準備動機會中
    介父母教養態度對生涯定向之影響。本研究以自陳式問卷收集資料,採便利取樣進行抽樣,共收
    集得967 份高年級大學生的有效樣本。使用之研究工具有雙親教養態度量表、基本心理需求量表、
    生涯準備動機量表,以及生涯定向量表。統計方法以Pearson 積差相關與結構方程模式進行統計
    考驗。研究結果如下:(一)本研究提出之變項間關係整體結構模式獲得支持;(二)基本心理
    需求與生涯準備動機以不同形式中介父母教養態度對生涯定向之影響。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
    出相關建議供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相關研究者之參照。

    關鍵字:父母教養態度、生涯定向、基本心理需求、生涯準備動機、自我決定理論
  • 教師接受學校諮商師諮詢的修復性經驗分析
    The Analysis of Teachers’ Corrective Experience on Receiving School Counselors’ Consultations
    杜淑芬、徐雪文
    本研究旨在探究教師在接受學校諮商師諮詢歷程中的修復性經驗。本研究邀請12 位參與教師諮詢
    相關研究計畫的國中小教師參與研究。方法上採用現象學研究法進行,透過結合諮詢逐字稿的事
    後訪談收集教師在諮詢歷程中的修復性經驗資料,分析時運用主題分析法進行。研究結果發現:
    12 位教師共產出四大核心修復性經驗(CEs),包括:(1)支持性CEs:教師感受到超乎預期的
    支持性修復經驗,包括教師感受到非評斷的理解與情緒支持、正向回饋與認可、以及有學校諮商
    師共同努力注入希望等因子;(2)理解性CEs:教師對舊問題產生新的修復性理解經驗,包括頓
    悟師生互動模式、覺察個案心理與家庭脈絡的影響、以及得到有用策略的提點與梳理;(3)關係
    性CEs:教師與學生因正向新行動產生的修復性關係經驗,包括教師調整策略後感受到學生的行
    為改變與師生關係的改變;(4)成長性CEs:教師感受到自身修復性成長經驗,包括教師參與諮
    詢後產生對自己的修復性成長經驗,包括學生輔導工作的專業成長、自身議題的覺察成長與成為
    想要的自己的自我實現。除針對修復性經驗進行討論,本文亦針對諮詢實務、培訓、管理以及未
    來研究方向提供建議。

    關鍵字:修復性經驗、人際影響經驗、學校諮詢、教師諮詢
  • 專家影帶示範在助人歷程與技巧訓練上的應用與學習經驗之探究
    Application of Expert Videotape Demonstrations in Counseling Skills Training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孫頌賢、謝政廷、吳東秉、施惟友、黃曦、 蔡婉吟、葉益誌、涂耀丰、丁子秦、王禾樂
    本研究運用觀察學習,將專家影帶示範(EVD)的教學策略應用於學士級助人歷程與技巧課程,
    促成學習者能將理論知識轉換成行動知識,並探討該訓練的教學與學習效果、哪些教學行為可預
    測學習效果。本研究以真實個案晤談設計出模擬化個案腳本,再邀請諮商師進行扮演,拍攝出6
    次完整諮商歷程的EVD,以期學習者能觀看完整諮商改變歷程,並避免諮商倫理議題。本研究以
    北部某心理與諮商學系大三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50 人同意參與研究,並採取混合研究法,以追
    蹤測量收集學習者在期初、中、末等三個時間點的學習效果(包括:助人技巧、晤談掌握、初談
    實務等自我效能),並於課程結束後,再邀請學習者填寫教學效果問卷,包括:教師教學投入之
    整體評量、半結構問卷之整體學習經驗問卷。研究結果與結論:(1)整體課程具有良好學習效果,
    能促使學習者自我成長;(2)EVD 可促使學習者對整體諮商歷程的掌握;(3)授課講解主要對
    助人技巧的學習有幫助,EVD 主要對晤談掌握、初談實務的學習有幫助;(4)EVD 可提升學習
    者助人歷程與技巧的知識、態度、技巧三方面的學習;(5)促發自主學習可能是該課程的關鍵學
    習效果;(6)該課程的教學時數與教師在小組演練回饋時間應增加。

    關鍵字:助人歷程與技巧、專家影帶示範、模擬化個案、諮商師自我效能、 諮商教育
  • 學習障礙與一般學生學業自我知 覺與學業表現發展差異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Self-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between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張萬烽
    過去研究已證實學障學生學業自我知覺過度樂觀,但仍欠缺從發展性的觀點考驗。本研究針對
    336 位一般學生和268 位學障學生,進行為期一年半的追蹤調查,除透過自我評估外,也透過教
    師評定,來檢視學障學生對學業自我效能是否隨時間有過度高估的趨勢。結果指出,一般學生與
    學障學生都有穩定的學業表現與學業自我效能的發展軌跡;再者,一般學生不管在學業自我效能,
    或學業成就都顯著高於學障學生,但是學障學生顯現學業自我效能高於自身學習表現,一般學生
    則相反;最後,一般學生自評的學業成就與他們教師對其學業成就的評定之間無顯著差異,學障
    學生自評顯著比普通班教師對其評定來得高,而且差異逐漸拉大,而相較之下,特教教師則對學
    障學生有較佳的評定。本研究針對結果提出研究與實務上的建議。

    關鍵字:自我效能、學業成就、學習障礙、縱貫研究、自我知覺
  • 高中生涯目的感量表之編製與驗證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areer Purpose Scale for Taiwa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王玉珍、李宜玫、羅祥恩
    本研究旨在發展以高中學生為對象之生涯目的感量表,並了解其現況差異情形。量表發展過程以
    相關理論為基礎,邀請專家進行內容效度檢驗,並進行預試分析,預試人數共227 份。最後為正
    式量表信度與效度驗證。以臺灣高中生為母群,依北中南東比例,進行叢集抽樣,有效問卷共
    997 份,平均年齡為17.23。正式量表包含四個向度,分別是信心承諾、關係支持、興趣熱情以及
    利他抱負,共19 題,以李克氏六點量表填答。分析過程先進行預試項目分析,再採取隨機抽樣
    50%,分別進行探索性與驗證性因素分析。四因素所得總解釋變異量達66.59%。以四因素一階模
    式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基本模式配適度尚稱良好,亦具有跨樣本的穩定性。另整體量
    表與生活滿意度量表呈現低度相關,而分量表中的信心承諾與生涯定向量表有明顯正相關,顯示
    具有效標關聯效度。另以107 位學生分析重測信度,顯示四個分量表具有相當的時間穩定性。研
    究根據結果與討論,進一步提出未來研究與實務建議。

    關鍵字:生涯目的感、高中生、量表發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