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員訓練與督導是諮商與輔導領域當中非常核心的議題,教育心理學報十多年來刊登了不少這方面的研究論文,大約有25篇,本次經典集結挑選了其中代表性的研究論文13篇,閱讀這些經典論文可以快速了解台灣在諮商員訓練和督導這方面的發展概況和研究成果。這13篇研究論文當中,有8篇是質性研究,3篇是量化研究,2篇是混合研究;有6篇是探討諮商員的訓練,有7篇是探討諮商員的督導;有8篇的研究受試者/參與者是正在實習的研究生,有5篇的研究受試者/參與者是在職輔導教師或諮商心理師。在諮商員訓練與督導研究這個主題之下,引言人依照「宗教與靈性諮商」、「焦點解決諮商」、「諮商心理師的實習訓練與督導」、「諮商心理師的專業能力」,以及「督導關係與介入」等五個細項分別排列,並簡單地摘述每篇論文的主要發現,讓讀者可以很快地瞭解本主題最近十多來的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
宗教與靈性諮商
從宗教與靈性諮商的角度探討諮商員訓練的研究論文有三篇,釋宗白和金樹人(2010)從佛教止觀和無住觀點,探討禪修正念團體訓練,對實習諮商心理師自我關注和諮商實務的影響。以16位實習諮商心理師為研究對象,分成兩個團體實施八周,團體結束後進行焦點訪談。研究結果肯定禪修正念團體有助於研究參與者的自我關注,包括:體察覺受、打開身心世界、安住當下,以及品味生活、體會生命;對研究參與者的諮商實務也有正面的影響,包括:提升敏感度與覺察力、放下專家的權威角色、提升專注並與個案同在,以及心理位移擴大視域。
陳秉華研究團隊的兩篇研究論文則從基督教的觀點探討如何將宗教與靈性融入諮商員的訓練與督導。陳秉華、范嵐欣、程玲玲(2014)探討受督者參加融入基督教靈性的督導團體的經驗與收穫。以15名基督徒諮商心理師和教牧諮商員為研究對象,接受10次共計30小時的團體督導。研究結果發現參加督導團體的受督者可以增加靈性觀點和處遇能力、發展出個人靈性與諮商整合觀點與處遇方法、提升融入靈性的諮商工作效能感,反思基督徒諮商員的角色定位,以及釐清使用融入靈性的諮商之時機與情境等。陳秉華、范嵐欣、詹杏如(2016)設計並評估一個融入宗教靈性的基督徒諮商員教育課程,以23名基督徒諮商員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這個教育課程對於研究參與者具有下列的效果:增加個人宗教靈性覺察、澄清融入宗教靈性的諮商倫理、認識宗教、靈性與不同宗教的異同、改變對宗教靈性的態度、增加宗教靈性處遇的能力,以及朝向宗教靈性與諮商整合的學習。
焦點解決諮商
以焦點解決取向進行諮商員訓練和督導的研究論文有兩篇,都是許維素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許維素(2007)探討焦點解決督導的督導成效,以六名受督者為研究對象,每人接受四次焦點解決督導。督導錄音逐字稿和督導紀錄經過質性分析,研究結果發現焦點解決督導的成效有三大類:督導目標的確立與達成、諮商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以及諮商專業的推進。許維素和吳宛亭(2018)探討對國中專任輔導教師進行焦點解決短期諮商訓練的立即成果和追蹤成果,參與訓練者為55名北區專任輔導教師,於結束八天共48小時的訓練課程之後,分組參加焦點團體訪談,並填寫課程滿意度問題。研究結果包括:對訓練課程有很高的滿意度;訓練課程具有立即效果和追蹤效果,有助於專輔工作模式與效能的拓展,以及持續發揮所學,顯著提升輔導效能。
諮商心理師的實習訓練與督導
以諮商心理師的實習訓練和督導作為研究主題的論文有三篇,首先是許韶玲和劉淑瑩(2008)以質性訪談的方式分析15位實習諮商心理師的實習經驗,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參與者選擇實習機構時,首要考量地點或交通時間的因素,其次考量機構的專業資源或個人的專業興趣;駐地實習經驗幫助實習心理師更清楚諮商輔導的內涵、環境與生態,也更了解助人工作的樣貌、角色與處境,並影響未來的生涯規劃。
黃佩娟、林家興、張吟慈(2010)以157名實習諮商心理師為研究對象,調查其全職實習的工作項目、時間分配、服務對象、個案問題類型,以及臨床督導的實施現況。研究結果發現:實習諮商心理師平均每周實習時數為33.76小時,實習工作項目主要為行政工作、接案,以及撰寫個案紀錄;社區機構與醫療機構比較容易接觸到不同年齡群的個案;學校與社區機構比較容易接觸到發展性問題的個案。
林烝增和林家興(2019)採用問卷調查,以103組配對的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及其督導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實習心理師平均每周個案量為7.76人時,個別諮商一年平均為285.10人時,每周平均接受督導1.5小時;不同場域實習心理師在某些實作項目上,如婚姻與家庭諮商、初談、教學與工作坊、心理衛生推廣工作,以及入班座談等有顯著差異;以及督導者與實習心理師對彼此的督導關係是滿意的。
諮商心理師的專業能力
以大學輔導教師和諮商心理師的專業能力為探討主題的研究論文有兩篇。許雅惠(2011)以10位大專院校輔導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與問卷調查,探討他們的工作現況與專業知能需求。研究結果發現:1.受訪者認為大專校院輔導教師須具備心理師、教師、諮詢者、溝通協調者、倡導者,以及學校心理學家等角色;2.受訪者認為大專校院輔導教師的工作困境包括:缺乏制度化督導、工作知能不足、與工作角色定位不清;3.受訪者認為大專校院輔導教師的核心知能包括:諮商專業知能、學校輔導行政、自我成長知能,以及危機處理能力等。
林家興和黃佩娟(2013)以29位資深諮商心理師和大學諮商實務課程教師為研究對象,採用德懷術問卷調查諮商心理師的能力指標。研究結果顯示諮商心理師的專業能力包括六個能力構面、13個能力次構面,以及60個能力指標;六個專業能力構面是:衡鑑診斷與概念化能力、介入能力、諮詢能力、研究與評鑑能力、督導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
督導關係與介入
以督導關係與介入為探討議題的研究論文有三篇,首先是張淑芬和廖鳳池(2010)以兩位碩士層級之受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督導中受督者對諮商督導關係歷程與督導關係事件的知覺。每次督導後受督者填寫督導關係評量表和督導關係重要事件紀錄表,並接受事後訪談。主要研究結果為:1.受督者知覺到兩種關係的樣態,包括回饋情感而知覺連結、教導專業而發展學習。2.受督者知覺到影響督導關係的互動,包括投入情感程度影響情緒感受、展現權力程度影響位階知覺,以及執行評量態度影響揭露行為。
蔡秀玲(2012)以七組督導配對為研究對象,從督導者與受督者的角度檢視影響督導工作同盟發展的要素,在期初和期末採用深度訪談收集資料。研究結果發現受督者提到督導者對受督者的關心有助於同盟,模糊的督導架構、督導者嚴肅與對受督者的質疑,以及受督者對督導關係的焦慮有礙同盟;督導者則強調受督者的主動性與持續督導同一個案對工作同盟的重要性,以及受督者不表達需求有礙督導工作同盟。
張玉鈴和蔡秀玲(2012)探討受督者在完形取向督導中對於督導重要事件與督導者介入的知覺,以一組督導和受督者配對為研究對象,連續進行13次的個別督導,研究資料包括受督者13次督導重要事件問卷、督導歷程與反思紀錄等。研究結果發現受督者在完形取向督導中知覺之重要事件類別包括:情緒干擾勝任能力、進入案主現象場、形成個案概念化、覺察與克服諮商困境中的接觸干擾、現象場問話與空椅技術學習、專業角色與發展反思、督導關係影響,以及其他基礎諮商技能學習。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引言人覺得有幾個議題值得未來研究的進一步探討。首先,由於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是最近十年才新增的諮商員人力,有關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訓練和督導,以及它和輔導活動課程教師(兼輔教師)、高中輔導教師、諮商心理師在訓練和督導上的差異,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其次,在諮商員訓練與督導這個主題之下的研究論文中,大多數的研究對象或研究參與者都是研究生、在職輔導教師或諮商心理師,很少看到以大學層級的實習諮商員或實習教師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論文,這是未來研究有待補強的地方。